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如中國,是因不懂“把漢中劃給陜西”?

08-14

華哥說

當傳統的 " 犬牙交錯 " 式行政區劃遇到現代的政治制度,究竟是利是弊?本文提供瞭一種新的解讀。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木青

在拐角,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全文 3314 字,讀完大約 5 分鐘

印度軍隊非法越界進入中國領土,導致中印兩軍對峙已經一個多月瞭。

國內群情激奮,部分大 V 也不願意錯過 10W+ 的機會,當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更多是博人眼球、無稽之談,看多瞭有傷智商。

比如,這篇《為啥印度不如中國?他們不懂 " 把漢中劃給陜西 "》,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漢中劃歸陜西,這類舉動於最初動機來說,是包藏禍心的,現實也是弊端叢生。

在今天某些人看來,反而,成為中國比印度強的證據。

真是咄咄怪事!

微信截圖

不是智慧,是權謀

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在省界劃分時考慮瞭區域制衡原則,最典型的就是,把漢中劃歸陜西而非四川,從而 " 再未發生過四川地方政府主動挑起叛亂的事情,更不用說形成割據四川數十年的割據政權瞭。"

漢中位於出川要道

先從史實來看,漢中劃給陜西其效果是值得推敲的。

四川盆地,易守難攻,自古就是梟雄割據稱王的理想之地。比如,西漢末年的成傢、三國時的蜀國、西晉年間的成漢、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和後蜀、元朝的大夏、明末張獻忠的大西。

甚至,到瞭民國,雖然名義上天下一統,但四川仍然是土皇帝的天下。抗戰時期,因為四川地方勢力阻撓中央政府人事安排,蔣介石不得不親自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一國元首任下級行政單位的一把手,恐怕是中外古今奇聞。

但有兩點:一是四川割據政權,都很短命,最長的就是三國時期的蜀國,40 多年。但其實當時天下三分,正處混亂之際。

二是四川割據政權都是偏安型的,沒有什麼擴張欲望,大都安心做土皇帝。比較例外的也是三國的蜀國,因為,北伐統一中國是蜀國的立國宗旨,關系到 " 合法性 ",所以,硬著頭皮也要北伐。

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示意地圖(來源:luanlishi.com)

再從動機來看,漢中劃給陜西,初衷是包藏禍心的,壓根不是什麼中國老祖宗的政治智慧,而且帝王,特別是不自信的少數民族政權的權謀而已,完全不值得稱道。

這篇文章,有意回避瞭一個關鍵的歷史事實,漢中劃給陜西,發生在元朝。

元朝,是少數民族政權。當然,而今中華民族是一傢,元朝也是中國。

但當時的情況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統治一個文明程度高、人口規模大的區域,是很不自信的,所以,對漢人是打心底的不信任,並且時時提防,大搞等級制度。

重要的一手,就是在漢地把行政區劃搞得 " 犬牙交錯 "。不光漢中劃給陜西,在元代,湖廣行省跨過五嶺,統轄廣西、海南,江西行省同樣跨過五嶺轄有廣東,這樣五嶺就失去瞭其險要的攻守作用。

河南江北行省合淮河南北為一;中書省則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兼有山西高原、華北平原和山東丘陵 3 種不同的地貌區;江浙行省從江南平原一直延伸到到福建山地。

元代,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等重要的地理單元,全部被拆分,搞得亂起八糟。

結果就是,在漢人地區,地方失去完整的形勝之地,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得到加強,其實,目的就是防止源於地方的漢人謀反。

元朝行省設置

民國時期著名地理學傢傅角今就指出元朝," 劃省之目的在於統治及控制。故縱的方面,指揮系統務求嚴密,不憚階層繁復;橫的方面,區域劃分,旨重率制,不厭支離破碎,自難求其符於地理。"

簡單說,漢中劃歸陜西,並沒有完全實現作者所謂那麼多好處,不過,決策者最初的出發點卻很猥瑣。

犬牙交錯,弊端更大

題外話:行政邊界劃分,大體有兩個原則,一是山川形便,也就是按照大山、大川等自然地貌劃分,二是犬牙交錯,就像元朝這種,人為把一個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劃分為若幹個行政區域。

這種犬牙交錯的區域劃分,一直飽受詬病。且不說,大亂時代,中國地方割據一直存在,最遲在民國還存在著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軍閥割據。所以,這個政策的成效就值得推敲。

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犬牙交錯的弊端,卻是實實在在,影響深遠的。

元朝的行省劃分,基本奠定瞭中國後世的區劃格局。

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譚其驤先生曾說:封建王朝劃分行政區劃,隻考慮如何有利於當時的封建統治,而是否有利於地方建設和經濟發展,根本不在考慮之列,所以劃成瞭許多不合理的區劃。最顯著的莫過於陜西省。

中國地形圖(來源:nasg.gov.cn)

