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4 月 2 日,
位於鄭州花園路和紅旗路交叉口的
最後一座報刊亭被拆除,
伴隨著鄭州人多年的報亭生活,
永久停留在瞭人們的記憶中。
那個一副綠色鐵皮模樣、
閃爍出橘色燈光、
守望在街頭一角的驛站,
被掩埋在瞭推土機的車輪下。
從 2012 年 4 月鄭州市政府
實施 " 退路進店 " 政策之後,
遍佈於鄭州街頭的報亭被陸續強制拆除,
421 個報刊亭無一幸存。
至此,
有媒體評論說,鄭州
報刊亭消失不是鄭州獨創。
近年來,國內不少城市改擴建過程中,
以 " 影響市容 " 等理由,
強行清除報刊亭或改由便利店、
超市代售報刊,
取代 " 有礙觀瞻 " 的報刊亭。
從 2008 年到 2013 年,
全國報刊亭被拆掉瞭 1 萬多個,
相當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座城市
所有報刊亭的 1.5 倍。
鄭州本土連鎖超市曾是
" 報刊進店 " 的積極響應者,
但現在,報紙在貨架上並不熱銷。
文博西路一傢超市店長說,
《東方今報》《鄭州晚報》每天隻送兩份來,
賣不完再收回去。
報刊進店生存艱難的原因,
還有報刊的低利潤和進店的高房租
之間的懸殊差距。
前兩年《人民日報》曾采訪過鄭州
一位開瞭十幾年報刊亭的女店主。
趙萍在文化路儉學街路口經營報刊十幾年,
兩年前拆除報刊亭,她搬進小店,
租金從 800 元變成 2000 元。
15 年她的店已搬到路北,房租漲到 7500 元,
和奶茶店合租後,她分擔 3500 元。
早上 7 點開門,坐到晚上收攤,
已經連續幾個月賠錢。
趙萍說。
從前上下班途中,
在報刊亭隨手買份報紙是很多人的生活習慣,
晨練的老人也習慣帶一份早報消磨時間。
背書包的小學生在報刊亭翻閱兩篇漫畫,
呆到太陽下山都不肯回傢。
報刊亭為人們提供閱讀便利的同時,
也是城市街景文化的一片繁星。
然而在互聯網的浪潮下,
越來越少人願意為報刊亭駐足。
" 日月每從肩上過,江山常在掌中看 ",
從紙質媒體到電子屏幕,
從實體書店到虛擬網站,
從深度閱讀到碎片化閱讀,
海量的信息如填充瞭時間的縫隙,
人們漸漸習慣浮光掠影,淺嘗輒止,
真正有效的閱讀變得稀有。
曾經人潮湧動的報刊亭,
似乎再也找不到能讓步伐慢下來的理由。
失落的報刊亭如今變得像一個 " 雜貨鋪 ",
幾乎找不出一個還在專賣雜志和報紙的鋪位。
飲料、香煙、手機充值卡、兒童玩具、地圖,
甚至盜版影音制品占據瞭報刊亭的門面。
大量過期的雜志被擠壓在一個個紙箱裡,
按出版日期新舊和受歡迎程度分為
10 元 2 本和 10 元 3 本兩個價位,
落寞地等待著有心人的臨幸。
而陷在貨物中間的店主們,
一見有人靠近攤位,
要麼十分熱情地推薦新到的雜志,
要麼冷漠地抬眼一望然後繼續做自己的事,
似乎沒有對自己商品應有的底氣。
即使在路燈的照耀下也顯得黯淡無光。
就在鄭州最後一個報刊亭消失的 2013 年,
巴黎標志性的報刊亭迎來瞭
它 150 歲的 " 生日 "。
在 4 月 17 日至 4 月 23 日期間,
身處巴黎的人們都 " 收到瞭生日宴會的邀請 "。
" 巴黎人愛報亭 " 是這場盛事的主題,
人們也把這看作一個慶祝 150 年
來捍衛新聞自由和多樣性的機會。
在香榭麗舍大街,盧浮宮門口,
塞納河左岸,街角處,地鐵口 ......
像是小型旋轉木馬遊樂場的報刊亭
裝點著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
多邊形立體的展面上掛滿瞭
色彩斑斕的雜志海報,
即使在報刊亭關閉後,
背後的電影海報也能自成一景。
巴黎的商場大多數在晚上 7 點就關門瞭,
9 點鐘大街上就已經空蕩蕩,
但報亭一般會開到深夜。
那些黑夜中柔和的橘色燈光,
給瞭夜行人便利店般的溫暖。
在全球紙媒都走向衰退的趨勢下,
巴黎報刊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瞭影響。
為瞭重整報刊亭,
巴黎市政府采取免租金
和增加財政補助的措施,
還放寬瞭報刊亭的經營范圍,
除瞭報刊雜志,
城市導遊手冊、交通地圖、明信片
這些商品也可以在報刊亭銷售。
市民永遠不用擔心出門買不到當天的報紙,
遊客永遠不會錯過這一道巴黎的特色街景。
雖然缺乏管理的城市報刊亭非常容易出現
雜亂無章、影響市容、阻礙交通等問題,
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城市之美美在細節,
如果強行讓報刊亭變成歷史,
那麼原本就蒼白無力的城市文化
勢必又滅瞭一團光。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