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派他友好出訪,他居然隨手把印度給滅瞭

08-06

本文轉載自公號 " 文史宴 " 作者 | 李古

原標題為《千年前的中印戰爭——龍與象的初戰》

最近中印邊境對峙,其實 1000 多年前兩國也發生國外交糾紛,大唐使節一怒之下,一人滅一國,但是這位牛人為何沒有名垂青史呢?

印度的太陽王

雄主對唐朝的欽慕

古印度的戒日王,在後唐書中被稱為屍羅逸多,統一瞭北印度,是一位雄主。

戒日王朝與大唐

從公元 602 年開始,他南征北戰,收復瞭莫克利王國及後笈多王國的領地,而且征服瞭恒河流域其它一些小王國。他統一的國土已從奔羅伐彈那(在今孟加拉西北部)延伸到比阿斯河。至此,戒日王在北印度的霸主地位基本確立。

公元 631 年,大唐高僧玄奘遊歷至印度,宣講大乘佛教的教義,名聲鵲起,還得到瞭戒日王的歡迎。

然而,他龐大的帝國隻是個依靠武力結成的松散聯盟。薩他泥濕伐羅、卡腦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羅國在其直接控制之下。其餘三十餘個王國各有其君主、軍隊 , 各有其官僚制度及法律制度。它們隻是屈從於戒日王的威力,承認他的霸主地位,向他稱臣納貢。

相較之下唐王朝是一個帝國體制十分完備的國傢,在英主唐太宗的治理下,國力益隆,如日中天。

戒日王對此頗為心折,他想要仿模唐帝國的政體,建立一個理想的 " 印度中央集權國 "。

唐太宗也註意到戒日王有 " 向化之意 ",數度互遣使通好之後,為瞭進一步鞏固 " 中印友好關系 ",他在貞觀二十一年(647 年),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前往印度訪問。

不想這一去變故橫生,兵亂大興。

臥冰嘗雪一身孤

王玄策的選擇

王玄策早年事跡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後曾在貞觀十七年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貞觀二十一年,右率府長史王玄策的印度之行艱辛異常。從唐朝國都長安到達印度可不容易,路途上至少要花費半年之久,王玄策帶領他的使節團隊必須走過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經過泥婆羅(現尼泊爾)才能達到印度。

唐僧去印度西行路線圖

使團一行人臥冰嘗雪,艱苦卓絕,而剛剛到達印度,卻得到驚天噩耗——戒日王在洹河晨浴時突然溺水而死。

戒日王一死,國中大亂,戒日王治下的帝那伏國主阿羅那順發動政變自立為王,他驅逐瞭原先戒日王的王室,把持瞭戒日王國的一切。

阿羅那順自知得位不正,擔心周邊的強國以此為名幹涉,尤其害怕吐蕃的松贊幹佈。

吐蕃已經收服泥婆羅瞭,也就是說吐蕃的勢力已經進入印度北部,這對於阿羅那順政權確實是現實的威脅,而吐蕃和唐朝的關系很好,松贊幹佈娶瞭唐文成公主為妻,阿羅那順對於突然來到印度的唐朝使團猜忌萬分。

他懷疑唐、蕃兩國要來粗暴幹涉自己的內政。於是阿羅那順一不做而不休,索性派兵襲擊瞭唐朝使團。

王玄策本來帶著和平友好的使命而來,使團一行不過三十餘人,這下促不及防,騎從皆沒,正使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統統被俘。

天竺政變事發突然,遠在千裡之外唐帝國最快也要數月後才能反應過來,對於王玄策來說,最好的結局無非是成為兩國交換戰俘的人員之一,然後回到故鄉終老,最終被歷史的煙塵淹沒。

然而,下面的故事,卻演變成瞭王玄策的奇跡時刻。

唐臣隻手能搏象

王玄策聯合國軍

王玄策漫畫形像

王玄策被抓瞭,王玄策又逃出來瞭。他怎麼逃出來的史籍未載,大約就是月黑風高之夜,他和蔣師仁趁看守不備,奪關下鑰而奔,逃出生天。

這時一般人的選擇是從速回到唐境,向太宗匯報一切,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正確處理這一外交事變,可是王玄策卻沒這麼做。

王玄策精明強幹,性格剛烈,他覺得身為大唐使臣被叛臣所虜,是人格和國格的雙重羞辱,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又覺得如果回到唐朝走外交程序來雪恥實在太慢瞭,於是他和蔣師仁商量——

這點小事,我們自個瞭結瞭,不要給皇上添麻煩!

