栲栳栳、老鼠粄、氽灌腸…這些小吃你能讀對幾個?

08-17

又到瞭一年一度的暑假出遊季,雖然文字君已經好久沒有放過暑假,但還是擋不住那一份旅行的熱情啊!

到外地玩耍,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當地美食全部收進胃裡。但中華地大物博,連美食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

試想下,走進餐館看到菜單,名卻不會讀,你的心不會痛嗎?想發朋友圈炫耀,字卻不會打,你的心不會塞嗎?

今天就讓文字君來為你掃掃雷!全國各區域的經典小吃,再也不要讀錯啦 ~

北京除瞭有烤鴨,各種小吃也不少,老北京 er 口中的褡褳火燒就是必吃的美食之一。

褡褳的「褳」要讀輕聲,這是舊時的一種長條形的佈口袋,中間開口而兩端可以裝東西,搭在肩上出門,你就是時裝精!

/ 褡褳 /

褡褳火燒因為形似褡褳而得名,實際上是一種外焦裡嫩的油煎食品。

味道有點像鍋貼,配上用雞血和豆腐條制成的酸辣湯,這滋味別提多酸爽!

據說,最開始做褡褳火燒的是光緒年間一對從順義來到北京謀生的姚氏夫婦,這麼算下來,也有上百年歷史嘍!

煎餅果子和嘎巴菜是天津街頭小吃的兩大巨頭。不過就像煎餅果子裡沒有水果,嘎巴菜也不是一道菜,更像是一種羹湯。

天津人把綠豆煎餅叫「嘎巴」,所以嘎巴菜其實就是將綠豆煎餅切成細條,拌入制好的鹵汁,再配上麻醬、香菜、辣椒等小料混合而成的一道小吃。

看似有點黑暗料理,但吃起來竟然有種獨特的風味!

傳說這嘎巴菜還是愛微服出巡的乾隆皇帝賜的名,看來霸道總裁起名的品位也是畫風獨特。

栲栳栳是山西大同、呂梁等地的一種接地氣的面食。讀起來有點細思恐極,很像「烤姥姥」。

但這在當地人眼中可是老人壽誕、小孩滿月、逢節待客時必吃的東西,有牢靠和睦的象征意義,可受歡迎瞭!

栲栳本是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像鬥。但栲栳栳這種食物卻是用莜(yóu)面做成。

把小莜面團揉搓出舌型薄片,再往手指上一繞,就卷出瞭圓筒狀的莜面栲栳栳。乍一看還以為是蛋卷呢!

說瞭這麼多咸的,現在來點甜的。

蓼花糖是陜西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甜食,始於明朝正德年間,樣子就像個可愛的小棒槌,表皮上沾滿芝麻,咬開後,裡面則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從外萌到內。

蓼花其實就是俗話說的狗尾巴花,不過蓼花糖並不是由蓼花制成的,主料是糯米。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據說還跟慈禧太後有關。

當年慈禧太後吃完特別喜歡,又說它形似蓼花。於是身邊那些機智的官員就給它改瞭名,並欽定為宮廷茶點,一下子就把蓼花糖帶上瞭食生巔峰。

去西安除瞭要感受古長安的文化韻味,大開吃戒也是重要行程之一啊!西安有一種特色小吃叫做甑糕,用糯米、紅棗或蜜棗制成,香甜軟糯。

雖然「甑」和甄嬛的「甄」長得賊像,但它的正確讀音卻是 zèng。這是古代的一種器皿,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古人用來蒸食物。

/ 陶甑 /

甑糕顧名思義就是用甑蒸熟的糕點,不過西安本地人讀的時候並不用「甑」字本音,而把它叫作 jìng g ā o,沒想到吧!

不過,由於字典裡查不到 jìng 這個讀音,文字君的音標還是以這個字的本音 zèng 為準哦。

餄餎是漢族民間的傳統面食,與蘭州拉面、山西刀削面並稱「北方面食三絕」。

但它的名字與其他兩個比起來著實古怪瞭些,乍一看還以為是「合格」,實際上當然不是啦,它應該讀作 hé le。做法也很清奇,是用特殊工具「壓」出來的!

