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謊言為盾,以乞討謀生,這是他們無處安放的童年

11-20

清晨背起書包上學校,傍晚聞著飯香進傢門 ……

這些童年裡該有的畫面,對許許多多因戰亂流離失所的敘利亞孩子來說,卻是童話一般的想象。

敘利亞危機已持續 6 年多。據國際兒童慈善組織“救助兒童會”估算,在敘利亞國內有 750 萬兒童在戰亂環境中長大,戰爭在他們的童年裡刻下瞭深深的烙印。

四處漂泊的他們,不僅上不起學,甚至被迫在街頭以乞討為生。

第一次和“街頭兒童”親密接觸是在一個菜市場。

雖然市場裡熙來攘往,但我外國人的面孔很快引起瞭分散各處的乞討孩子們註意。

一個約莫 5、6 歲的小姑娘攔住我,伸出一隻黝黑的小手來。

“你爸媽呢?”我問她。“我沒有爸媽,跟姐姐一起。”她說得平淡,眼巴巴盯著我。

我掏出口袋裡的錢,打算抽一張給她。就在這功夫,小姑娘一把奪過那張面值最大的就跑瞭,邊跑還邊向遠處的孩子炫耀。

這下可好,其他乞討的孩子見狀紛紛湊上來,要麼扯我衣角,要麼一路尾隨。

不堪“被圍攻”的我,最後沒有買齊想要的東西就“落荒而逃”瞭。

從那以後,我開始註意這些三三兩兩在街邊乞討的身影。

他們渴瞭就直接趴到噴泉邊喝水,困瞭席地而臥,公園裡的廢棄鐵皮成瞭他們免費的玩具。

他們臉蛋和衣衫臟兮兮的,行乞時會將手指伸到嘴邊,示意討點錢買吃的。如果行人不肯慷慨解囊,有的孩子會窮追不舍,嘴裡念個不停。

除瞭乞討,街邊很多孩子靠做些“小生意”換取報酬,自食其力。

比如當我的車在紅燈前停下的時候,會有孩子舉著一盒紙巾或餅幹在車窗外兜售。

此時也有孩子不由分說就擦起擋風玻璃,然後索要小費。

要是遇到用刷子蘸著泡沫擦的算是幸運,就怕有的孩子拿一塊臟臟的抹佈,硬要給你意思兩下,不免讓人哭笑不得。

敘利亞同事告訴我,不管是乞討還是賣貨,敘利亞人俗稱他們為“街頭兒童”,這一現象背後是多年戰亂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

戰爭爆發以來,大量人口從戰區逃離,湧入首都大馬士革或沿海城市拉塔基亞、塔爾圖斯等地。這些外來人口在居住和就業方面都有困難。

有的傢庭迫於生計不得不讓孩子在街頭兜售小商品,或者到修車鋪、理發店幫工;而有的人卻是看準瞭乞討這門營生,組織孩子們在街邊以討錢為業。

這些“街頭兒童”的健康成長被社會所忽視,導致很多孩子學會瞭使用暴力,有的孩子還染上毒品,甚至從事性交易。

兩年前,一個叫“賽亞爾”的敘利亞民間組織成立,開始為“街頭兒童”提供援助。

“賽亞爾”在各地招募志願者,教孩子們識字、畫畫,還組織一些公益活動,旨在幫助“街頭兒童”融入社會。

今年 7 月,我跟隨志願者沙姆 · 薩哈爾來到“賽亞爾”組織的一個課堂。在政府免費提供的文化中心裡,幾個志願老師正在教十來個“街頭兒童”識字、做手工。

薩哈爾本職是幼兒園老師,利用下班時間在“賽亞爾”做志願者,已經一年半瞭。

她說,這個中心有 40 個孩子來上過課,但隻有 6 個孩子每堂課都到。“有的孩子需要打工,上課時間沒法保證;有的孩子對學習不敢興趣,來過一次就不再來瞭。”

薩哈爾說,孩子們剛來的時候大多不識字,有的孩子隻懂得算賬用的簡單算數。

這時一個老師正在教孩子們阿拉伯語字母,孩子們跟讀之後,自告奮勇上前在黑板上寫出來。我發現一個叫塔斯尼姆的女孩很活躍,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

我想塔斯尼姆一定是個開朗的孩子,於是把她叫到瞭鏡頭前,但交談過程中我卻驚訝於她的“說謊”行為。

老師告訴我,塔斯尼姆是在行乞時被志願者發現後領來的。可小姑娘卻告訴我她並沒有乞討,雖然不上學瞭,但平時都在玩耍。

另一個受訪的小男孩也掩蓋瞭自己的實情,謊稱自己傢在大馬士革有房子。

“說謊是因為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賽亞爾”創始人之一哈納迪 · 卡迪爾對我解釋說,很多孩子不願向外人坦露自己的脆弱,想用謊話做自己的盾牌。

授課結束後,老師們開始表演木偶戲,這時我終於看到瞭孩子們放聲大笑。

當大傢一起在院子裡唱歌跳舞時,我依稀看到瞭孩子們無憂無慮的臉龐。

敘利亞女作傢海法 · 比塔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到:在沿海城市拉塔基亞街頭,一群孩子在滿是廢棄醫療器械的垃圾堆裡,用針頭互相刺來刺去,還把輸血袋吹成氣球然後踩爆,以此為樂。

她說,“這一幕讓我痛心,‘ 街頭兒童 ’ 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災難。”

這讓我想起,每次途經那些被炮火摧毀的城鎮村落,都能看到孩子們在碎石瓦礫和垃圾堆裡玩耍。這些本該在溫室裡沐浴陽光的花朵,竟把廢墟當成瞭樂園。

時光匆匆,到底誰來還他們一個應有的童年?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