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   最後的三輪車夫。

03-23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曾經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

時代變遷,海上貿易減弱後,泉州的生活,逐漸從外部世界脫離出來,依照自己的節奏,慢慢地走著。

雖是一個慢悠悠的海港小城,但畢竟時代還在發展,有些人正在淡出歷史 ……

▲ 80 年代的泉州

比如三輪車夫。

身材壯實的吳恩典,已經 61 歲瞭,在泉州踩瞭 36 年的三輪車。

每天中午 12 點,他在傢吃完飯,跨上他的三輪車,就嘎吱嘎吱出門瞭。

經常生意好,他拉到半夜才回傢。一覺到天明,吃過午飯,又是一天。

1982 年,老吳剛從部隊復員出來,就想申請個三輪車牌照。

▲泉州三輪車分市營和郊營

那時,汽車還不多見,泉州人出行,都靠三輪車,所以還得考試拿牌照。

他的 " 座駕 " 是一輛鳳凰牌的三輪車,踩著踩著,他跟三輪車就產生瞭感情。

之後的 30 多年,他的大半人生都是在三輪車上度過的 ……

瞭刮臺風,他天天都出門,甚至大年三十還在外面,傢裡人著急,連著打七八個電話催。

他回來一看,年夜飯還是吃完瞭。

八九十年代,老吳這樣的車夫們,每天踩著三輪車,穿梭在泉州古城的各個角落。

鼎盛時期,全市有 1500 名註冊的三輪車夫。

他們拉著老太太去買菜,固定接某個熟客的女兒放學。

不少老居民們,都是坐瞭幾十年的三輪車,從大小姐,坐成瞭老太太。

有車夫天天接孩子,載瞭 6 年姐姐,姐姐畢業瞭,繼續載弟弟。

乘客都有相熟的車夫,天天坐車,一起老去 …… 這種小城才有的鄰裡氛圍,是屬於泉州的市井氣。

但如今,踩三輪車的人越來越少,坐的人也越來越少。現在,泉州在冊的三輪車夫隻剩不到 180 人瞭。

除瞭電動車、共享單車興起的原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許多老人都去世瞭。

這群從 30 年前來的人,用著 30 年前的交通工具,載著同樣年紀的街坊,繼續買菜、回傢、辦年貨 ……

這些年,去泉州旅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老吳的生意又好瞭起來。

泉州老城裡,路不寬,生活也慢,遊客們就愛租個三輪車,走走停停。

坐在三輪車上,一路顛簸,樹影搖蕩,有些咸腥的海風吹過 ……

對於老吳來說,這可是個新的考驗,因為他老是被問到泉州的歷史文化。

剛開始,他總是回答不上來,這可越激越急。

於是,他每天晚上回到傢後,他還加班學習起來,找來各種報紙書籍,看電視,查文獻。

他路過西街,聽到兩個遊客在爭論開元寺是不是開元年間建造的。

他就跑上前去說,開元寺建於唐垂拱二年,起初叫 " 蓮花寺 ",後來改名 " 興教寺 "、" 龍興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於是又改稱開元寺 ……

▲泉州開元寺

這不請自來的車夫,一頓噼裡啪啦,把兩個遊客講懵瞭,反應過來後,對老吳一頓誇獎。

不光是老吳,他身邊的一些車夫也都研究起瞭泉州歷史。

閑來沒事,還會互相切磋講故事的能力,可以說是最有煙火氣的《奇葩大會》。

來的遊客多瞭,政府也覺得這事兒可行。前幾年,政府給他們免費換瞭遮陽佈,撤下那些印滿瞭婦科廣告的遮陽佈,換上瞭印著泉州風景名勝的。

今年,嘗試著搞瞭旅遊專線,在車上加瞭語音景點介紹和古城地圖。

▲泉州特色三輪車

相比政府一點點謹慎的嘗試,老吳們都在飛速老去。

盡管市裡有很多無證的 " 黑車 "、電動三輪、共享單車,老吳仍是每天中午出門,騎上他的鳳凰牌三輪車,駛進古城的石板路。

老吳說,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三輪車師傅們,希望能繼續踩著三輪車,為遊客們宣傳自己的泉州 ……

他們的生活還在繼續著,但人們似乎也無能為力。

畢竟,這樣的人和時代,一旦消失就不再。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