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小雖小,卻是文藝又美妙

08-28

波羅的海三國都是誰?

(脫口而出魏蜀吳的小夥伴請舉手)

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位於波羅的海周圍的三個國傢政治背景、歷史文化都非常相似,所以人們在心目中容易把他們當作一個整體。但愛沙尼亞更接近北歐,與芬蘭相似;拉脫維亞受德國的影響較為深遠;而立陶宛則與波蘭關系密切。求同存異的文化讓波羅的海三國一脈相承,又充滿變化。

愛沙尼亞

塔林

塔林老城的墻上有很多溫馨的話

作為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是一個融合著北歐文化與東歐風情的城市,滿城紅頂白墻的城堡營造瞭一個中世紀的童話。老城區的古城堡、教堂、市政廳已經有 800 多年歷史,城中的居民區、咖啡館,甚至是夜店酒吧也都 " 住在 " 中世紀風格的舊房子裡,毫無違和感。整座塔林老城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北歐唯一保持著中世紀外表的城市。

座堂山

亞歷山大 · 涅夫斯基大教堂

座堂山是老城中一處重要的觀景地,傳說塔林還屬於德國時,主教和封建貴族就在此巡視臣民。位於山頂的 " 座堂山城堡 " 是塔林早期的要塞,後來為瞭抵禦丹麥人入侵,愛沙尼亞人 13 世紀在此處建瞭一座城堡。18 世紀,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對城堡 " 大改造 ",使其變成一座粉色的巴洛克風格的宮殿。現在這裡是愛沙尼亞國會所在地。

塔林受俄國文化的影響有幾何?座堂山上的亞歷山大 · 涅夫斯基大教堂應該能略表一二。教堂位於國會建築群的對面,1900 年完工,外表是東正教 " 洋蔥頭 " 的樣子。當時愛沙尼亞是沙俄帝國的一個省,這座教堂就是 " 沙俄化 " 浪潮的結果。不過教堂氣勢恢弘,壁畫非常精致,無論是信徒還是旅行者都非常喜歡。

塔林市政廳

塔林市政廳前的聖誕集市,是每年歐洲重要的聖誕集市之一

塔林市政廳 1404 年竣工,是整個北歐地區唯一的哥特式市政廳,也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古老的市政廳。市政廳內有 14 世紀制成的愛沙尼亞最古老的木雕和帶有穹頂的市民大廳,工會會所裡還有帶有皇傢標示的留言簿。在這裡,你不僅可以參觀,還可以體會真實的中世紀生活。市政廳側面有一個小門,裡面藏著一傢沒有電燈、用蠟燭照明的面包房,店傢還穿著中世紀風格的衣服做面包。如果你來到這裡,不妨穿越回千年前,到店裡買份早餐。

卡德裡奧公園及周圍

卡德裡奧公園及卡德裡奧藝術博物館

離開老城,塔林的新城也充滿活力。卡德裡奧公園是這裡最重要的 " 城市綠地 ",公園和卡德裡奧宮一起,都是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在征服愛沙尼亞之後,獻給自己的妻子葉卡捷琳娜的禮物。除瞭公園,這個區域更吸引人的是旁邊的兩大博物館——卡德裡奧藝術博物館和庫穆美術館。前者是沙皇 18 世紀修建的宮殿,金碧輝煌,展示著 16-20 世紀初的歐洲名畫。而後者是芬蘭人設計的未來主義建築,收藏著這個國傢最全的 " 愛沙尼亞藝術品 "。

立陶宛

維爾紐斯

一直以來,立陶宛都是一個藏在波蘭和俄羅斯背後的小國,在經濟和政治的壓抑和封鎖中艱難生存。但是這不能阻擋首都維爾紐斯成為歷史文化之城,從高大雄偉的教堂到精致小巧的咖啡館,整座城市充滿著濃濃的巴洛克風。

