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格雷厄姆 · 阿利森
►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法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任
在波士頓(位於美國東北部,是全美高等教育中心,也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位於波士頓——觀察者網註),畢業季是一年裡很特別的一段時間,這座城市有眾多首屈一指的大學,而麻省理工學院(MIT)更是全球工程技術領域的超一流學府。
然而,波士頓人聽瞭下面的新聞也許會詫異到難以接受: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公佈的年度全球大學排名榜,中國的清華大學已經超過麻省理工學院,成為 2015 年全球大學在工程專業排名榜上的最新盟主。
其實,清華大學在榜單上的竄升並非個例。在美國,大傢每天都能看到關於中國崛起的各類文章,但還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崛起在具體層面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工程領域進入全球前 10 名的大學中,美國和中國各占 4 所。在為驅動當代經濟提供核心動力的 STEM 領域(即 "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 " 領域——觀察者網註),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是美國的 4 倍多(中國為 130 萬,美國為 30 萬——原註)。而在奧巴馬總統執政時期,中國大學每年在 "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 " 領域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也超過瞭美國大學。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5 月 22 日刊出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法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任格雷厄姆 · 阿利森的評論文章:《美國第二?是的,而且中國的領先優勢還在擴大》
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自他們出生以來," 美國 " 這個詞就意味著 " 世界第一 ",中國在教育領域超越美國對很多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然而殘酷的現實還不止於此。我曾在哈佛大學開設一門關於國傢安全的課程,在正式授課前,我對學生們進行瞭一項關於中國的小測驗,他們需要回答,中國將何時在考卷所提供的 25 個經濟指標上超越美國,其中包括汽車、智能手機的產量、銷量以及超級計算機世界排名等等。測驗結束後,學生們才驚覺——其實美國早已在所有 25 項指標上被中國超越瞭。
這時,我問他們是否認為在此生將看到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60 名學生中有一半認為自己可以親眼見證這一歷史事件,而另一半認為不太可能。這時,我向學生們展示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 年發佈的報告,該報告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觀察者網註),學生們的反應是詫異、失落,還有點懷疑。2016 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達到 21 萬億美元,超過瞭美國的 18.5 萬億美元。目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都認為購買力平價計算的 GDP 是進行不同國傢經濟實力對比的最佳指標。
在美國,我相信不是隻有我的學生對中國缺乏瞭解,媒體也不例外。在報道中國經濟時,媒體大多不忘使用一個詞——減速(slowdown)。但很少有人會問:與誰相比中國經濟增速在下降?同時,媒體在報道我們自己的經濟情況時,都喜歡使用 " 復蘇 "(recovering)一詞。雖然中國經濟在減速,我們的經濟在復蘇,可實際情況卻是,中國經濟增速仍然是我們的三倍以上。
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國傢像中國那樣在如此多的領域同時取得如此快速的發展。羅納德 · 裡根(Ronald Reagan)1981 年就任美國總統時,中國的經濟規模還僅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2014 年,中國經濟規模追平瞭美國;而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是美國的 115%。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到 2023 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美國的 1.5 倍。而到瞭 2040 年,中國經濟將是美國的 4 倍。
1980 年,中國還是國際舞臺上默默無聞的一員;今天,這個國傢已經一躍成為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頂級玩傢。而在這一我們此生可能經歷的最具地緣政治影響的大趨勢面前,華盛頓那些人卻大大低估瞭中國崛起的現實影響。某些決策者還在反復提到該如何 " 管理 " 中國。我坦率地說,其實我們更該關心的問題是——中國是否已經在管理美國?
