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不給!
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印邊境對峙事件以印度撤兵告一段落。但這一次,印度又盯上瞭李嘉誠。
28 日晚,李嘉誠旗下的 "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 " 發佈瞭一份自願性公告:印度稅務部門在 2017 年以來,先後兩次向公司追討稅款,直到最近,加上罰款的總費用已經水漲船高至接近 400 億港幣。
這筆 400 億港元大罰單是 10 年前的舊賬,具體來看,包括:
1、資本收益稅 790 億印度盧比(96 億港元);
2、資本收益稅的利息 1643 億印度盧比(200 億港元);
3、資本收益稅的罰款 790 億印度盧比(96 億港元)。
這筆所謂的 " 稅 + 利息 + 罰款 " 究竟什麼來由?
簡單來講,就是在 2007 年,李嘉誠把印度移動電話子公司出售給英國電信巨頭沃達豐,獲得一筆 693 億港元的免稅收入,但沒有向印度政府報稅(按當時的印度法律和國際法不交稅條件,屬於合理避稅);
然而這些年,印度一直窮追不舍,試圖從李嘉誠身上薅羊毛:
2012 年 5 月,印度國會居然朝令夕改,通過追補法例,將追溯期拉至超過 50 年,試圖推翻原判決並令其收購事項須在印度納稅。
當然,李嘉誠一直態度強硬,不給!這樣一來,十年的利息利滾利,從最初 96 億港幣,變成瞭現在近 400 億。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 28 日晚間在香港交易所發出自願性公告,稱印度追繳的 392 億港元為不合理征稅和罰款,對此不會買賬。
此前,分析師們將此案視為試金石,認為可能影響外國投資者對印度商業環境的看法。事實上,據世界銀行統計,印度依然是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傢之一。
據最新公佈的《2017 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在所有國傢中,印度營商便利度僅比去年上升瞭 1 位,排名 130 位。
雖然自莫迪 2014 年上臺以來,做出瞭諸多努力來改善印度營商環境,但目前來看,似乎收效甚微,和之前提出的將排名提升至第 50 名相差甚遠,難改印度生意難做的事實:
據世界銀行統計,印度稅負占 GDP 的比重隻有 16.6%,在新興經濟體裡幾乎是最低的。印度有 13.2 億人口,但隻有 3700 萬人繳納個稅,納稅人比例不到 3%。
由於稅收少、支出大,印度這些年的赤字率一直維持在 3% 的警戒線以上。2017 — 2018 財年,印度政府總支出將達到約合 3157 億美元,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3.2%。而中國 2017 年中央、地方的全口徑預算支出超過 4.8 萬億美元,是印度的 15 倍。
莫迪力圖通過稅改,刺激經濟騰飛,但印度政策頻繁變化,官僚體系貪污腐敗,翻舊賬隨意,將對印度投資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其實,在經濟上,印度一直暗暗地跟中國較勁,像 " 印度超越中國 " 的言論一直大行其道,他們認為超過中國隻是時間問題。
但印度同時又很矛盾,既想要中國的投資和技術,又口口聲聲喊著 " 抵制中國貨 "。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 " 抵制中國貨 " 的運動中,馬雲也躺槍瞭。
印度民族主義極端組織國民志願團附屬的右翼組織 Swadeshi Jagran Manch 號召抵制 " 印度版支付寶 ",甚至還呼籲印度政府出於經濟和安全原因禁止中國對相關公司進行投資。
印度經濟如此依賴中國的情況下,搞這些小動作,最後的輸傢可絕不會是我們。現在,國際上有一種 " 龍象之爭 " 的說法,討論印度能否趕超中國。從數據上看:
在 1962 至 2015 年這 50 多年的發展中,對比中國 GDP 全球占比那 10.74% 的上漲幅度,印度不升反而下降瞭 0.05%;
從其他方面看,印度正在卯足勁向中國 " 靠攏 ":
28 日,《印度斯坦時報》發表一篇題為《報告中提瞭 67 次中國,這是政府三年計劃的靈感源泉》的文章。報告建議在印度東、西岸仿效中國,設置大型經濟特區,讓印度成功轉型;另外,設立類似 " 孔子學院 " 的教育機構,以提升軟實力。
來源:中國經濟網(ID:ourcecn)綜合中金在線 ( ID:cnfol-com ) 、財經韜略、蜜財富、今日財經頭條、東方財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