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豪,距離德國慕尼黑西北約 20 公裡的一座城市。在德國歷史上,這個地方有著特殊的意義。
1933 年,德國納粹上臺,在達豪將一座停用的彈藥廠改建為集中營。這是納粹在德國興建的第一座集中營,其建設和管理方式日後被作為其他納粹集中營的“模板”。
圖為達豪集中營營區入口處的鐵門,每一名被關押者都是從這扇門中進來。門上寫著“勞動使人自由”。強制勞動是集中營管理者用於殘害和威懾被關押者的主要手段,而門口的這句標語淡化瞭集中營中真實發生的殘害事件。(新華社記者袁帥攝)
至 1945 年 4 月被美軍解放時,共有來自 40 個國傢的逾 20 萬人被關押在達豪及周邊附屬集中營。其中有至少 41500 人在關押期間死於饑餓、疾病以及虐待或處決。
戰後三年內,達豪集中營被盟軍用來關押納粹戰犯嫌疑人。1965 年起,營區和火化場原址被改造為紀念館,保留並展出大量原有建築和歷史遺物,用充分的細節來展示和銘記這裡發生的慘劇,並記錄與研究納粹罪證。
圖為達豪集中營囚犯居住的營房內部。這樣的營房一共有 30 座,原設計容納 200 人,但在戰爭後期一度容納瞭約 2000 人。(新華社記者袁帥攝)
如今,這裡每年會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約 100 萬參觀者。
“建立達豪集中營紀念館這樣的機構,意義就是要提醒人們,類似納粹大屠殺這樣的慘劇永遠不要再發生。”德國達豪集中營紀念館館長加佈裡勒 · 漢默曼對來訪的新華社記者這樣說,“ ‘ 永不重演 ’,是集中營幸存者希望傳達的信息。”
記者到達達豪後,一下車就在車站多個顯著位置看到通往集中營紀念館的路標。同車前往紀念館的人群中不乏帶著孩子的德國傢庭。在紀念館內,記者更是看到許多由學校組織前來參觀的青少年、以“給後代的證據”為主題的特展和“對未來的警示”等標語。
圖為參觀者在達豪集中營營區主樓的“分流室”內參觀。“分流室”是新入營人員登記身份、上交個人物品的房間。在圖中右側的各柱子之間,當年擺放著辦公桌。新入營人員被強制在桌前列隊,脫光衣服同個人物品一同登記並上交。這種羞辱性的入營程序是一系列精神和肉體折磨的開始。(新華社記者袁帥攝)
當記者問到戰後成長起來的德國人是否還應對納粹罪行懷有負罪感時,漢默曼回答說,年輕人沒有罪責,但是應該對未來有責任感。這也是為什麼德國許多學校都會組織學生來達豪參觀,並將其作為課程的一部分。
美國律師張軍對記者說,他日前剛剛攜子參觀過達豪集中營,並認同一名幸存者的話:“青年一代無需對過去負責,但他們需要對未來負責。”他還引述西班牙哲學傢桑塔亞納的話說,忘記過去的人註定會重蹈覆轍。
圖為達豪集中營營區監獄內景。達豪集中營內專門設有營區監獄,用以關押犯瞭錯誤的囚犯和重要人物。這裡還曾設立多個“罰站牢房” —— 長寬均為 80 厘米,囚犯隻能站立在其中,最長時間可達 72 小時。(新華社記者袁帥攝)
在談到德國社會的反思態度時,漢默曼和紀念館教育部負責人呂特根思先後向記者介紹說,德國社會最初對納粹的罪行也是選擇回避和遺忘,正是一次次對戰犯的審判,以及審判結果的公之於眾震驚瞭德國人,使人們的態度逐漸發生轉變。
有資料顯示,自二戰結束以來,盟軍及德國政府先後發起數百次對納粹分子的審判。無論何時,隻要有充分證據,德國政府就會對當事人追查到底。就在不久前的 8 月 2 日,德國漢諾威檢方剛剛駁回一名現年 96 歲的前納粹黨衛軍成員的緩刑申請,逃脫瞭逾七十年的罪人仍要入獄服刑。
圖為參觀者在達豪集中營內聽講解員介紹囚犯被要求佩戴的各色標志。不同顏色代表著不同的所謂“罪行”。(新華社記者袁帥攝)
正是這一次次審判讓德國民眾受到教育,認識到嚴懲法西斯的必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德國社會反思的進程中,由幸存者及其後代成立的各種組織也發揮著積極作用。早在 1955 年,達豪集中營幸存者就成立瞭國際達豪委員會,多年來推動著收集納粹罪證、保存歷史遺跡、興建紀念館以及開展教育等各項工作。也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達豪集中營及其他附屬建築才在戰後幾十年中被保留下來,逐步得到修復,並被改建成今天的教育基地,開展各項紀念活動。
2015 年 5 月 3 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達豪集中營解放 70 周年紀念儀式並向達豪集中營死難者敬獻花圈。(新華社 / 歐新中文)
2015 年 5 月 3 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達豪集中營解放 70 周年紀念儀式並發表講話,呼籲德國社會勿忘納粹政權的罪行。她說,納粹德國給受害者帶來的無盡災難超出瞭人們的想象,這使所有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意識到,勿忘過去是多麼重要。“為瞭那些納粹受害者,為瞭我們,也為瞭下一代,我們絕不能忘記過去”。
在紀念館入口處的石碑上寫著一句話:“達豪 —— 這個名字的意義在德國歷史上永遠不能抹去。”然而,在當今世界,仍有人對大屠殺等戰爭罪行持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在德國內外,仍有一些人用似是而非的言論為法西斯的罪行辯白,一些人甚至直接鼓吹種族主義等納粹理念。
圖為達豪集中營紀念館入口處石碑,上面寫著:“達豪 —— 這個名字的意義在德國歷史上永遠不能抹去。”(新華社記者袁帥攝)
在紀念館的信息中心,一名在紀念館任職多年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在德國生活著許多日本人,但是相比其他國傢的人,很少有日本參觀者來此訪問。
漢默曼表示,在二戰至今的幾十年中,在世界的其地方仍然有戰爭和種族屠殺等慘劇發生,達豪集中營的幸存者曾經經歷非人的對待,他們和展覽館都希望能夠通過紀念工作讓世界發生改變,讓悲劇永不再重演。
圖為達豪集中營內的紀念碑,上面用五種文字寫著“永不重演”。(新華社記者袁帥攝)
-END-
監制:李大偉
記者:袁帥 張遠
圖文編輯:唐志強
視頻編輯:王玉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