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溜進瞭騎樓,撞見瞭一個八十年代的廣州

08-12

羊城是個多雨的城市,

一首簡單的童謠勾勒出瞭老廣州的下雨天。

當年人們不懼風雨,

在雨天穿著花鞋、擔著幹柴上街,

讓他們 " 有恃無恐 " 的恩物就是騎樓。

廣州的騎樓群興起於上世紀二十年代,

當時的廣州總督覺得廣州城

" 道路狹窄,交通閉塞,車來馬往不便 ",

於是大興土木建起瞭騎樓,

短短十年間就建成瞭四十公裡長的騎樓街。

後來從南洋歸國經商的華僑也開始在廣州

建起瞭雜糅中西建築風格的個性化騎樓。

工匠在鋼筋水泥的歐式建築上,

安瞭玻璃和木格組成的滿洲窗;

在窗欞下掛上鳥雀啾鳴的漆木鳥籠 ……

充滿想象力的騎樓開始改變廣州城的模樣。

要說把騎樓 " 商住合一 " 的功能

利用得最淋漓盡致的,

那一定是這條騎樓最早出現的街道

晃蕩在一德路,

很容易產生走進瞭曼谷的唐人街

和檳城的喬治城的錯覺。

追逐打鬧的小屁孩,

談笑風生的師奶,

各種膚色的外國人,

還有懶洋洋的貓咪,

都在騎樓下變得風情萬種。

縱觀全球海味街,

隻有一德路這一條綿延在騎樓下,

連內街小巷都不放過。

廣州本地人固然最愛,

港澳同胞也慕名而至,

魚幹大蝦隨時列席恭候。

老板在檔口前起一張小木桌,

放幾條長凳,桌上擺一壺茶,

和三兩員工鄰居圍坐一起品茶聊天,

一有買主上門就立馬起身商定價格。

上世紀八十年代,

當大多數的中國人還在盤算著每月開支時,

一德路卻幾乎每天上演著一夜暴富的傳奇。

鮑參翅肚,黃花木耳,幹貝魷魚 ......

這些或名貴或廉價的海味幹貨

成就瞭新中國的首批萬元戶。

無論白天黑夜,晴天雨天,

騎樓的鏤空廊道都能保證順利買賣,

走一圈下來,

全身每個毛孔都塞滿瞭海水的咸味。

廣州以前有句歇後語戲謔說

一德路 " 咸魚 "(死人)最多,

然而事實證明這裡的商人腦筋比誰都活泛。

當年在一德中路甚至誕生瞭

廣州市咸魚商業協會,

可謂是 " 咸魚翻生 " 的最佳范例。

一德路在明朝時是廣州城的南城墻

和當年十三行貨物的倉庫所在地,

上世紀二十年代廣州拆除城墻,

自東而西拆出瞭一街繁華。

清朝時這條路上還曾有過兩廣總督的府邸,

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

被英法聯軍的大炮夷為平地。

法國人在廢墟上修建瞭教堂,

取名 " 聖心大教堂 ",

從此全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在廣州落戶。

巴黎聖母院前有著名的花神咖啡店,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前有五十歐

一杯咖啡的佛羅裡安咖啡館,

而聖心大教堂前面的廣場上,

卻隻有拉面、木桶飯和酸菜魚,

以及隨意卸貨的大小商販。

總督衙門沒能把這裡變成政治權力中心,

天主教堂也沒能造出一個宗教文化中心來,

以前是果欄、菜欄、魚欄,

現在依然是果欄、菜欄和魚欄。

教堂兩側是整齊劃一的巴洛克式騎樓,

復古路燈下還懸掛著別致的花籃,

據說是為瞭迎奧運重新翻修的,

充斥著後天雕琢的痕跡。

然而當目光落地,

磨損嚴重的水泥樓梯裡面,

竟然藏著騎樓初始狀態的花磚,

舊時光的魔力讓人忍不住拾級而上。

二樓一戶人傢的阿姨正好把木門拉開,

於是我們仿佛一腳踏進瞭八十年代。

不足十平米的客廳裡,

整齊地擺放著木床、木桌和木椅,

日用品繁雜又利落地鑲嵌在屋子各處,

剝落的墻皮和木頭格紋的天花頂

訴說著這裡的與眾不同。

接待我們的是這傢的保姆周姨,

她在這裡照顧獨居的童婆婆。

童婆婆上世紀六十年代就住在這裡瞭,

三個兒子相繼在這裡出生,

大孫子在這裡住到瞭八歲才搬走,

逼仄的空間裡最多的時候住瞭七個人。

兒子們成傢後雇瞭周姨照顧兩老,

爺爺 14 年去世後童婆婆獨居至今。

距周姨回憶,

這裡還有三個房間,

以前的租客搬瞭之後租金沒斷過,

大概是覺得每月四十元租個房間

堆放雜物也挺值。

從前十人共用的廚房如今童婆婆獨享,

隻剩一口炤臺看起來有些空曠。

抽水馬桶也是最近才裝上的,

陽臺上拉起一道屏障就是簡易的廁所,

比起以前要去公共廁所方便已經好太多。

隻剩一半空間的陽臺上,

綠植被照顧得很好,

朝著陽光看去,葉子片片透亮。

臨走時臨街的三個窗戶有微風吹進來,

這時才突然開竅,

租住在一德路另一端的陳叔就沒這麼幸運瞭。

在醫院做清潔工、工資隻有兩千元的他,

選擇和另外兩個重慶老鄉蝸居在

這間月租九百元的閣樓裡。

殘破的墻皮隻能用牛皮紙糊起來,

年久失修的閣樓地板吱呀作響,

千瘡百孔的天花板烏雲一般壓下來,

渾濁的色調仿佛給生活蒙瞭一層灰。

陳叔倒是不在意,

對他來說租金和上班路程

才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騎樓裡舊時富商的生活切面

在這裡已經無跡可尋。

樓下的一德路依然熙熙攘攘,

行人隻能在擁擠的車道上和

大貨車、私傢車、拉貨板車們鬥智鬥勇。

老城區的衰落讓一德路成瞭

盤踞在市中心的貨物中轉站,

騎樓的二層大多讓位給瞭批發商,

它們再一次成瞭貨物的倉庫。

長堤大馬路上的大三元酒傢正在復建,

聖心大教堂對面的一排騎樓擋在兩者中間,

正在該不該拆的討論聲中等待命運的審判。

年久失修的騎樓快要被歷史的洪流沖垮,

但我們舍不得把它當做

一件失去生命力的文物來賞玩。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