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準備重新生產黑膠唱片背後的故事

09-11

日本 愛樂之 " 誠 "

2017 年 09 月 08 日

日本的唱片銷售一直堪稱 " 世界性的奇跡 "。在當下這個眾多實體店消失的網絡化時代,它仍然保留著大量唱片店,且不乏亮點。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日本索尼公司早前竟宣佈,準備重新生產黑膠唱片!日本究竟有何秘訣,竟能讓國內唱片業 " 逆其道而行之 ",在時代洪流的沖擊下,依然能屹立不倒?

撰文丨 La Gar 編輯丨 KOZUE

時隔近 30 年後,曾用 CD 打敗瞭黑膠唱片的日本索尼公司,現在要準備重新生產黑膠唱片瞭。索尼音樂娛樂公司(Sony Music Entertainment)的日本子公司,已在東京的錄音室安裝黑膠唱片刻盤設備,找回擁有這些技術的資深唱片壓制作業人員,來傳承這項攸關音質的關鍵技術,並計劃從 2018 年 3 月開始,在日本靜岡縣的一座工廠中生產黑膠唱片。

索尼解釋稱,這項決定是基於觀察到近十年市場對黑膠唱片的需求量上升而作出的。數據顯示,盡管 Spotify 等數位音樂服務大行其道,黑膠唱片卻正在持續復蘇,2016 年日本黑膠唱片的產量近 80 萬張,而 2010 年僅生產瞭 10.5 萬張。而且,對黑膠唱片感興趣的不僅是年齡較長的樂迷,也包括年輕消費者。日本年青一代流行歌手 Kyary Pamyu Pamyu、Perfume 已開始出黑膠板唱片,封面看起來也更吸引年輕人。74 歲的日本知名黑膠唱片錄音師小鐵徹在接受雜志《AERA》采訪時亦表示:" 大概 2 年前開始,接到的邀約變多瞭。

此番復古風起,或許是因為黑膠唱片宜於懷舊,懷念老唱片在唱機上悠悠回轉時的美好時光;或許是因為黑膠唱片宜於聆聽,數字時代的音樂總不及它溫暖渾厚圓潤的回響;又或許關乎的是黑膠唱片背後所彰顯的生活態度——充滿儀式感的播放程序、踏實的觸感、大氣的封面設計,以及伴隨歲月而來的獨特氣息。然而對於很多人而言,昔日走進唱片店,左顧右盼那些琳瑯滿目的唱片封套,選購心儀歌手的音樂專輯,已是久遠的記憶。

但在日本,卻非如此。日本的唱片銷售一直堪稱 " 世界性的奇跡 "。尤其在當下這個眾多實體店消失的網絡化時代,東京仍然保留著大量的唱片店,且不乏亮點。位於澀谷附近的最大的一手唱片行 "Tower Records",一整棟大樓全是唱片光碟的景象蔚為壯觀。步入七樓,隻見古樂、管弦樂、歌劇等等隸屬古典音樂類別的唱片依次排開,推薦碟、試聽碟、新碟、打折碟則會放在顯要位置。

由於日本的一手唱片價格普遍較高,難免會有點門庭冷落之感。相較之下,二手唱片店則非常火爆。價格實惠、品相優秀的二手碟常常讓人欲罷不能,愛樂者們往往是先去唱片店尋覓一會兒,買到心滿意足的唱片之後再去場館聽現場。因而,二手店門口也常常放置各個場館的演出單張,彼此之間有著很良性的合作與默契。而在唱片店的附近,也一定有樂器行和書店,尋常路邊也會有跳蚤市場賣碟,相映成趣,自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東京的現場演出場所也大多集中在澀谷和新宿一帶,不管什麼時候去現場演出場所都能看到表演。事實上,包括東京在內的日本每一座大城市都擁有眾多的小型現場演出場所,各種音樂流派的成百上千支樂隊都希望能站在舞臺的聚光燈下。地下室的俱樂部,或小巷裡不起眼的現場演出場所,沒準就是下一個日本樂壇巨星誕生的搖籃。在東京數不清的俱樂部裡,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演出,為新老樂隊和想要成名的歌手提供瞭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正如一位日本音樂推廣人所言," 現場演出才是王道 "。