這種禍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大量的邊界沖突。

而今中國符合自然地理的省級邊界(比如,陜西、山西以黃河為界),不到總邊界的 9%。在近現代以前,這原本也不是問題,因為人口規模小、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開發的土地、資源很多,加上,很多邊界本來也就人煙稀少。但 1840 年左右,中國人口突破 4 億,近現代以來,隨著現代化的展開,人多、地少(資源少)的問題就暴露出來瞭。

跨越省界的麥地(來源:bokeyz.com)

同一個地理單元裡生活著不同省份的人,大傢去爭奪土地、森林、草場、水資源。據估計,上世紀 90 年代,中國省級邊界爭議高達 800 多起,爭議面積達 14 萬平方公裡,差不多相當於安徽省大小。發生瞭大量械鬥,甚至群體事件。據說,自 1959 年以來,江蘇、山東兩省在微山湖湖區邊界共發生沖突幾百次,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盡管,通過政府通過勘界工作,逐步明晰瞭邊界,這類事件逐步減少,但時至今日仍未完全消除。

但勘界也隻是明晰瞭爭議區域界線,並沒有徹底解決犬牙交錯對地理區域單元完整性的破壞,也沒有解決歷史上形成的大量飛地問題。

二是嚴重阻礙經濟發展。

在小農經濟時代,經濟活動半徑有限,這種犬牙交錯的行政區域劃分,還沒有顯示出多大影響。

但是在今天,負面作用愈來愈明顯。

中國現實經濟中存在著嚴重的 " 行政區經濟 " 現象:行政中心,往往是一個區域的經濟中心,而且,生產要素跨行政區流動的成本很高。

舉個例子,拿公路來說,省界很容易出現斷頭路,高速收費站一般也設在省界,無形中就增加瞭運輸成本,而且,外省牌照的車輛是也交警關照的重點對象。

甚至,不法分子也深諳其中之道。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學術期刊《經濟學(季刊)》,在 2016 年曾刊登過一篇文章,通過計量分析表明,元代以後,這種犬牙交錯的行政區域劃,造成瞭顯著的經濟損失。

中國統一的秘密,在傳統文化,不在權謀

中國能保持長久的統一,和延綿不斷的文化傳承,根源不在權謀,而在淵源博大的中華文明。

孟子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可以說,真正的中國智慧,是看不上,漢中劃給陜西,這種權謀伎倆的。

山川形便、犬牙交錯,兩個區域劃分原則運用,一個顯著特點是,在唐以前,以山川形便為主。比如,唐朝按長江、黃河、秦嶺、劍閣等主要山川河流地理屏障把全國分為 10 — 15 個道,盡可能保證瞭同一區域文化歸屬同一道。

在唐以後,犬牙交錯逐步起作用,元代已登峰造極,明清兩朝又進一步發揮。

大體可以說,漢唐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巔峰,這些朝代整體態勢是向上、開明、自信的,所以,能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

但越到後來,統治者越來越狹隘,不自信,處處提防地方,隻關心坐穩一姓江山,遠勝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以,就有瞭防著地方的小手段。

唐代行政區劃圖(來源:wanhuajing.com)

孔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回到這篇漢中劃給陜西的文章,文章認為,這種區域制衡保證瞭中國的統一。

這是對中國文化凝聚力的輕視。中國一統,靠的不是這種制衡的 " 小聰明 ",而是中華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 "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國幾乎婦孺皆知。統一,藏在中國人的骨子裡,滲在中國人血脈裡。

所以,中國大分裂之後,必有雄主,一統天下,這不僅是滿足個人建功立業的欲望,更是使命,是自然而然的。

解放戰爭後期,美國、蘇聯都希望國共劃江而治,但對這個新的 " 南北朝 ",當時中國共產黨領袖堅決反對。

文革時期的宣傳畫(來源:997788.com)

中國人這種統一的觀念來自哪裡?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

很關鍵的是,天下觀、周天子、秦國一統、書同文、科舉制,這些飽含中國先民智慧的東西。

書同文(來源:weixinyidu.com)

反觀那篇文章所說到的印度,內部的種族、宗教矛盾,分離傾向明顯,其實恰恰是他們沒有形成印度的共同體認同,他們看重自己的部落、宗教團體,勝過印度這個國傢。

這和印度缺乏地域制衡,沒有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

再舉一個例子,美國州與州之間邊界橫平豎直,也沒影響美國的統一。

面對外患,釋放一下正能量本無可厚非。

中印之爭(來源:經濟學人)

但是,捧歷史臭腳,非把糟粕說成智慧、精華,實在讓人費解、匪夷所思。

老祖宗留下瞭很多東西,把三寸金蓮之流當作寶貝,真正的智慧卻明珠暗投,凈學一些小伎倆、小權謀。

不得不說,是很可惜的。

參考文獻:

趙聚軍:《中國行政區劃改革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年。

賀曲夫:《中國當代省制改革展望》,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年。

浦善新:《中國行政區劃改革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 年。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