格迪米納山

格迪米納山上的八角紅磚塔樓

格迪米納山是這座城市的制高點,以維爾紐斯的建造者格迪米納王子的名字命名,是中世紀時期維爾紐斯最重要的城防要塞,也是今天的登高望遠之地。隻是山頂曾經的城堡已經被戰爭摧毀,現在隻剩下一處考古遺跡——一座 3 層的八角紅磚塔樓。塔樓也是一個小型的博物館,館內介紹瞭維爾紐斯的建城史。

維爾紐斯大教堂

維爾紐斯大教堂的禮拜堂

維爾紐斯大教堂是為瞭祭祀立陶宛雷神而建,原來的木質教堂建於 14 世紀,現在已經成為瞭這個國傢的標志,後來蘇聯人把這座大教堂改造成為美術館。不過大教堂最美的地方在它的後部,禮拜堂裡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圓頂塔,裝飾著彩色大理石和聖卡西米爾(立陶宛守護神)的壁畫,精致奢華。

奇跡瓷磚

走出教堂,廣場上佇立著一個高大的跨馬武士像,這是立陶宛歷史上唯一的國王——明道加斯的塑像。廣場上的 " 奇跡瓷磚 " 也值得細細尋找。瓷磚是 1989 年波羅的海三國的民眾為瞭反抗蘇聯統治,200 萬人手拉手從塔林到維爾紐斯建起 " 人墻 ",而起點就是這塊瓷磚。立陶宛人認為,如果可以找到 " 奇跡瓷磚 ",並站在上面順時針轉圈,就可以實現所有的願望。

種族屠殺受害者博物館

博物館中犧牲者的名字

說到立陶宛,就很難避開這段黑暗的歷史,種族屠殺受害者博物館是當年蘇聯克格勃的總部,現在被建為博物館,紀念從二戰到 60 年代被囚禁、流放的成千上萬的立陶宛人。城中還另外建有 " 大屠殺紀念館 ",專門紀念在二戰中遇害的猶太人。

拉脫維亞

裡加

拉脫維亞位於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中間,受德國、瑞典、沙俄等多個國傢影響,各種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其中,裡加的新藝術風格建築也是整個歐洲最有創意的亮點,頗具個性。

新藝術派建築

阿爾伯特街上的新藝術建築

其實裡加的新藝術派建築沒有藏在博物館中,而是展示在各種街道上,在以阿爾伯特街和伊麗莎白街為核心的新藝術區,道路兩旁建築上裝飾的誇張表情令人目不暇接,整座城市有超過 800 座不同風格的建築。新藝術派的原產地是巴黎,但機緣巧合,裡加卻成為瞭地道的 " 新藝術之城 "。阿爾伯特街上的建築大多是俄國建築師米哈伊爾 · 愛森斯坦設計的。我們可能對他的名字不算熟悉,但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 " 俄國電影之父 " 謝爾蓋 · 愛森斯坦。

裡加大教堂

作為一個有著近千年歷史的老城,裡加並不隻有當代藝術,超過 800 年歷史的天主教堂依舊散發著不朽的魅力。裡加大教堂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中世紀教堂,始建於 1211 年,曾經是天主教堂,現歸路德教所有。教堂的建築也是 " 混搭 " 風格,最古老的部分是羅馬式建築,中間的主體部分是 15 世紀的哥特式建築,還搭配瞭一個 18 世紀的哥特式塔樓,但這些裝飾都不會影響教堂的神聖。

黑頭宮

老城上的黑頭宮也是這個城市不可錯過的建築。之所以稱為 " 黑頭 ",是因為它是名噪一時的黑頭商會聚集地。黑頭商會是中世紀活躍在裡加的拉脫維亞商人組織,崇拜摩爾黑人,因此商會以摩爾人的黑頭作為標記。黑頭宮建於 1334 年,二戰時被摧毀,不過現在的建築幾乎是 100% 復制的,雕塑和裝飾都非常奢華,2001 年才竣工,並作為裡加 800 歲的生日禮物送給瞭這座城市。黑頭宮有時也會被當作拉脫維亞總統的臨時住所,絕對高端奢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