作為日本音樂業的象征以及日本與世界音樂人交流的記錄者,佇立在東京中心地帶的武道館,擁有難以替代的地位。這棟由建築大師山田守設計,以法隆寺夢殿為樣板的八角形的建築,原本是為 1964 年東京奧運會而建,定位為日本傳統的柔道、劍道、空手道等的專用場地,與音樂毫不沾邊。但在 1988 年落成的東京巨蛋誕生前,武道館卻牢牢占據瞭一代日本樂迷的記憶—— 1966 年 6 月 30 日,披頭士(The Beatles)在武道館連演五場,那也是列儂帶領的披頭士的全盛時期,百餘場的世界巡演令全世界為之瘋狂。即使在當下,武道館仍然是日本音樂演出界至高無上的身份象征。如果要作類比,恐怕就類似於紅館之於香港——哪怕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亞洲博覽館空間再寬敞設備再先進,作為一個香港歌手,最高榮耀永遠是 " 在紅館開一次個人演唱會 "。

情有獨鐘

日本的許多產業都以自己的步伐、發展出獨特的環境適應方式,音樂產業也是一樣,在日本演化出獨具特色的音樂市場。

日本現有的大部分藝人經紀公司成立於 20 世紀 70 年代,但是文化娛樂產業的真正興起是從 20 世紀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開始的,比韓國早瞭近 10 年的時間。當時,由於日本經濟發展過於迅速,日本企業在機械電子、消費電子、汽車制造等多個領域擊敗歐美,繼而美國開始對日本的出口貿易和匯率政策實施鞭打政策,由此引發日本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期的股市與房市的雙崩盤,以及隨之而來的急速衰退和長期蕭條。

宏觀經濟的整體低迷讓很多人為生計傷腦筋,但也在客觀上為日本的文化娛樂產業提供瞭生存空間。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的 10 年蕭條期內,日本的動漫、遊戲和娛樂等文化產業迅速崛起,給日本經濟帶來瞭巨大的收益,亦成為日本經濟的重要支柱。統計顯示,1995 年至 2002 年,日本文化產業增長率為 58%。雖然在 2006 年後,尤其是 2008 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日本文化產業年增長率幅度變小,但仍然保持逆勢上揚、穩定強勁的發展勢頭。2000 年以來,日本數字內容產業更是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速,從 2002 年到 2011 年,日本數字內容產業市場規模從 3.40 萬億日元增加到 7.64 萬億日元。

但令人意外的是,日本數字音樂的營收僅占日本音樂總營收的 10% 不到,而美國卻有近七成的營收來自新音樂型態。與此形成更加強烈對比的是,日本唱片的均價為 30 美元,價格比大多數西方國傢都高,而且在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即使如此,日本人也心甘情願付瞭幾十年。

一位音樂產業記者指出,日本音樂產業偏愛實體商品,因為這種形式的商品在生產、標價和經銷時較易管理。日本在 1953 年制定轉售價格維持制度,讓著作權的所有人,包括音樂、雜志在內,可以為新產品設定強制性最低零售價格。因此,日本的音樂產品的價格總是被合法保護以避免其降價打折。無論是日本的百思買(Best Buy)或是沃爾瑪(Walmart)也無法通過低價銷售來吸引顧客。日本的圖書與 DVD 價格同樣固定不變、絕對不打折,這也是被認為當今日本音樂界能夠在實體銷售方面取得強勁穩步增長的原因。

也有業內人士推測,日本的唱片公司從未想要構建一個真正的數字音樂市場,他們不想讓數字音樂威脅到現仍有利可圖的實體音樂市場。據悉,iTunes 於 2005 年就已進入日本市場,但直到 2012 年索尼音樂日本區才向蘋果公司開放其日本分部的全部作品,這意味著 iTunes 日本在過去若幹年裡都未能成功收錄日本音樂界相當重要的一大部分作品。而其他音樂訂購業務在進入日本市場時,也都遇上瞭來自主流市場的頑強抵抗。

與之相反的是,盡管 CD 唱片租借可能會使盜版更加猖獗,但日本的音樂產業卻不太介意。在日本音樂人士看來,租借服務會慢慢熏陶消費者,讓他們開始想要擁有自己的實體音樂唱片,進而刺激音樂唱片的零售銷售。

註入新動能

《日本時報》音樂產業記者 Ronald Taylor 認為,日本社會對實體商品的喜愛,也將音樂光盤的意義提升到另一種層次——對粉絲來說,這些光盤不再隻是音樂的載體,而是一種支持偶像的象征。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過於 AKB48 這個美少女組合的 " 當紅不讓 "。該女子偶像團體在 2005 年成立,透過特殊的經營策略,成功贏得眾多日本歌迷的歡心,並打破多項日本音樂市場紀錄。AKB48 成功的關鍵,主要是透過 " 握手會 " 與 " 總選舉 ",吸引 AKB48 狂熱迷(也就是偶像禦宅族)進行極端的消費行為。AKB48 的唱片專輯不僅包含瞭音樂內容,同時包含一些其他無關音樂的資格券,例如藝人與粉絲見面會的入場券,或是為組合選出下一張單曲 center(偶像團體中站在團隊中心位置上的成員)的年度投票券。

