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公眾號:候鳥旅行
ID:houniao51
候鳥旅行
談到歐洲遊,通常會說歐洲文化之旅,而歐洲建築是歐洲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歐洲的大街小巷,隨時都有機會和一些歷史建築相遇,與建築對話就像開啟一條時空隧道,可以帶你穿越時空。
歐洲建築在歷史上經歷過幾種建築風格,名字或許你都有些印象,但具體該如何分辨,相信就不一定很清楚瞭。如果按時間來分大致可分為古希臘建築、古羅馬建築、羅曼式建築、拜占庭建築、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古典主義建築等。
各種風格之間的關系有時並不是這麼涇渭分明,在建築文化的實際傳承中,不同風格間經常會互相吸收借鑒,所以一些建築看上去有好幾個風格就不足為奇瞭。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建築也是歐洲建築的源頭,繁盛於公元前5到前4世紀的古希臘建築,以神殿建築為代表,最具特色的就是矩形地基、廊柱和三角形山墻三大部分。
最早的古希臘神殿其實隻有長方形加門廊,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又演變為"圍柱式",並成為標準,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四周柱廊。
廊柱主要分四種,由簡及繁分別為多立克柱式(Doric), 愛奧尼柱式(Ionic),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另外還有特殊的女神像柱,整個柱體就是一座女神像。古希臘的柱式結構常常被後世建築風格借鑒,所以並不是有廊柱的建築都是古希臘建築。
從左到右分別為多立克、愛奧尼、柯林斯
女神像柱
古希臘建築最具代表的就是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巨變,如今雖然廟頂已坍塌,雕像也不復存在,浮雕也剝蝕嚴重,但從巍然屹立的柱廊中,還是可以看出神廟當年的豐姿。其中帕特農神廟四周廊柱采用的是最簡潔的多立克柱。
帕特農神廟(公元前4世紀)
古希臘後期的建築代表是埃皮道羅斯劇場,劇場依山而建,借山勢開辟高低錯落的觀眾席,觀眾席圍繞著中心圓形舞臺呈半圓狀。這個露天大劇場可以和古羅馬鬥獸場做個比較,一個是依山而建,一個是平地而起,其中既有借鑒,又有突破。
埃皮道羅斯劇場(公元前4世紀)
希臘建築中較早使用科林斯柱式的是雅典列雪格拉得音樂紀念亭,亭子基部是2.9米見方,高4.77米基座;基座上立著高6.5米的實心圓形亭子;亭子四周有6根科林斯式倚柱。頂部是由一塊完整大理石雕成的圓穹頂,安放獎品;簷壁有浮雕,刻著酒神狄奧尼索斯遇上海盜並把海盜變成海豚的故事。
雅典列雪格拉得音樂紀念亭(公元前335年)
剛剛有提到,古希臘建築作為歐洲建築的源頭,其柱式結構被很多建築借鑒,位於愛丁堡的杜格爾德·斯圖爾特紀念亭,就是以希臘雅典的列雪格拉得音樂紀念亭為藍本建造的。雖然長得像古希臘,不過人傢屬於新古典主義建築。
杜格爾德·斯圖爾特紀念亭(愛丁堡,建於1831年)
小結一下,顧名思義,古希臘建築的建造時間在公元前,地點在古希臘,那些建於公元後的,不在古希臘的就直接排除瞭,長得再像也是借鑒而已。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繼承瞭古希臘建的古典三柱式,同時形成瞭以拱券結構和穹頂結構為主要特征的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的另一個貢獻是混泥土技術的使用,結合拱券結構給瞭古羅馬建築嶄新的藝術形象。券洞可以很巧妙地融合瞭方形的柱式因素,組成瞭連續券和券柱式,構圖變得豐富,從單跨的凱旋門到有240個券洞的大角鬥場都能適用。
拱券作為一種建築結構,它除瞭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半圓形的拱券為古羅馬建築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則為哥特式建築所用,而伊斯蘭建築的拱券則有尖形、馬蹄形、弓形、三葉形、復葉形和鐘乳形等多種。所以拱券是古羅馬建築的重要特征,而不是唯一特征,這點在判斷時要註意。
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的萬神廟(Pantheon),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萬神廟采用瞭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穹頂中央開瞭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系。
從萬神廟的正面看,三角形山墻加前門廊柱,其實很像古希臘的神殿,這是因為建築師本來就是借鑒瞭古希臘建築的風格,但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而不是古希臘建築,原因很簡單,因為萬神廟是古羅馬時期建的(這樣區分是不是特別簡單粗暴),當然啦,還有因為它那高超的古羅馬式穹頂技術。
萬神廟(始建於公元前27年)
大角鬥場相信大傢已經非常熟悉瞭。整個角鬥場占地2萬平方米,圍墻周長527米,長軸188 米,短軸156米,墻高57米,相當於一座19層現代樓房的高度。場內可容納5萬觀眾。競技場內部為階梯形席位,架在3層呈放射狀的混凝土筒形拱上,每層80個喇叭形拱供分散人流,據說數萬觀眾不出10分鐘便可完全退場。看臺逐層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觀眾購票之後,以縱過道為主,進入各自的看區,然後以橫過道為輔,進入自己的座位。這種設計,直至今日還被一直沿用,幾乎沒有大的變動。這個角鬥場多少也借鑒瞭古希臘的露天大劇場的設計,算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大角鬥場(建於公元72-79年)
古羅馬建築除瞭在大角鬥場上把拱券技術用到極致外,在很多其他的公共設施也有高超的運用,比如大渡槽。
羅馬大渡槽(建於公元53年)
君士坦丁凱旋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那麼問題來瞭,巴黎的凱旋門和它長得挺像的,名字也都叫凱旋門,是否屬於古羅馬建築呢嗎?答案是否定的,它那麼新,怎麼可能!巴黎凱旋門屬於新古典主義建築(也有說是帝國風格的)。所以古羅馬建築和古希臘建築的判斷有個核心在於"古",就是一定得在古羅馬或古希臘時期建造,否則就是借鑒,借鑒,不管多像都是借鑒!
