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川菜,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火鍋。圖 / 搜狐
文 / 朱澈
相隔 250 公裡、緯度相差無幾的成都和重慶,一個指南,一個指北。
川菜風行全國,已經是數量上名副其實的中國八大菜系之首。可是,如果你說你愛川菜,你愛的到底是成都菜,還是重慶菜呢?
在民間的印象裡,提起川菜,多半首先會想起火鍋。而火鍋在大江南北的流行,全靠重慶味道。成都又為川菜貢獻瞭什麼呢?串串香?燒兔頭?夫妻肺片?這些名片拿出來,在美食界,恐怕真的不如重慶火鍋有分量。
這時候,成都人開口瞭:在成都,吃,已經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 " 川菜 " 范疇。吃這件事,我們成都人已經走得很遠,遠離大排檔裡的硝煙。
成都和重慶,這兩座城市總是相愛相殺,想想並不是毫無道理。兩座城市緯度相差無幾、距離不過相隔 250 多公裡,氣質內涵上卻有著天壤之別。
成都、重慶總是相愛相殺。圖 / 搜狐
文藝成都,江湖重慶
張瑋瑋回憶起重慶時說道:" 重慶人自帶著酒精度數,巷子裡飄著火鍋的味道。"
隻要跟重慶人談到成都火鍋,他們定會帶著一種 " 勒是霧都 " 的自豪,對成都火鍋嗤之以鼻。與之相反,成都人則敢於也樂於承認重慶火鍋確實好吃。不僅承認,他們還將其引進,用牛油代替清油,取上文藝的店名,配上精致的裝潢,佐以更豐富、更具有創意的菜品,讓味覺爆炸的同時,也讓 16G 內存的手機容量爆炸。
商人最會看客下菜。成都的火鍋店名文縐縐,通常都是 3 個字,突出文化特色;新竄起的各類主題火鍋店,如宮崎駿主題、變形金剛主題、星座主題也都名噪一時,在各個細節創意上花瞭功夫,於是也總能觸到成都小年輕們的嗨點——周末有瞭新去處,朋友圈有瞭新配圖。
如今成都網紅店層出不窮。圖 / 搜狐
與成都火鍋不同,重慶火鍋店多以人名或綽號命名,諸如 " 莽子 "" 二娃 "" 黃姐 "" 胖妹 " 一類,其中最有名的非 " 黃姐火鍋 " 莫屬。這火鍋店的名字,就像對重慶這座城市的評價一樣,江湖氣十足。雖然網上的推薦語基本都難逃 " 不吃 …… 相當於沒來過 ……" 的套路,但這傢 " 黃姐火鍋 " 確實是火鍋愛好者心中的朝聖地,流傳在重慶火鍋江湖的傳說裡。
在經營模式上,成都和重慶也截然不同。成都火鍋的商業化程度更高,這一點體現在其對外擴張上。僅以許多外地人來成都必吃的小龍坎為例,根據官網數據,它已經在全國開出 319 傢連鎖店。而重慶火鍋,則仿佛無心擴張,圖的隻是酣暢淋漓。即使是近日很火的一傢火鍋店,主打的也是可以 " 吃著火鍋唱著歌 " 的 KTV 火鍋!
裝在成都,耍在重慶
成都人對安逸生活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就像四川盆地的天氣,陰陰涼涼,又深入骨髓。工作之餘的成都人,隻會想兩件事,去哪裡吃,去哪裡耍。基於對 " 生活品質 " 的追求,他們不僅要東西好吃,還要環境優雅,最要緊的是拍照好看。成都人這一點,倒是跟亦舒女郎一樣,講求姿態好看。
而以碼頭文化著稱的重慶人,像極瞭這 " 火爐 " 天,渾身上下透著火辣豪爽的脾氣。他們享受生活的方式自然也是耿直——不顧他人眼光,隻管火鍋巴不巴適:脫瞭衣服,光著膀子,踩著油膩膩的地板,坐著最簡陋的塑料凳,背後的風扇嗚啦啦吹個不停,就等面前的火鍋沸騰," 直接開整哦,照啥子嘛照 "。
偏安一隅的巴蜀人都追求享樂,不過成都人在乎氛圍,重慶人關乎內心。
前一段時間,成都的保利中心就被要求歇業整頓。而這個被稱作 " 魔方大廈 " 的保利中心,其實是許多熱愛亞文化年輕人心中的聖地。這裡集結瞭 techno、工業、電子、hip-hop 等各種風格的 club,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來,樂此不疲。不止於此,成都人豐富的夜生活還散佈在民謠酒吧聚集地的九眼橋,以及 " 夜店一條街 " 的蘭桂坊。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選擇去不同的地點,共同揮霍一個燦爛的夜晚。
成都九眼橋附近聚集著許多酒吧。圖 / 新浪
