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 月 24 日報道 港媒稱,中國表示,它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個開發出 " 黑客無法攻破 " 的通信技術的國傢——利用新興的量子密碼技術來保護敏感數據。
據香港亞洲時報在線 1 月 22 日報道,中國科學院 2017 年與奧地利科學院進行瞭首次基於量子加密通信技術的視頻通話。中國官方媒體稱這是 " 令人欽佩的成就 "。
報道稱,基於量子計算機的數據加密由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傢實驗室首創,該實驗室在 2014 年宣佈,它已創建瞭一個安全網絡。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瑞典及其他國傢也在致力於類似的項目。
報道稱,傳統的密碼系統是利用兩個極大的質數相乘產生的積來加密,這會花費很多時間並耗費太多計算機處理能力。量子計算機將數據交流僅限於兩方——發送方和接收方,采用瞭更簡單的方法。糾纏光子被發送到兩個事先用特定偏振態進行編碼的站點,衛星利用測量偏振態創造安全密鑰,站點可利用安全密鑰加密或解密數據。
報道稱,這在技術上是 " 不可破解的 ",因為使用者可以很快察覺到第三方的出現:任何竊聽者不改變它、甚至是不摧毀它是無法看到這些光子的。" 量子力學的原理使得在不被發送者或接收者發現的情況下截獲和獲悉傳輸是不可能的。" 一位專傢說。
報道認為,這樣一個安全的系統用來傳輸包含機密信息的加密語音通話、傳真和電子郵件對於解放軍高層和情報網絡來說極具價值,尤其是在這個網絡戰變得日益重要的時代。
不過,一些西方的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技術是不完善的,因為它有著固有的弱點。首先,它依賴於激光,激光通常被調到低強度時,會意外地復制光子,第一個可被加密,但第二個不能。另一個問題是光纖信道損耗,可能會因為散射、反射、塵土或其他因素,使得通信的距離僅限於幾百公裡之內。不過,中國的科學傢和軍事工程師已通過 " 墨子號 " 衛星的數據傳輸克服瞭這一障礙。
報道稱," 墨子號 " 首席科學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通過 " 墨子號 " 衛星建立瞭一個安全的中繼站點,然後通過創建密鑰連接相距 7600 公裡的北京和維也納,這是向基於太空的量子網絡邁出的巨大一步。不過,潘建偉警告說,這一技術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 墨子號 " 衛星所展示的能力 " 對於量子互聯網的早期階段來說足夠瞭,就像是上世紀 70 年代時的移動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