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騎士”們在吉隆坡路上。
一個工作日的早晨,21 歲的沙克林騎著他那輛雅馬哈摩托車駛入安邦大道的花旗銀行大廈前。他脫下防曬外套,在儲物箱中翻找瞭一下,取出兩份文件,快步走進大廈。10 分鐘後,他從大廈中走出,發動摩托車,與剛到的同行打瞭個招呼,便趕向下一個目的地。
摩托快遞成特色
沙克林屬於吉隆坡常見的摩托快遞員大軍。這些人獲稱“ runner ”(送信的人)或者“ rider ”(騎士),從一個寫字樓趕往另一個寫字樓,是公司間傳遞信件、文件以及支票的主力軍。
圖為“快遞騎士”的摩托車。
馬來西亞很早的時候便開始發展汽車工業,基本上傢傢戶戶有小汽車。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交通擁堵也愈發嚴重。因為摩托車可以在擁擠的道路間穿行,反而不太受其影響,因此成為吉隆坡快遞的一大特色。
難及中國同行速度
和中國的快遞業相比,馬來西亞寄送包裹的速度不知能否對得起“快遞”這兩個字。
“晚間下單、次日送到”這種服務根本別指望瞭;更有甚者,從西馬(馬來西亞在馬來半島的部分)到東馬(馬來西亞在加裡曼丹島的部分)送個件有時得耗時一周。
“快遞騎士”早晨領到一堆包裹。
好在“快遞騎士”能把小的文件和包裹隔天送到。
工作強度不如中國同行
和沙克林相比,54 歲的羅斯裡顯然更有經驗。
他在物流業已經工作瞭 27 年,工作內容變化不大,隻是公司更正規瞭,配備瞭統一的制服、背包以及摩托車。
羅斯裡說,這些年吉隆坡城市裡寫字樓多瞭,車輛也越來越多,遇到高峰時,騎摩托車也會碰上堵車。
“快遞騎士”停在路邊查看手機信息。
和中國快遞員一樣,羅斯裡的收入也包括底薪和提成,但是他的提成激勵比較少,每個月掙不到 2000 林吉特(約合人民幣 3150 元)。
馬來西亞沒有“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節,所以羅斯裡的工作強度不是很大,每天的快件少時也就有 50 件,多瞭也不超過 100 件。
知道阿裡巴巴和馬雲
網上購物在馬來西亞正逐漸興起,一些購物網站開始自建物流。
23 歲的沙阿負責吉隆坡市中心 10 棟樓的快遞業務,知道阿裡巴巴和 Jack Ma(馬雲)。
而隨著共享經濟的興起,有提供摩托載客服務的公司開始拓展快遞業務,很多車手順勢註冊成為簽約“快遞騎士”。
馬來西亞地處熱帶,“快遞騎士”不僅受風吹日曬,還要謹防“隨時出現”的暴風驟雨。
“快遞騎士”一般裝備齊整,除瞭必備的頭盔,還有外套可防曬。
不過,和涉及摩托車的交通事故相比,這隻是小事。“快遞騎士”們談到,和“鐵包肉”的汽車比起來,“肉包鐵”的摩托車危險系數高得多。(文中圖片均為 Mohd Zul Iskandar 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