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太多的營利性 " 教育企業 " 實際上並不適合 " 教育 "。他們宣稱作為公司核心的教師隊伍,常常位於組織食物鏈的最低端。
最近,幼兒園虐童醜聞讓中國互聯網議論紛紛。無疑,政府急需設立規制,但是中國社會存在更深層次的問題。
幾年前,我給一名申請美國學校的小女孩輔導。她非常聰明,在北京長大。一天,她問我:" 老師,您相信心理學嗎?" 我大笑:" 當然,就像我相信生物與化學一樣。心理學是科學嘛!" 但她說:" 我不相信,我覺得心理學隻是人們抱怨生活的一種方式。" 小女孩的想法並非無源之水,父母肯定對她有所影響。
當我們談論像最近發生的幼兒園醜聞等案例時,我驚訝於中國人對心理學最基本原則的無知,這種無知甚至存在於中國精英群體中。管好孩子需要耐心,設立 " 邊界 ",與學生們建立互信。這些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獲得。這方面,中國這些年有所進步,但依然有限。
與此同時,我還感受到一個體系性問題:財力和人力誤配到與社會需求不符的專業當中。當一個經驗豐富的投資銀行傢賺的錢是一名有經驗老師的 100 倍時,這個系統便出瞭大問題,而且估計所有人都會同意我的看法。那些對教學天生有興趣和天賦的年輕有為的老師會決定進入高回報行業,而社會失去瞭他們。
在中國,太多的營利性 " 教育企業 " 實際上並不適合 " 教育 "。它們當中很多都是銷售和營銷機器,出售未來成功的幻象,獲得高得離譜的學費。他們宣稱作為公司核心的教師隊伍,常常位於組織食物鏈的最低端。這些公司的教育工作者往往被視為商品,比如公司會說," 找個好看的白人來上課,誰都行,都一樣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教師並非商品。和教師工作的時候,你可以窺見他們的心靈、世界觀、一生中的情感印記。一名好教師可以讓一個人過得更幸福,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一名糟糕的教師可能造成影響很多孩子一生的苦痛。
10 年前第一次來中國時,我結交瞭不少中國朋友,發現他們難以置信地熱情好客。但是隨後我又感到他們對陌生人比較 " 冷 "。我的中國朋友是這麼解釋的:中國人的道德感和責任感跟洋蔥一樣,是同心圓形的。最內一圈是傢庭,我們為傢庭在所不惜。第二圈是重要的朋友。第三圈是老鄉。第四圈是同事或者你認識的人,你會覺得對他們有些責任。但是如果是你不認識的人,就無所謂瞭。
多數中國人居住在小鄉村的時候,這種體系很有效。畢竟,如果你住在一個一千多人的村子,他們當中很多是親戚朋友,大傢都在 " 洋蔥圈 " 中。但是,如果你把這些人放在一個人口 2000 萬的大城市,他們周圍都是陌生人,上述過去在農村起作用的道德和社會責任體系對中國現在的城市環境就無效瞭。
一個中國人告訴我:" 像幼兒園虐童這樣的情況與人口流動有關。這些幼兒園裡的教師換得很勤。他們並非城市常住人口,在大城市間流動。中國大城市對他們不太友好,因此他們不能和善、負責任且有愛心地對待孩子,並不令人驚奇。"
對於上述問題,很容易做錯誤的對比,將西方教育體系看得很完美,而將中國的教育體系看得很落後。情況絕非這麼簡單。中國傢長需要擔心那些虐待學生的教師,美國傢長卻要擔心自己的孩子被瘋狂的槍手射殺。但是,在聽到有關當地政府打擊這種虐童事件的新聞時,我們也應註意到,法律雖然有效,但單靠法律不能根除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思想和認知的變革。(本文為環球時報今日評論版文章,原標題為 " 中國人對幼教的錯位認知 ")
作者查克旻(Elliott Zaagman)(美),是企業培訓師、專欄作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