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互聯網剛興起時,有句著名的流行語,互聯網時代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在今天,美國國會發現,隱藏在社交賬號後面的不僅可能是狗,還可能是俄國人。
二戰期間,雙方都曾通過傳播謠言試圖幹預對方民眾的情緒與判斷。隨著信息技術的進化,在所謂後事實時代,這門傳播戰似乎更先進瞭。
" 我沒有欺騙過你們,至少那並非我本意。…… 我可能是美國人,加拿大人,厄瓜多爾人,或者我也可能是個人工智能,而你正生活在矩陣之中,誰知道呢。"(I did not fool you. At least it was not my intention.…… I may be American, Canadian, Ecuadorian, or maybe I a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you live in Matrix, who knows. )
這個乍一看仿佛《黑客帝國》或者《黑鏡》臺詞的句子出自美國一位美女網紅 Jenna Abrams11 月 8 日在自己博客上的更新,這篇博文發出前六天,美國國會聯合多傢網絡巨頭進行的調查剛剛公佈瞭一個最終結論:這位和前美國駐俄大使掐過無數次架,政治言論登上過三十多傢西方媒體的著名美女博主並不存在——她在網絡上的所有賬號都指向大西洋另一邊,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 " 水軍工廠 "。
△ "Jenna" 的博客頭像及簽名
對 Jenna Abrams 的調查隻是美國國會在全美各大社交網站上進行的涉俄排查中的一個極小部分,但與其他遭到曝光的虛擬人格不同的是,在推特賬號和 Gmail 郵箱均遭凍結以後,"Jenna" 並未就此消失,而是在博客上以《我們的民主遭到瞭黑客攻擊》為題目發表瞭以上言論。在這篇名為 " 我們 " 的文字的結尾部分,"Jenna" 寫道:" 與其搜尋幽靈並指責外部幹預,你們最好找個更廣闊也更加危險的全球議題:你們的民主正在沉沒。你們的總統是唐納德 · 特朗普。而且不,不是普京選瞭他,是你們選瞭他。"
"Jenna" 隨後公佈瞭自己在四個社交平臺上的最新賬號,排在第一位的是她剛剛註冊的 Telegram 頻道—— " 關註我以及不要相信狗屎媒體," 她說,"P.S. 我選擇 Telegram,因為這兒沒有政治審查。"
水軍中的特種部隊
事實上,美國國會的調查重創瞭 "Jenna"。" 復活 " 博文發出一周後,這位前網紅的新推特賬號關註者僅有 17 人," 沒有政治審查 " 的 Telegram 頻道訂閱數則是 6,如果不出意外,她很快就會消失在互聯網深處。
當然,這並非事件的結局。直至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傢針對俄羅斯水軍或者更廣義上的 " 信息戰 " 的調查都還隻是在說明問題,遠未達到解決問題的階段,但 "Jenna" 的成功極具代表性:她的推特賬號註冊於 2014 年,起初政治內容並不多,也沒有表露出親俄傾向,登上主流媒體版面的過程更與俄羅斯毫無關系。如果沒有來自 " 水軍工廠 " 的內部爆料和推特網站後臺的確認,沒有任何人會把她與水軍聯系起來。
△ "Jenna" 第一次被主流媒體提及是在 BBC 發起的一個 " 女性是否應該剃腋毛 " 的討論中
這意味著,在美國政府過去幾個月來為打擊俄羅斯官媒的 " 外宣 " 行動殫精竭慮,各社交媒體網站則將精力集中於付費廣告和網絡社群的時候,問題的真正核心極有可能仍在公眾視野之外:水軍的王牌既不在俄羅斯官方媒體的駐外編輯部裡,也不是社交媒體上精準投放的用戶廣告。
Facebook 在最近公佈的調查結論中承認,俄羅斯水軍在該網站上的影響力遠遠超出瞭預期,因為真正致命的武器不是此前曝光的用戶廣告——當時 Facebook 管理層估計,接收到這些用戶廣告的受眾群體大約在 1000 萬人左右——而是被水軍偽裝成美國普通人的私人賬號,那些並不存在於現實中的虛擬人格。在過去兩年裡,曾經接收到這些虛擬人格發佈的內容的人數已經達到瞭 1.26 億,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一半。
離職後向媒體公佈瞭自己的水軍身份的阿蘭 · 巴斯塔耶夫透露,在 " 水軍工廠 " 位於聖彼得堡薩夫什金娜街 55 號的辦公室裡,每個雇員會同時經營多個虛擬人格," 剛開始你得是一個肯塔基州的鄉巴佬,然後你又得是明尼蘇達的一個普通白人,工作一輩子,納稅,可是現在窮困潦倒;十五分鐘之內你還得以一個紐約黑人的腔調再寫點什麼。" 今年 10 月俄羅斯媒體 RBC 公佈的深度調查報道確認,大約有 90 人在其中的 " 美國組 " 負責類似工作,每周以不同的虛擬人格身份發佈的內容超過 1000 篇。
△聖彼得堡薩夫什金娜街 55 號外景," 水軍工廠 " 所在地
另一位使用化名 " 馬克斯 " 接受媒體采訪的前水軍則稱," 美國組 " 新人會通過觀察美國各大媒體網站和社交網絡上的回帖來理解並模仿普通美國網民,通過瞭這一階段才能夠進入社交媒體和論壇發言。為瞭逼真,水軍們的業務培訓甚至包括美國稅制和醫保方案等具體政策講解,而推送任何與俄羅斯或普京相關的內容都是不允許的——原因很簡單," 他們 [ 指美國人 ] 真的不關心這個。"