而在重慶,夜生活猶如這座城市的夜景一般,流光溢彩又嫵媚野性。不少電音俱樂部就開在嘉陵江邊的高架橋下面。待到夜幕降臨,一群人會跑到江邊壩子上,就著重慶燒烤和山城啤酒,踩著山河尬著舞,派對就此登場 …… 是別處鮮少能獲得的暢快體驗。
截至 2014 年 11 月公佈的數據,全球在建的購物中心面積中,成都排名世界第二。近年來,IFS 樓頂的大熊貓、太古裡的奢侈品商店、各大品牌的全球旗艦店、快閃店等紛紛落戶成都,成都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一騎絕塵而去,在西部地區獨領風騷。
刷爆朋友圈的網紅店接踵而來,每月拿著 3000 多塊工資的小白領們,周末坐在各式主題的咖啡店或奶茶店,50 塊錢點一杯水,拍照 5 分鐘,修圖一下午,朋友圈配文 " 周末姐妹聚一發 ",自得其樂。
這邊廂,重慶人民則沉浸在十八梯等被拆遷的懷舊氣氛中。坐在重慶街頭巷尾,犄角旮旯,點一碗小面,來一份火鍋,吃得滿頭大汗也不管,擔心的隻是這 " 破敗 " 的老重慶味道,被強突猛進的城市化進程瞬間碾碎。
十八梯是老重慶市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 也承載瞭老重慶人的集體記憶。 圖 / 搜狐
文化基因不同,生活方式不同
成都和重慶,兩個直線距離不過 254 公裡的城市,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文化。成都像江南水鄉,從容、精致、裊娜,戴望舒筆下的雨巷,也能在成都街頭尋見。重慶則像東北平原,豪爽、耿直、火辣,闖關東的粗糲與跑碼頭的爽達如出一轍。
兩座城市各自的差異,其實早就寫在文化基因之中。
在中國的語境裡,歷史永遠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成都占盡瞭優勢。三國文化的影響力輻射整個東亞,武侯祠常年接待日本旅遊團。金沙遺址的出土,將城市歷史拉長 2000 年,太陽神鳥的圖騰也在成都地鐵中重新煥發活力。蜀道之難並不遺憾,都江堰之潤,便使得成都有資本偏安一隅,比肩江南。
成都的歷史太過輝煌,重慶在它的面前,尤顯灰頭土臉。瀕臨長江的重慶,自古以來是巴人聚居地,一個尚武的民族,足跡遍佈整個三峽地區。直到近代,重慶因地利之便,借長江之勢才逐漸發展為通商口岸。重慶於 1929 年設市,與成都悠長的城市歷史相比,可謂相形見絀。雖然戰時陪都的經歷曾讓重慶在國際上揚名,三峽工程的上馬,也終使重慶擺脫成都,以 " 直轄 " 之姿傲視西南。
武侯祠享有 " 三國聖地 " 的美譽。圖 / 搜狐
有趣的是,兩座城市都有著移民的歷史。重慶接受瞭大量三峽移民,說是 " 移民 ",但生活上和文化上其實與當地人幾無差別——同為巴文化覆蓋區,都吃一樣的辣,都是一樣的野。
成都則不然。除瞭歷史上多次移民之外,對現在影響頗大的屬抗戰時期的戰略後移。其時,北方 27 所大學遷來成都,成瞭大後方的文化中心,如今許多成都的知識分子上一輩上兩輩都是北方移民,另有許多工廠和企業遷來後,並未完全遷回,留在瞭成都,成為 " 老移民 "。
等到 20 世紀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三線建設遷來瞭大批工廠,隨之而來瞭大批的東北人和上海人。如果看過賈樟柯執導的電影《二十四城記》,相信你一定不會忘記呂麗萍飾演的從沈陽來成都、" 工廠的第一代女工 " 大麗,和陳沖飾演的從上海航校分配到成都的 " 廠花 " 顧敏華。許多人從天南海北而來,從此把成都當作瞭永遠的傢。而那時遷來的工廠,現在也成瞭著名景點——東郊記憶。
陳沖在《二十四城記》中扮演 " 廠花 "。圖 /《二十四城記》劇照
天府之國素來物質富庶,大批移民又帶來瞭文化交融,這些都造就瞭成都人開放、包容且樂於追求新鮮事物的性格。汶川地震之後,許多成都人將 " 及時行樂 " 定為生活準則,強烈的消費欲望,助推眾多商業綜合體選址於此。無論外人怎麼說成都人不思進取,貪圖享樂,他們都不置一詞,並將 " 安逸 " 和 " 宜居 " 作為成都最大的招牌。
隻是這兩年,每逢冬春都被重霾圍城的成都人,是否還有心情在周末出門,穿梭於名店林立的商圈,歲月靜好地喝個下午茶呢?
我想應該是有的,畢竟他們還有美圖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