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公元315年)
巴黎凱旋門(建成於1836年)
【羅曼式建築】
羅曼式建築(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叫羅馬風建築、似羅馬建築、羅馬式建築等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顧名思義,羅曼式建築延續瞭古羅馬式的拱券風格。因此和古羅馬建築容易混淆,最好的判斷方法就是看建築的年代瞭。同時在羅曼建築上可以看到哥特式建築的萌芽,有時會被誤認為是哥特風,所以還得註意區分。
比薩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羅曼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大教堂始建於1063年,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
比薩大教堂(意大利,建於1063年)
羅曼式建築地基平面喜歡用拉丁十字,整個建築顯得狹長,這個和拜占庭有所區別,拜占庭喜歡用希臘十字,整個建築顯得寬大。
剛有提到有些羅曼式建築開始萌芽哥特風格,德國的施派爾大教堂就很典型,四個尖尖的塔樓還是很有哥特風的,容易被誤認為是哥特式建築。從建築給人的感受來看,四個塔雖然是尖頂,但沒給人咄咄逼人要一飛沖天的感覺,和整個建築還是保持比較好的協調,另外它有圓形穹頂,窗戶使用瞭拱券技術,屬羅馬風。
施派爾大教堂(德國,建於1030-1061年)
羅曼式和哥特式的一個不同是,羅曼式通常有比較厚的墻作為承重,同時開窗比較小,室內光線比較差一些。意大利的聖米尼亞托教堂也是羅曼式建築的代表,教堂坐落於佛羅倫薩的最高點,可以俯瞰整座城市,還可以看到另外一座有名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米尼亞托教堂(意大利,始建於1013年)
【拜占庭建築】
羅馬帝國分裂後,建築風格也跟著分裂瞭,西羅馬繼續羅曼式建築,東羅馬則漸漸走上瞭拜占庭的路子,以東正教教堂為主要代表。拜占庭的主要成就就是創造瞭把穹頂支承在四個或者更多的獨立式支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式。其中有我們熟知的希臘十字以及馬賽克,這些都是拜占庭時期的典型。
拜占庭建築的代表之一就是伊斯坦佈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個教堂有些特別,最早是作為教堂興建,後來被土耳其人入侵後改成瞭清真寺,在建築外面四個角加建瞭禮拜塔,而如今是作為博物館供人參觀。在時間長河裡經歷瞭教堂——清真寺——博物館的變換。
聖索菲亞大教堂(伊斯坦佈爾,建於公元532-537年)
拜占庭建築地基一般選擇希臘十字,整個建築群占地會比較方正,而主穹頂就位於十字中心上方,另外通常情況下都會有好幾個穹頂,遠看會發現建築物頂部有好幾個球,發展到後面穹頂的球演變成瞭洋蔥狀,比如俄羅斯的聖瓦西裡大教堂就是個典型的洋蔥頭。(PS:也有一種觀點認為聖瓦西裡教堂不屬於拜占庭建築的,不過作為東正教教堂,小編覺得把它歸入拜占庭也沒有不妥)
聖索菲亞大教堂(基輔,建於1051年)
聖馬可大教堂(威尼斯,始建於公元829年,重建於1043~1071年)
聖瓦西裡大教堂(俄羅斯,建於1560年)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由羅曼式演化而來,羅曼式教堂的塔樓很多已經具有哥特式的影子瞭,不過哥特式走瞭個極端,徹底放棄瞭大圓頂,改用尖塔頂,為瞭更接近上帝,哥特式建築恨不得把所有能拔高的部分都給它做成尖的,給人的感覺是恨不得直沖天際,整個建築佈滿尖頂,給人萬箭齊發之感。
科隆大教堂(德國,建於1248~1880年)
科隆大教堂就是哥特式建築非常典型的代表,無數的尖尖沖天而發,看得人心驚膽戰。巴黎聖母院、倫敦大本鐘、西班牙聖傢族大教堂也是哥特式建築比較有名的代表,有機會到現場的朋友可以試著去數一下每個建築總共有多少個尖尖。
哥特式扶壁
哥特式建築還有個比較重要的特地就是很少有完整的墻面,基本靠肋拱、扶壁、和窗戶來承重,由於開窗多,所以會大量使用玻璃,通常裡面看彩色玻璃會給人來到天堂之感。
哥特式彩窗
巴黎聖母院(法國,建於1163~1345年)
聖傢族大教堂(巴塞羅那,始建於1882年)
倫敦大本鐘(建成於1858年)
如果簡單粗暴的來判斷的話,如果一個建築給人感覺有很多尖尖,那多半就是哥特式建築瞭。