當然,不是所有水軍都有如同 "Jenna" 這樣的業績。美國 " 占領華爾街 " 運動創始人之一 Micah White 在 2016 年 5 月接受過一位來自 "BlackMattersUS" 運動的記者的采訪,但這位自稱名叫 Jan Davis 的記者 " 似乎不是英語母語者 "。BlackMattersUS 如今已被確認是俄水軍運作項目之一。RBC 的報道則提及,由於英語水平無法企及母語者,水軍的許多帖子是依靠拼湊其他人言論完成的。
美國並非唯一目標,更加驚人的統計數據來自大洋彼岸。總部位於裡加的北約戰略交流卓越中心(StratCom)今年 8 月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自 2017 年 3 月 1 日至 8 月 30 日,地點顯示為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四國境內且提及 " 北約 " 字眼的推文當中,84% 的俄語推文來自俄羅斯水軍,英語的比例則是 46%,不過手法要簡單粗暴得多——最主要的內容是以本地人口吻對北約東擴和相關駐軍行動表示不滿。
" 積極措施 "
2015-2017 年,成員分別來自俄羅斯科學院和莫斯科國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連續發表多篇論文,以數學建模分析對信息戰中的傳統媒體宣傳模式效率提出質疑。分析結果提出,在同時存在兩個消息源頭的社會中,僅有更高的媒體宣傳強度的一方既不能在短期有效擴展己方意見陣營,也無法在長期實現撕裂目標社會的效果——在兩個模型當中,足以左右局勢的都是受眾群體中自發 " 傳播者 " 的能力和數量,而非媒體參數,如果調整參數使模型使其更貼近現實情況,在某些條件下媒體宣傳優勢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上圖所示為信息戰模型之一:設定兩個事前態度中立的受眾群體,群體 A 主要依靠媒體接收信息,群體 B 無媒體閱讀習慣。同時設定兩個信息源頭,源頭 a 有強效宣傳優勢,源頭 b 有人際傳播優勢。圖中實線為兩個群體中接受源頭 a 信息覆蓋後成為 a 支持者的人數,虛線為接受源頭 b 信息覆蓋後成為 b 支持者的人數。
在具有媒體閱讀習慣的群體 A 中(如左圖),經過一段時間後具有宣傳優勢的源頭 a 在支持者數量上略有優勢,並不明顯(穩定狀態為實線略高於虛線);但在沒有媒體閱讀習慣的群體 B 中(如右圖),具有人際傳播優勢的源頭 b 擁有瞭壓倒性優勢(穩定狀態中虛線遠高於實線)。
它意味著,雙管齊下固然重要,但歸根究底,關鍵仍在於掌控人群中的 " 傳播者 "。這可能有很多種方式,直接將自己人偽裝成 " 傳播者 " 顯然是其中最快的一種。
在各種意義上這都不是一個新題目。1971 年,蘇聯特工曾分別冒用激進猶太組織和黑人武裝組織的名義向另一方寄送瞭侮辱性極強的挑釁信件,以圖挑起美國種族沖突,這一行動最終並未成功,但如果抽離具體時間地點,這無疑就是如今俄羅斯水軍左右互搏,一邊假扮白人種族主義者,一邊組織黑人激進權利運動的手法的 1.0 版。事實上,今天俄羅斯 " 信息戰 " 的幾乎所有內容,都能夠在蘇聯試圖擴大國外影響力的所謂 " 積極措施 " 中找到其原始版本——從種族問題到同性戀平權,從假新聞到陰謀論。
區別在於,拋開其中並不占主要地位的外宣工作不談,蘇聯 " 積極措施 " 的主要制定和執行者是克格勃特工,而即便是對克格勃高層而言,類似任務的成本和風險也依然高得驚人,不僅執行難度極大,一旦任務失敗,付出的很有可能是血的代價。冷戰年代幾乎所有類似的 " 積極措施 " 任務,都經過瞭最高領導層的批準。更致命的是始終低迷的成功率——類似手段並未獲得任何長期效應,也沒有對冷戰大局發揮太多作用。
但在社交媒體時代,所有的這些成本和風險都已不復存在,如今偽裝成另一個人打入美國內部,你需要的或許隻是一個 VPN。
△已被確認為水軍項目的反移民社群 Secured Borders 此前發佈的宣傳畫
通過招聘網站應聘而來的水軍雇員就這樣取代瞭職業特工,以隻及此前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成本," 積極措施 " 正在社交媒體時代重生:2016 年,僅水軍經營的其中一個 Facebook 反移民社群 "Secured Borders",就收獲瞭 13.3 萬訂閱者,如果時光倒流五十年,克格勃再神通廣大,所能印刷並散發出去的小冊子數量也難及它的一個零頭。
仍在繼續
2014 年以來,俄羅斯媒體一直被視為對外 " 信息戰 " 的絕對主力,最大的兩傢海外官方媒體 RT 和俄羅斯衛星網更成瞭西方各國提防的重點對象。11 月 13 日,RT 迫於強大壓力同意在美國註冊為 " 外國代理人機構 ",RT 主編解釋說,這是因為不同意註冊就可能遭到刑事起訴,普京則在稍早前指責美國是在 " 妨礙言論自由 "。作為報復,俄羅斯國傢杜馬正準備封鎖包括 CNN 在內的美國媒體。
△一位推特用戶對 RT 在美成為 " 外國代理人 " 一事的反應
此舉收效如何?眼下 " 宣傳戰 " 已經升級成瞭 " 外交戰 ",然而 " 信息戰 " 仍在繼續,並且還將這件事本身用作瞭最新一場狂歡。從 " 政治審查 " 到 " 獵巫 ",從 " 壓迫新聞自由 " 到 " 特朗普跪舔猶太人的證據 ",社交網絡上亂象依舊,而從中分辨哪些發自聖彼得堡依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