特朗普總統曾表示,美國已經 " 輸給中國 ",這一表態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美國的確在面對中國的競爭時處於下風。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正在南中國海挑戰我們的利益、搶走我們的工作機會、收購我們的企業。不僅在中國周邊,甚至在歐洲,有大量國傢的最大貿易夥伴已經由美國變為瞭中國。最近,中國把美國擠下,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特朗普的口號 " 使美國再度偉大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在支持者中引起瞭共鳴,美國一直是第一,我們已將 " 第一 " 內化為美國認同的一部分。雖然中國早已提出要實現 "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 " 使中國再度偉大 "(Make China Great Again),但具有 5000 年文明史、14 億人口的中國實施民族復興工程的方案絕不會僅限於一句有政治感染力的口號。
為瞭應對中國提出的挑戰,美國需要制定一個非常宏大的戰略,而我們的決策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認中國人擺在我們面前的那些雖然令人不舒服卻無法否認的事實。
下面是讀者在這篇文章後的留言,觀察者網摘取部分翻譯如下,僅供參考:
Phatboy:讓人感到頗為諷刺的是,當中國人逐漸放棄重工業、采礦業,全力推進工程、科學、醫療、農業研究和高科技創新的時候,我們的領導人卻在強調振興煤炭、鋼鐵和傳統制造業,我們在自然科學、醫療技術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卻在國防開支上毫不吝惜,我們的國防支出占 GDP 的比例已經嚴重失調。我對美國的未來實在是很樂觀。
RZwarich:我已經讀過這位 Phatboy 的留言好幾次瞭,他最後這句說得是不是反話?我也不知道。一開始我以為這不過是一句反諷,不過後來又覺得怎麼解讀都可以。
如果一個國傢表現得像美國今天這樣,而又不希望衰落,這是不可能的。還記得幾年前播過的一條公益廣告嗎?—— " 聰明才智絕不容浪費 "。對任何一個國傢來說,人力資源都是最重要、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的國傢已經逐漸被貪婪的富豪精英們接管瞭,這些傻瓜以為他們可以靠武力統治全世界。而在國內,他們卻削減教育經費,大量人力資源沒有發揮才華的平臺,精英們隻把機會留給跟他們打通關系的少數人。
眼下我們面臨的情況在人類文明史上早有先例,這個國傢已經陷入道德和精神的雙重困境,衰落將不可避免。隨著富豪精英們的財富和影響力快速增長,我們的國傢卻在加速衰落。
我們的航母越來越多,愚蠢地認為僅靠軍事威懾就可在中國面前占有優勢,這實在是自欺欺人。教育經費大幅削減,卻造瞭這些漂浮的紀念碑,美國的貪婪和愚蠢真是被反映得無以復加。
歷史已經多次啟示我們,美國當下的這出大戲將以悲劇收場。如果我們不能設法使民族恢復活力、讓這個國傢獲得新的精神力量,如果我們繼續執迷於對財富和武力的貪婪,美國的未來將非常暗淡。
MNMoore:中國領導人都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他們很清楚制造業在創造財富方面的重要作用。美國領導人隻貪戀廉價勞動力,這導致作為國傢財富來源的制造業都被轉移到瞭中國。與中國就其加入 WTO 簽下協議的那一刻,美國的喪鐘就敲響瞭。
下面內容引述自華盛頓智庫機構經濟政策研究所 2000 年 2 月 1 日發佈的一份報告:
" 中國加入 WTO 事實上將使中國獲得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待遇(即最初的‘最惠國待遇’,免除瞭美國國會每年一度的對中國貿易地位的審議,保證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時能夠享受與其他國傢相同的低關稅待遇——觀察者網註),這將擴大我方對華貿易赤字,導致最易受外貿影響的制造業部門的就業崗位大量流失。中國加入 WTO 還將進一步加劇美國社會收入不平等的狀況 "。
" 雖然有政府官員發表過一些花言巧語,但美國政府自己的評估也得出結論:在中國加入 WTO 之後,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將有所擴大,而不是縮小。政府官員的言論與政府的分析報告之間是矛盾的,這意味著給與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待遇的理由是牽強的 "。
http://www.epi.org/publication/issuebriefs_ib137/
migh:中國加入 WTO 僅 6 個月之後,美國制造業工作崗位就以每月 5 萬個的速度開始流失 ……
improvr:當時是誰做瞭那個決定?是貪婪的商人,他們隻關心自己的短期收益,對國傢的長遠利益毫不在意。現在又是誰在領導這個國傢?還是貪婪的商人!