【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反哥特式建築的一種建築風格,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對建築理念影響的結果,哥特式的理念是要接近上帝接近神,而文藝復興則相反,要排斥神權至上,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形式。文藝復興建築通常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座偉大建築。教堂由白色,粉紅,綠色的大理石按幾何圖案裝飾而成,教堂大圓頂是繼羅馬萬神廟之後的又一大圓頂,建築師在完成這一空中巨構時沒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相連的魚骨結構和以椽固瓦的方法從下往上逐次砌成,是非常牛的技術。這個教堂還有個有意思的地方是旁邊高85米的鐘塔是屬於哥特式的,看來文藝復興建築也不是一定要和哥特式建築對著幹的。
聖母百花大教堂(佛羅倫薩,建成於1469年)
文藝復興建築的另一個代表就是聖彼得大教堂,該教堂由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多位建築師與藝術傢參與,堂內保存瞭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的壁畫與雕刻。教堂外的聖伯多祿廣場由巴洛克大師貝尼尼設計,他同時還設計瞭教堂裡面的聖伯多祿寶座,那彎彎曲曲的柱子就是典型的代表。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築和巴洛克建築的完美結合體。
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建於1506年)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主要的代表有聖卡羅大教堂和聖地亞哥大教堂。
聖卡羅大教堂(意大利,建於1638年)
聖地亞哥大教堂(西班牙,建於1748年)
巴洛克風格裝飾(各種金碧輝煌)
巴洛克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和建築風格,前期主要追求自由和不規則,通常表現為曲線,而發展到後期就開始走奢華和誇張風瞭,各種花裡胡哨各種土豪金,參考巴洛克風格的傢具,自行感受一下
巴洛克風格傢具
【洛可可建築】
有人把洛可可風格看做是巴洛克2.0,深以為然,洛可可繼承瞭巴洛克的不規則和曲線,同時將其發揚光大,它還喜歡模仿自然形態,如果你看到建築物上似乎長滿瞭植物,那可能是遇到洛可可瞭
墻面"長滿植物"的洛可可
洛可可風格常用圖案
【古典主義建築】
廣義的古典主義建築其實是包含瞭文藝復興建築的,至少是有重疊的,而狹義的古典主義建築主要專指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其代表是凡爾賽宮和盧浮宮東立面。如果說文藝復興建築的出現是為瞭反對哥特式建築對神權的過度崇拜,那古典主義建築的出現可以看做是反對巴洛克建築的浮誇風。
古典主義講求規則和規范,在建築設計中突出軸線,強調對稱,註重比例,講究主從關系
盧浮宮(法國,始建於1204年)
凡爾賽宮(法國,建於1689年)
【新古典主義建築】
新古典主義建築提倡要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藝術裝飾。特點是構圖規整,追求雄偉、嚴謹。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築底層基礎,以古典柱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築主體,加以細部裝飾。也有觀點認為所謂新古典主義就是簡單復制古希臘古羅馬建築,比如巴黎凱旋門就是君士坦丁凱旋門的模仿,而先賢祠就是模仿古羅馬的萬神廟,英國的白金漢宮也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知道它又是模仿誰瞭嗎?
白金漢宮(英國,始建於1703年)
先賢祠(法國,建成於1791年)
把歐洲建築風格歷數瞭一遍,相信你還是有點雲裡霧裡,這很正常,因為確實風格太多瞭,而且很多又是模棱兩可。哪天我們走在歐洲,能判斷個七八成正確也是不錯的。最後來簡單總結一下各自特征吧。
古希臘建築:"古"的,廊柱,三角形山墻
古羅馬建築:"古"的,圓形拱券、穹頂
以上兩個容易判斷,作為古跡,留下來的已經不多瞭
羅曼式建築:拉丁十字基,圓形穹頂,拱券,柱子,開窗小
拜占庭建築:希臘十字基,多個圓形穹頂或洋蔥頭
哥特式建築:無圓形穹頂,很多尖頂,少墻面,多彩窗
文藝復興建築:穹頂、柱子(這個容易和羅曼式和古典主義混淆,需要參考建築時間)
巴洛克建築:不規則,曲線,裝飾奢華,土豪金
洛可可建築:裝飾奢華誇張,像長滿植物古典主義建築:規則、對稱、柱式
新古典主義建築:規則、柱式,長得像古羅馬古希臘
文_ 候鳥旅行
圖_ 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