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共計 8 集已經播出完畢,網上的吐槽卻依然未斷。截至 2 月 27 日下午,《舌尖 3》在豆瓣的評分已經跌至 4.1 分,遠低於第一季的 9.3 分和第二季的 8.4 分。不過,相比國內小夥伴們對於紀錄片優劣的熱烈討論,國外的華僑華人則更多的是在影片中尋找關於傢鄉的記憶,在那些熟悉的味蕾記憶裡寄托鄉愁。
澳大利亞華人:過年在傢包餃子解鄉愁
蘇澤旭剛到澳大利亞墨爾本一年有餘,對於當地的飲食還不是很適應。社長連線采訪她時,她正和朋友們在一傢川菜館吃火鍋。
社長連線采訪時,蘇澤旭正在吃火鍋。(蘇澤旭供圖)
" 這邊的中餐館地道的比較少,而且因為飲食氛圍不一樣,能吃到的風味也比較有限,會經常想念國內的美食。" 蘇澤旭告訴社長,當地美食隻有炸魚薯條,以及海鮮,而來自東北吉林的她更喜歡面食。
"《舌尖 3》第 6 集裡有講到面食,白案師傅光是一個拉面就動輒需要幾十年的功底,這樣的堅持讓人感動。不過我還是更喜歡前兩季。第三季講的更多的是技藝,缺少前兩季中的人文關懷,美食背後的親情也被弱化瞭,讓人無法引起共鳴和感動。" 蘇澤旭說,她的傢鄉也有很多美食,其中《舌尖 1》裡就有講到吉林查幹湖的開江魚。另外,傢鄉還有很多令自己魂牽夢繞的傢常菜,比如拍溜肉段、白肉血腸等。
東北美食之一:白肉血腸。
蘇澤旭說,自己平時屬於心大的人,但是一到春節還是難免想傢," 有鄉愁的人會從飲食上找寄托。東北人很喜歡吃餃子,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就自己在傢包的餃子,並且特意等到北京時間午夜 12 點時才下鍋煮的。因為我們老傢那邊春節過年必須在半夜 12 點吃跨年餃子,而且必須是剛下鍋的餃子。"
作為慰藉鄉愁的一部分,很多海外遊子都帶著延續自前兩季的超高期待值,觀看於大年初四(19 日)開始播出的《舌尖 3》,不過,蘇澤旭坦言,她身邊認識的人中能跟她一樣堅持看完全季的很。
巴黎華人:用草繩和紙包裹的點心感覺很親切
談起網友對《舌尖 3》的吐槽,在巴黎生活瞭十多年的華人阿浩則認為,攝制團隊肯定已經盡力瞭,觀眾不必對他們太過苛求。" 現在大傢的槽點已經很多瞭,總的來說,說吃說的不夠,煽情煽的太多。肯定三季裡面,最好的是第一季,因為第一季相對來說自由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後面兩季因為背負瞭第一季的盛名,雖然也沾瞭一些光,但不同的創作者卻要傳承一貫的風格,屬於帶著鐐銬跳舞。"
阿浩說,看到《舌尖 3》第 6 集裡用草繩和紙包裹的點心時,想起瞭自己的小時候,感覺很親切。他老傢在江西南昌,《舌尖 2》裡也有提到他們傢鄉的美食之一:藜蒿炒臘肉,不過介紹得不多。" 我當然覺得對我們江西美食的呈現是不夠的,但估計每個中國人都會這麼覺得。舌尖作為全國性的紀錄片,想面面俱到也不容易,所以我覺得要求不能太高,畢竟這不是科普片。"
江西美食之一:藜蒿炒臘肉。
阿浩說,離開傢鄉太久瞭,隻有看到像舌尖這類的美食片時,才會勾起自己的鄉愁。" 對親人的眷戀就是鄉愁吧,我覺得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跟爸媽學一道傢鄉菜,把它做好帶在身邊,然後做給孩子吃,把傢鄉的味道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學會的是我們傢鄉的梅菜扣肉和藜蒿炒臘肉。"
巴拿馬華人:片中的粵菜美食勾起傢鄉記憶
巴拿馬中國文化中心創辦人張雪雲告訴社長,《舌尖 3》和《舌尖 1》對她來說都一樣," 我就是在朋友的介紹下挑著看瞭幾集,都有我喜歡吃的美味,白切雞、陳皮鴨、糖醋排骨、叉燒包、蘑菇包、壽桃,我剛吃過晚飯不久,但是想起這些感覺自己肚子又餓瞭。"
張雪雲說她祖籍廣東。作為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粵菜美食在舌尖系列中有不少呈現,比如《舌尖 1》裡的清蒸魚和白切雞,《舌尖 3》裡的叉燒包等,而這些都成為讓她 " 望梅止渴 " 的慰藉," 我來巴拿馬 20 多年瞭,這些美食在巴拿馬也能吃到,但是不正宗。每次看見這些美食,就想起逢年過節時跟親人一起吃的團圓飯,因為親人做的菜很好吃。"
廣東美食之一:清蒸魚。
父母過世後,張雪雲就不再回老傢過年。但是每年春節,她都要做幾道自己記憶中熟悉的傢鄉菜," 今年我自己做瞭白切雞、發菜豬手、燜鴨等傢鄉菜,還煲瞭個廣東老火雞湯,蒸瞭一條魚,希望年年有餘。我現在經常做中國菜,這是我想念傢鄉的一種習慣。"
飲食與鄉愁,似乎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綁在一起的。傢的味道裡,永遠蘊藏著美食的味道,正如很多身在海外的中國人在 Youtube 上的留言一樣:
Youtube 上《舌尖 3》第 2 集下面的留言節選。
而面對觀眾們的質疑,《舌尖上的中國》官方微信公眾號也於日前發佈《為什麼要創新?< 舌尖 3> 創作背後有哪些‘味道’要變?》一文予以回應稱,這是一次明知冒險的創新,但 " 就算冒險,也要對美食文化的創新表達進行探索 "。
官方還稱,基於傳承和創新的雙重要求,第三季在呈現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的基礎上,增加瞭美食的文化感和歷史感,通過大量前期調研、學術研討,對中國菜肴前世今生進行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