餄餎床子是專門用來做餄餎面的工具,上面有很多小圓眼,把和好的蕎麥面、高粱面放在餄餎床子裡,利用杠桿原理把面團擠軋成面條,再放到鍋裡煮,一碗熱騰騰的餄餎就做成瞭。

/ 餄餎床子 /

臊子不難理解,指的就是肉臊子,即剁好的肉末或肉丁,但它的讀音卻讓很多人犯難,操子?燥子?萬萬沒想到,它竟然讀作 sào zi。好吧,這一局,在下輸瞭。

臊子面還是一種萬能的面醬面。吃臊子面,就要吃「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寶雞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

湯也是臊子面的靈魂所在,湯裡不僅要有七分瘦三分肥的肉臊子,各種配料也少不瞭,木耳、豆腐、蛋皮、黃花菜、蘿卜 ······ 真是想想口水都止不住啊!

馓子的「馓」讀 s ǎ n,不讀 s ǎ,它是一種傳統的油炸食品,酥脆香甜,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所以把這個詞學起來真是一點都不吃虧,走遍大江南北都能用。

蛋馓則是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傳統小吃,用面粉、筋粉、雞蛋和豬油制成,放在油鍋中炸至金黃,撈起後再蘸麥芽糖,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不過因為蛋馓又酥又脆容易散架,所以這個詞在粵語裡常用來指代膽小怕事不成氣候的小人物。別說,還真挺形象生動的呢!

雖然說廣東人什麼都敢吃,但客傢梅州這個老鼠粄還是看得人冷汗直冒。老鼠粄?用老鼠做的飯?旅個遊而已,又不是去冒險,需不需要這麼重口啊?

別怕別怕,「粄」讀 b ǎ n 不是 fàn,實際上是一種大米制品,食材跟老鼠沒半毛錢關系。

隻是因為外形看起來兩頭尖尖的,所以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就覺得它長得特別像老鼠 ······ 真是迷之腦洞啊!

知道江南早點的「四大金剛」是什麼嗎?除瞭你常吃的油條、豆漿、大餅,剩下一個你可能連名字都不會讀!叫粢飯。

《玉篇》中說瞭:

粢,稷米也。

粢是谷類的總稱,讀作 z ī。江南的粢飯主要以糯米和粳米蒸制而成,口感逆天。粢飯糕其實就是將粢飯切成長條形後,放進油鍋裡炸。

跟所有油炸食品一樣,粢飯糕外層都是亮瞎眼的金黃色,但它的內裡卻是雪白的粢飯,這時你就會知道外酥內糯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果去重慶涪陵(fú líng),說不定能感受到他們的待客之禮:吃開水。

吃開水才不是喝白開水的意思,而是請客人吃油醪糟。油醪糟在涪陵可是接待客人用的飯前飲品。客人進傢,主人就會先煮一碗油醪糟,讓客人享用。

據《涪陵市志》記載,油醪糟這道小吃從清嘉慶時期就已經有瞭。醪糟,是一種米酒,古代稱為「醴」。

它由糯米發酵而成,夏天吃最棒瞭,解暑效果棒棒噠。不過你可別把它讀成 liáo z ā o,正確讀音應該是 láo z ā o 才對!

雲南除瞭有好山好水,各種極具民族特色小吃也可以吃一路!像蕎坨就很值得一試。

雲南的高寒山區普遍種植蕎麥,有些地區甚至還以蕎麥當主食,所以蕎坨其中一個重要的材料就是蕎面。

蕎坨是雲南回族日常的糕點之一,色澤金黃,酥軟細膩,入口即化。雖然看著覺得熱量很高,但不管瞭!隻要好吃,文字君願意吃完再減肥!

到瞭同樣民族風情濃厚的西藏,不如入鄉隨俗一點,把米面拋在腦後,跟著藏族人民嘗嘗每天必吃的主食:糌粑。

糌粑讀作 z ā n b ā,是藏語「炒面」的音譯,但它跟你熟悉的炒面條畫風一點都不一樣,是一塊塊的。

糌粑的主要的材料是青稞。藏民們把青稞洗凈、晾幹、炒熟後,磨成面粉,要吃的時候加入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攪拌,再用手捏成一團團就可以吃瞭。

不僅味道獨特,吃一點點就特別容易填飽肚子!

在西藏還有一道菜一定要試一試!那就是氽灌腸!

雖然「氽」與「汆」長得就像雙胞胎,但是讀音卻大不一樣,氽灌腸裡的「氽」讀作 t ǔ n,本義是漂浮,後來又引申為用油炸。

氽灌腸是藏族人逢年過節常吃的一道菜。它以新鮮的羊小腸為容器,分別灌入羊血、羊肉、羊油,可以制成血腸、肉腸、油腸。

雖然感覺味道有點難以描述,但如果有機會嘗嘗鮮,絕對是個不錯的體驗哦!

吃貨們,這些美食的名字都會讀瞭嗎?

快收好這份最強攻略

去全國各地收割美食 + 秀知識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