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落成三座青銅雕像 銘記一戰華工

11-17

據中新社 11 月 16 日報道,曾被長久遺忘的中國一戰華工 15 日被永久銘記——三座青銅紀念雕像在歐洲一戰主戰場矗立,供後人緬懷憑吊。

當日雕像落成儀式在比利時西部與法國接壤的波普林格市舉行。1916 年至 1918 年,約 14 萬中國勞工來到波普林格市等一戰主戰場,在英法等協約國軍隊從事挖戰壕、修工事、救傷員、埋屍體等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後勤工作。

當地時間 11 月 15 日,一戰華工青銅紀念雕像在比利時西部與法國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1916 年至 1918 年,約 14 萬中國勞工來到波普林格市等一戰主戰場,在英法等協約國軍隊從事挖戰壕、修工事、救傷員、埋屍體等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後勤工作,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一戰華工 " 以鏟代槍 ",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但期間近兩萬人死亡或下落不明。其中在 1917 年 11 月 15 日,德軍轟炸波普林格市一處英軍營地,致使 13 名山東籍華工遇難。

在 15 日華工遇難日落成的紀念雕像正是以一戰華工挖戰壕、運炮彈和抬擔架三個典型形象為主體,每座雕像加上底座高約 3 米。雕像設計者、比利時華裔雕塑傢閆淑芬說,她的創作初衷是想讓一戰華工 " 重見天日 "。

當地時間 11 月 15 日,一戰華工青銅紀念雕像在比利時西部與法國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為雕像揭幕的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曲星說,一戰華工的血淚史和抗爭史讓他 " 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很多華工都是不識字的農民,來到歐洲戰場每天工作 12 個小時以上,幾乎得不到休息。

" 一個人每天挖一米戰壕,14 萬人每天就是 140 公裡;一個人每天隻扛一顆炮彈,14 萬人每天就是 14 萬顆炮彈 …… 在歐洲戰場關鍵時刻,一戰時的華工就是戰爭天平上的關鍵砝碼 ",曲星說。

一戰後,英軍曾在比利時舉行戰勝國運動會,華工也受邀參加,結果到瞭會場發現其他各國傢的旗幟都有,唯獨沒有中國的旗幟,當時華工就向英方提出瞭抗議。

1916 年至 1918 年,約 14 萬中國勞工來到波普林格市等一戰主戰場,在英法等協約國軍隊從事挖戰壕、修工事、救傷員、埋屍體等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後勤工作,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攝

曲星表示,15 日落成的紀念雕像就是希望用歐洲民眾熟悉的藝術表達方式,用青銅這種材質讓一戰華工的形象 " 永久存留下去,供後人憑吊 "。

一戰結束後,大部分幸存華工被遣返回國,少部分華工留在歐洲,創建瞭歐洲最早的華人社區。迄今在比利時和法國境內,葬有華工的公墓共 69 處,約 1870 多名華工長眠於此。

(記者 德永健)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