這些禦宅族們的消費行為,除瞭源自對心儀偶像的支持外,也與 "AKB 商法 " 建構的 " 遊戲型消費 " 模式有關,即將團體成員塑造成不同個性的角色,讓偶像迷得以透過握手會進行 " 遊戲攻略 "。舉例來說,在握手會的現場與偶像迷互動時,AKB48 成員在一般的制式回應之外,還會有不同的交流反應。偶像迷因此會絞盡腦汁的思考 " 攻略方法 ",讓心儀的偶像出現自己期待的反應。又比如,由於每張 " 握手券 " 隻能握手 7 至 8 秒鐘,狂熱的 AKB48 禦宅族便會為瞭 " 搜集 " 其他反應而大量購買唱片,以獲取數十張、乃至於數百張 " 握手券 "。

在現實世界中,禦宅族們為瞭支持偶像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角色,更會不惜投入所有的資源。像是 2011 年舉辦的第三屆 AKB48 總選舉,一位大島優子的偶像迷一次購買瞭 5500 張相同的單曲 CD,隻為瞭讓大島優子獲得選舉的勝利。AKB48 總選舉所誘發的大量、重復購買行為,在當時引起很大的震撼。

值得註意的是,"AKB 商法 " 的成功,導致過去重視的音樂創作內容,不再是日本消費者消費決策的重要考慮,取而代之的是,接近偶像、參與偶像成長的權利,逐漸成為主導音樂市場的關鍵。業界擔心,日本音樂產業的創意展現,勢必從過去的策劃與制作階段,移轉至營銷與售後服務階段。乃木坂 46 的作詞、監制,同時也是 AKB48 監制的 Yasushi Akimoto 認為,索尼音樂把它的將來發展押註在這個偶像團體上面。評論人士則表示,AKB48 的創新並非體現在歌曲上,而是在於跟粉絲群建立即時和新穎的互動方式。

一旦 "AKB 商法 " 成為日本音樂市場的通用法則,日本音樂市場的消費模式將可能從現在的 " 買 CD 送握手券 "(投票券),變成買 " 握手券 "(投票券)送 CD。因此,分析認為,AKB48 的 " 遊戲型消費 " 模式雖然為日本音樂市場註入新動能,但其衍生的後遺癥,亦恐將危害日本音樂市場的多元性。

尋找新出口

眼見本土競爭如此激烈,以及 " 韓流 " 的來勢洶洶,不少日本音樂人都希望能夠盡快成功 " 出海 "。除瞭想證明自己的音樂可以跨越國界之外,還希望能進入更廣大的亞洲、歐美市場。對於日本音樂界每個人而言,如何出口日本的音樂。這已被看做是藝人與唱片公司的生存關鍵。

近些年來,幾乎每個月都可以看到日本大小藝人、團體、樂團有如過江之鯽到鄰近的臺灣進行演出,這些獨立樂團表演當中自費演出的也不在少數。正是因為交通便利、臺灣物價比日本低,小樂團們為瞭自我推銷,往往不求營利靠著臺灣友人或樂團為中介安排演出,企求自己的音樂能在日本之外有發展空間。

而為瞭讓日本的音樂產業快速走出國門,日本政府也積極地采取瞭一系列相應的措施。此前出口額最低的音樂產業目前也已經加速瞭進軍海外的步伐,尤其是現場音樂會。日本政府認為,音樂產業未來的成長還應透過海外留學制度,培養制作人才,熟悉海外市場,並且放寬進口外國人才的限制來助力,新的戰略也必須有效配合 " 全球化 " 形勢的發展。

這股音樂世界的 " 出海 " 景象其實已越來越常見,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美國,想要努力向上的音樂人,都在想盡千方百計,試圖用創新的方式來繼續推動音樂產業的 " 文藝復興 ",從而在這個速度有點快的時代,留下獨特的藝術的印記。

iWeekly 周末畫報,全球視野的精英數字媒體,1000 萬用戶的移動閱讀之選提供 iPad/iPhone/Android 多平臺下載。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