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朗撤軍:中國是贏還是輸?

08-30

中國外交部已經確認,8 月 28 日下午 14 時 30 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瞭確認。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這條消息已經在朋友圈刷屏,而在分享下面的評論中,人們問的更多的是:這份結果意味著什麼?咱們中國在這七十餘天的對峙事件中,到底是贏瞭還是輸瞭?一時間眾說紛紜:有人歡欣鼓舞,認為中國已成最大贏傢,打敗瞭印度;也有人悲觀失望,覺得印度成功迫使中國停止修路,達到瞭目的。那麼到底誰輸誰贏?

在筆者看來,任何斷言式的輸贏判斷都很可能是武斷或片面的。忽略對事件背景、因果、來龍去脈的追溯,以及對實力角逐背後道義問題的有意無視,都可能幹擾我們的判斷。隻有分別把事件放在當下中國外交的緊要任務語境下,放到中國崛起與大國博弈的長期任務中,放到國傢利益的堅決捍衛與靈活進退的辯證思考中,我們或許才能得到一個略顯完整的鏡像。

中印非合作博弈下的納什均衡

在當下,對於中國外(部)交而言,盡在眼前的緊迫任務就是辦好廈門金磚峰會這一本年度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而對於整個國傢和執政黨而言,近期最重要的任務是開好十九大,為下一個五年的發展規劃目標、制定綱要。

因此,從維護大局的角度講,當下兩國在洞朗問題上的處理結果已經是給定條件下的最優解,是中印兩國領導人在反復權衡利害、揣摩對方意圖、評估己方可用手段後達成的納什均衡——無論中國還是印度作為參與者都無法通過獨自行動而增加收益,或者說為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沒有任何單獨的一方願意改變其策略。

中印作為兩個緊鄰的核大國,在這場給定嚴苛條件的非合作博弈中,無論是誰主動地、輕易地發起戰爭,其起結果都將導致自身的收益損失,而非增加。

周邊安全整體視野下中國的最優解

如果我們把目光暫時從洞朗一地移開,轉而放眼環顧中國周邊,就不難發現當下我們正處於 " 一山四海 " 地緣安全困境的包圍之中——崛起的中國不僅面對全球霸主美國的頂層打壓,同時在周邊五個戰略方向上受到不同戰略對手不同程度的牽制:" 一山 " ——喜馬拉雅山,中印矛盾。" 黃海 " 對面是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無果朝美劍拔弩張,韓國又添薩德,日本借機武裝。" 東海 " 之中有釣魚島,中日自關系 2012 年以來已處歷史最低點。" 臺海 " 雖然是內政,但無時不刻受到外力的幹擾。" 南海 " 近來稍有平靜,可礁石之下依然暗流湧動。

更要緊的是,在 " 偉大的指揮傢 " 美國的居中協調、帶領下,如今這 " 一山四海 " 問題正此起彼伏、相互激蕩、餘音繞梁、終日不絕,可謂 " 按下葫蘆浮起瓢 ",讓中國日漸陷入多面受阻、多面出擊的不利境地。

何以破局?需要有輕重緩急之別。對於像印度這樣十億人口級別、在南亞地區幾乎沒有等量級對手牽制的大國,如果中國真的如一些愛國鬥士所鼓吹慫恿的那樣試圖一戰定乾坤,那麼結果很可能是從此陷入一場痛苦的消耗戰、拉鋸戰。須知,開戰在我,終戰在彼。因此,在這個情況下,如果我們還想輕易重現 1962 年式的迅猛打擊而後幹凈利落地撤離、終戰,這種可能性其實並不大。

綜上所述,現在這個結果是中印兩國在(a)當前國際局勢、(b)當前兩國實力對比與備戰狀態等給定條件下,所能取得的、且彼此都能接受的最好結果。對此,我們中國一方面不必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哭天搶地地說 " 中國輸瞭 ";另一方面也不必驕傲自滿,認為 " 我們繼 1962 年後再度挫敗瞭印度的侵略圖謀 "。實在沒有什麼值得慶幸的。

須知,這次事件隻是一個開始。模仿愛德華 - 卡爾關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20 年危機 " 的說法,筆者以為:自中印 1962 年熱戰至今,"55 年危機 " 已經結束。從今天起,中國就必須吸取這次準備不足、險些 " 大意失荊州 " 的教訓;從軍備到政略再到海外資產、航線的管理,行動起來,為即將到來的下一次喜馬拉雅危機做準備。

王鵬: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復旦中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亞太日報》2017 年 8 月 28 日

(圖片來源於網絡)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