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觀察者網 / 張珩】中印對比,這是當今所有人都在討論的一個話題,無數媒體和專傢都認為,中印在經濟、人口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是——中國和印度都有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這些人將會是消費的主力。
但是,中國的中產人口已經開始爆發出強勁的消費力,而印度至今隻能用一個詞 " 潛力 "。
對此,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於 1 月 13 日發表文章稱,在中國之後,全世界都在尋找下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印度看起來最有可能,但是,印度中產階級的嚴重缺失可能讓這一切成為泡影。
下一個中國?但是中產階級在哪兒呢?
文章稱,印度看上去會成為下一個中國,在人口方面,印度很快就要超過自己的鄰居瞭。偶爾,印度的經濟增長步伐達到瞭當年中國的水平,那種高速增長把中國變成瞭現今的經濟超級大國。同時,印度的中產階級的情況也被認為和中國早年類似,中國的繁榮正是由億萬消費者所帶來的。
許多興奮的商業顧問經常談起這個可能會達到 3-4 億人的新型群體,他們都是星巴克、福特嘉年華汽車(Fiesta-drivers),和英女王喜愛的高檔旅行箱——環球旅行者(globe-trotters)的潛在用戶。
但是,那些訪問印度的跨國公司 CEO 們,似乎都沒有把印度市場列入自己未來的計劃范圍內。一部分的 CEO 可能出於外交禮貌奉承一下印度人,但是大部分的公司如宜傢、軟銀、亞馬遜和星巴克等公司真是這麼想的。
007 在電影中使用的環球旅行者箱子(圖:bond lifestyle)
用不著驚訝,在市場人員和一部分咨詢師眼中,印度的中產階級幾乎不存在。除瞭肥皂、火柴和電話信貸這樣全民皆需的產業以外,任何比這高檔一些的公司都隻能面向極小一部分的人群制定市場。
印度前 1% 的 800 萬人年收入達到瞭 2 萬美元一年,這個收入水平差不多和香港類似,隨後的 9% 類似中歐,相當於全球范圍內中等收入水準。再向下 40% 的人口,完全就是南亞窮人的大集合,也就是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合在一起。至於最後的 5 億人,生活水準和非洲的窮人相當。
印度的發展:兩極分化,部分 " 中產階級 " 日均收入不到 3 美元
更加糟糕的是,印度處於發展中,能和中國比肩的中產階級正在被日益擴大的不平等所扼殺。根據包括《21 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托馬斯•皮凱蒂等人的最新研究顯示,在 1980 年至 2014 年期間,收入最高的 1% 人口獲得瞭經濟增長收益的三分之一。
托馬斯 · 皮凱蒂的巨著《21 世紀資本論》(圖:經濟參考網)
當今的富人比 1980 年要富裕 10 倍;同時,收入的中位數連翻倍都沒有達到。印度把每天收入低於 2 美元(平價購買力計算)的人口收入提高到瞭 3 美元,這很出色,但其他國傢已經把每天收入低於 3 美元的人收入提升到瞭 5 美元,收入 5 美元的直接翻瞭一番。
而對於大多數處於和印度發展階段相同的國傢,通常會從增長中獲得更多的收益。這直接導致高達 80% 的印度人相信,不平等是和腐敗一樣嚴重的問題。
造成這種失敗的原因其實並不復雜,1990 年代,印度正式結束持續幾十年的計劃經濟,轉為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但在這個過程中,隻有一小部分人從中得益。剩下數以百萬計的印度人受制於糟糕透頂的公立教育體系,隻能完成最簡單的工作。印度的勞動力產能是在太低瞭。
大部分剛結束自己學生生涯的勞動人口,隻能在非常不正規的小型或者微型企業工作,這些企業 " 雇傭 " 瞭 93% 的印度勞動人口。相比之下,讓中國成為 " 世界工廠 " 的那些產業在印度幾乎不存在,印度的官僚體制扼殺瞭大部分小企業發展成大企業的希望。
另外,女性的就業率也低下的可憐,隻有四分之一的印度女性在勞動市場上工作,並且這個數字在過去 10 年中還在不斷下降。這一切隻讓情況變得更糟。
好的國傢政策可以極大的促進繁榮,但希望成為現實並不容易。印度有優良的民主傳統,不過這無法阻止糟糕的政策決定。最典型的就是 " 廢鈔 ",莫迪原本打算攻擊貪腐和洗黑錢,結果卻讓所有人都在這場運動中損失慘重。
相比之下,中國采用瞭發展制造業的政策,促進就業和人均收入水平提升。但是現在,對於其他國傢來說,隨著自動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的這條路未來會越走越窄。
飛躍孟買貧民區上空的印度一傢航空公司的飛機 @視覺中國
以上所有的事實都說明瞭一件事,跨國公司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遠遠超過瞭印度未來的 " 美妙前景 "。讓印度中產變得和世界其他國傢一樣,可能需要等待令人沮喪的幾十年。
舉一些令人驚訝的數字:隻有 3% 的印度人做過飛機,每 45 個印度人才有一輛汽車或者卡車。如果按照孟買大學學者 2016 年的研究," 印度有 3 億中產 " 進行計算,HSBC 認為,印度有相當一部分的 " 中產階級 " 每天收入不到 3 美元。
市場廣大,機會不多
對於試圖進入印度的公司來說," 印度化 " 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價格,即使是印度收入最高的 10%,訂購 " 網飛 "(Netflix)網絡電視的年費,有時也需要支出大約一周以上的收入。而在美國,這個數字高達 3000 美元。
網飛在印度的價格,最貴的高級會員每周 13.99 美元,折合 1 年 728 美元
另外一個例子是蘋果手機,蘋果的廣告在印度孟買(Mumbai)、德裡(Delhi)還有班加羅爾(Bangalore)鋪天蓋地,但是隻有十分之一的印度人願意支出差不多相當於半年的薪水來購買最新款的 iPhone。
印度最大的消費熱潮是提供具有價值的產品和,比如高速增長的摩托車和手機,但是那僅僅是在產品價格暴跌之後才發生的。
隻有最敏銳的企業才能確定哪些 " 因素 " 可以讓印度人花錢購買新產品。電氣化推動冰箱的需求。便宜的移動數據對於流媒體(streaming services)來說是福音。電子商務巨頭所整合的物流網絡讓三線城市的消費者能購買全球時尚品牌。個人消費信貸的繁榮也刺激瞭印度人在更多方面增加瞭自己的支出。
最後,政客的主要工作依然是創造一個消費階級,歷屆印度政府在這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失敗的。對於那些希望印度中產階級增加,從而提供下一輪利潤增長的企業來說,不要對此抱有任何幻想。公司需要自己努力,把印度的潛力轉化成利潤。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