fired-up:小佈什政府時期,中國並未像今天這樣大量持有美國國債,所以當時美國政府開支還十分寬松,而且稅率也很低。
GringoPRico: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幾億人的人均收入呢?他們的個人財富有多少?這位阿利森教授似乎忽略瞭一項很重要的經濟指標。
the-educator:你的確點到瞭問題的關鍵。
tsynchronous:購買力平價法就是騙人的,美國真正的 GDP 規模有 17 萬億美元,而中國隻有 10 萬億美元。而且作者也沒提到中國的人口問題。在日本,人口老齡化、出生率低迷已經是個大問題。
nellyh:我也很關註人均 GDP 的問題。另外,作者應該關心一下中國嚴重的收入不平等現象。中國大城市之外的人,那些普通中國人,他們都掙紮在極度貧困之中,不過中國的確比其他國傢產生瞭更多的億萬富翁。不管怎麼說,中國的經濟規模現在的確可能比我們的要大一些。
beantowndebater:@GringoPRico ——中國人已經在波士頓市中心買瞭很多價值百萬美元的公寓,那些中國人並不是很窮,而且美國所有的產業 ……
Richmond12:中國的發展其實對我們有利,對全世界也有利。14 億人口中孕育出的中產階級不但數量龐大而且實力雄厚,他們可能是美國文化、美國生活方式的消費者。雖然失去全球經濟第一的桂冠有些傷感,但中國規模龐大、增長迅速的消費者群體的確會讓美國獲益匪淺。
MNMoore:其實,中國人從美國購買的數量最大的商品是大豆。
aoleao:@Richmond12 ——應該好好想想你說的這些話。我們還能制造什麼?我們把錢都投進瞭股市,我們不能生產蘋果或微軟的產品,我們連 Levi's 牛仔褲都生產不瞭。我們生產的汽車除瞭加拿大和墨西哥進不瞭任何其他國傢的市場,而且總體來看我們還是逆差,因為我們從這兩個國傢進口的汽車比出口給他們的還要多。
哦,是的,我們的確能生產那些少男少女們做夢都想得到的手槍,這樣他們就能控制世界瞭。我是學歷史的,其實當今美國走的是前蘇聯的老路。唯一不同的是今天美國人要比蘇聯人那時的生活水平高很多,不過這也意味著,我們會比他們摔得更狠。
RiecaElex:這一切有個前提假設——在中國及其中產階級日益發展向前時,經濟增速不會下滑。不過最有可能發生的是,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增長,他們會消費越來越多的產品,這時像印度這樣的國傢會成為低價商品的生產基地,中國人會把這些產業外包到印度,就像我們把生產外包到中國一樣。這是未來的趨勢,就像 30 年前日本看起來會超越美國那樣。從長期來看,保持經濟一直高速增長是很難的,尤其是現在技術發展這麼快,讓經濟保持長期高速增長的難度會更大。
icpshootyz:中國不可能不超過我們。美國人口隻有 3.5 億,而他們有 15 億,差不多是我們的 5 倍瞭。隻要有 1/5 的中國人能達到我們的經濟水平,中國就可以超過美國瞭。
TheVastConspirator:你的想法不錯,上面的看法其實都不錯。預測都是很美好的,還記得上世紀 80 年代大傢對日本的預測嗎?《時代》周刊曾預測 " 你的下一位老板將是日本人 ",因為那時日本發展勢頭確實很猛,他們買瞭很多美國資產 …… 可是,日本經濟後來竟然不再增長瞭,日本經濟衰退不是幾年,而是幾十年。中國有龐大的人口規模,這一點我們比不瞭,也不應該比,他們的工資那麼低,在制造業上超過我們並沒有什麼值得意外的。我們應該關註自己真正擅長的領域,然後做得更好。
TC-Berlin:@TheVastConspirator ——聽瞭你的話,心裡真是舒服多瞭。不過你說說看,我們這些普通美國人,到底有什麼擅長的嗎?
TheVastConspirator:@TC-Berlin ——當然有,美國擅長高科技制造業,而那些低端的大宗消費品制造並非我們的強項。美國的軟件產業非常強,我們有很多軟件公司。Google、Facebook、Yahoo、Amazon、Microsoft、Apple 等等,這些你習以為常的大公司都是美國的;有很多醫療方面的創新都是在美國做出的,而我們早已見怪不怪瞭,在美國的醫院裡你可以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大人物,非富即貴,他們都來美國看病;美國的農業是全世界最棒的,我們的大學實力雄厚;另外,我們的娛樂產業也在全世界一枝獨秀,全世界最好的電影和電視劇都是美國拍的。當然,中國人在組裝電子產品方面也許比我們強,不過我們也不能項項都拿第一,不是嗎?
RiecaElex:@TheVastConspirator ——我的話都讓你給說瞭。
beaconhillr:中國人當然不可能超過我們,隻要他們的領導人不給科研項目撥款就行瞭。就像我們曾經幹過的,中國也會有堅持削減政府開支、為瞭給打造一流大學添堵而拒絕撥款的人,也許我們可以把保羅 · 萊恩(Paul Ryan,美國國會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他有關削減聯邦政府支出、降低稅費的計劃為其贏得不少共和黨人的支持——觀察者網註)派到中國去 ……
user_1462617:同意層主和 TheVastConspirator 的觀點,另外我還想補充一點。我認為一個有著 14 億人口的國傢不可能永遠甘心被視作第三世界農業國。我們的人口隻是他們的 1/5,我們的經濟產出怎麼可能永遠高於他們呢?我還記得上世紀 80 年代媒體渲染日本即將超過我們的報道,還有人出書說日本人不會再有求於美國。後來發生的事情現在看起來隻能讓人會心一笑。中國即將遇到的挑戰隻能比日本當年的更嚴峻:中國的水源、土地和空氣都在面臨危機,而環境污染對男性生殖力的影響也不應小覷,這將導致毫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而我們美國與中國相比卻有更多的移民。我們當然也有急需面對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有望獲得解決的,而中國人的問題就比較棘手瞭。
Howie167: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工人數量無法滿足自身需求,因此美國公司依賴 H1 簽證政策從國外引進人才來彌補這個缺口。美國人修的理工課程學分太少,攻讀理工學位的美國人更少,我們偏愛文科是原因之一。你會發現,修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課程與修英語文學學士學位課程的學費差不多,但前者卻要占用大量精力,甚至連交朋友的時間都沒有。
bluejay6:@Howie167 ——美國公司其實是在利用 H1 簽證政策,雇傭外國人能比雇傭美國人節省很多成本。 True India 就通過這個渠道把很多印度人介紹到美國工作,那些印度人工資很低而且不享受任何福利待遇。至於美國文科生過多的現象,我想文科是創意和創新的來源,而這正是中國人的弱項。中國人可能數學很棒,可他們有獨立思考能力嗎?他們有創造力嗎?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嚴重,聽說有錢人去度假的目的隻是為瞭能呼吸一口新鮮空氣。要不瞭多久,中國人都得移民國外,因為那個國傢的空氣和水已經完全污染瞭。
whippersnapper:大多數美國人都認為耶穌小時候騎過恐龍,而他父親 1 萬年前創造瞭宇宙,所以這個國傢未來不太可能有什麼科學發現瞭。我的孩子非常聰明,而且在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學得不錯,可我還是希望他們以後攻讀別的專業,因為如今大多數美國人都看不起理工科專業。這些專業不但學位很難拿到,而且工作前景也不好。為什麼給自己找麻煩呢?生物學博士後甚至拿的是社會最低工資,如果他們很幸運找到工作的話,這真是太可笑瞭。
abode:不知是否還有人在讀這篇文章,似乎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一直很兩極化。要麼認為中國是快速崛起的超級大國,其快速發展的經濟即將對美國構成威脅(特朗普總統和本文作者都屬此類),要麼認為中國是跛足巨人,即將走向無法避免的失敗。
2001 年,章傢敦(Gordon Chang)出版瞭《中國即將崩潰》,認為中國經濟將於 2008 年失控;2003 年,喬 · 斯塔德韋爾(Joe Studwell)出版瞭一本名為《中國夢》的書,該書預言中國汽車產業將永遠不可能發展起來;今年,邁克爾 · 奧斯林(Michael Auslin)出版瞭《亞洲世紀的終結》,該書宣稱," 從中國不明朗的經濟形勢和人口危機來看,亞洲未來的不確定性越來越明顯 "。喬 · 科特金(Joe Kotkin)在《洛杉磯每日新聞》上刊文稱:" 一旦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最具活力的中國感受到低生育率的沖擊時,東亞人口危機將逼近臨界狀態。到 2050 年,中國的人口形勢將類似今天的日本,但不同之處在於,富裕的日本有能力支付退休金,而中國就未必瞭 "。
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中國?是像本文作者阿利森所說,中國是日益上升的威脅力量,甚至早已超越美國?還是如其他專傢所言,中國隻是一個日益衰落的國傢、一個充斥著窮人的日本?
我認為兩者皆不足取。中國隻是一個普通的發展中國傢。中國經濟不會崩潰、不會長期停滯,也不會強大到讓美國感到恐懼。中國在一些領域會取得成功,在另一些領域會遭遇失敗。西方應該認識到中國是個復雜的社會,我們不應受到居高臨下的自滿情緒或誇張的恐懼心理支配,那樣的情緒就像棱鏡,透過棱鏡看到的中國一定是變形的。
(觀察者網馬力譯自美國《波士頓環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