二人再次渡冰履雪翻過喜馬拉雅山脈,經歷九死一生,回到瞭泥婆羅(尼泊爾),由於吐蕃的松贊幹佈同時迎娶瞭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羅的赤尊公主,所以當時的泥婆羅王那陵提婆大約可以算是唐太宗的幹親傢。

於是王玄策就以松贊幹佈及唐太宗的名義向尼泊爾王借兵,經過一番如簧之舌的東拉西扯,尼泊爾居然借給瞭他七千騎兵,王玄策又命蔣師仁入吐蕃,向松贊幹佈借兵,又借來一千五百兵馬。

王玄策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以大唐討逆之名征招人馬,這次又征來一千人,此時王玄策屬下的部隊已經近一萬,沒有一個是唐朝人,是一支地地道道的聯合國軍。

王玄策就帶領這支雜七雜八的部隊殺回印度,以天降雄師之姿所向披靡,從北向南橫掃一切印度國的阻擋力量,秋風掃落葉一般直取阿羅那順所在的都城茶鎛。

阿羅那順驚聞王玄策殺來,迅速集結六萬兵馬防禦,其中一部分是有印度特色的象兵。

象的軀體魁偉龐大,生性聰明,通人性。它們雖行動緩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它那讓人望而生畏的體態巨力更是兵傢青睞的戰鬥力。

公元前 600 餘年,印度就開始訓練「象兵」,群象沖來,黑壓壓的一片,刀槍不入,勢不可擋;敵軍往往驚慌失措,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在甘地斯河畔,阿羅那順又試圖以象兵的強大威力,碾壓掉王玄策的聯合軍團。

誰知王玄策早有準備,他效仿田單的火牛陣,征集瞭數十條水牛,在牛角上縛上兵刃,尾上縛葦灌油,以火點燃。火牛沖進象陣後,引得大象紛紛驚懼奔跑,結果反而沖進印度軍陣,把阿羅順軍踩得一塌糊塗。

王玄策趁勢揮兵掩殺,結果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羅那順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敗勢之慘可謂落花流水。

阿羅那順無奈,隻好收羅殘部死守茶鎛城,王玄策率兵圍城,就地打造的雲梯,弩車,用上瞭唐軍的各種攻城手段,這一國之都城竟然三日即告城破,阿羅那順棄城而逃。

阿羅那順逃到瞭東印度,從東印度王屍鳩摩那裡搬來救兵,企圖反攻。

王玄策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那順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那順殘部,活捉阿羅那順。最後,阿羅那順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阿羅那順的部從一部分被做戰利品帶走," 餘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 "。

中印度由此平定。

由於東印度援助瞭阿羅那順,王玄策準備乘勝追擊,此時他已經率軍從北印至中印到東印打瞭一個對穿 ,整個印度的北部都被他的軍鋒掃過,他的聲勢把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連忙送馬萬頭、金銀財寶若幹,向王玄策謝罪,王玄策這才罷休。王玄策救出被俘的其他外交官員,將阿羅那順披枷戴鎖裝進囚車,帶著戰利品回國述職。

王玄策凱旋而歸,他去印度時隻有三十人隨行,去尼泊爾僅以身免,他執阿羅那順至長安時帶回瞭牛馬大象等,以及一萬名戰俘,金珠貴物不計其數。

他以一人之橫掃半個印度,被後世稱為一人滅一國,其時唐書中將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天竺,所屬有幾十個王國,王玄策之師連平印度中,東二部,所滅之國又何止一二!

當他獻逆王阿羅那順於長安時,唐太宗大喜過望,得意洋洋的教訓阿羅那順說:

"

" 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

"

——你道德敗壞本來我懶得管,可誰叫你得罪我的使者王玄策,不然你至於當瞭俘虜嗎?!

唐太宗對印度頗有野心

在太宗至玄宗年間,印度遣使朝唐頻繁,唐書記載:

"

乾封三年,五天竺皆來朝。開元時,中天竺遣使者三至;南天竺一,獻五色能言鳥,乞師討大食、吐蕃,丐名其軍。玄宗詔賜懷德軍。使者曰:" 蕃夷惟以袍帶為寵。" 帝以錦袍、金革帶、魚袋並七事賜之。

"

可見貞觀之後,唐王朝的威攝力已經滲透進整個印度半島,印度人以天朝衣冠為榮,國威興隆至此,王玄策對印度征戰之震攝不可忽略。

名將枯榮同雄主

太宗之死與王玄策

王玄策不用國傢一兵一卒,一人征服印度的功績令人驚服,可是他並沒有成為唐史中名聲彪柄的英雄,兩唐書沒有為他作傳,對他的記載也雜亂零星,那場橫掃印度的 " 滅國之戰 ",更是數筆略略而過。

究其原因,無非兩條:

第一,單從中、印兩國博弈的層面來看,這場戰爭的確容易激發起民族主義者的自豪感(讓人感覺中國人在一千多年前,就 " 征服 " 過印度)。

但結合到當時的地緣政治結構,這其實卻是一次失敗的嘗試。因為作為帝國使者的王玄策,出使印度所執行的任務實際上和張騫類似。是為唐帝國在吐蕃背後的印度尋找戰略盟友,以牽制吐蕃(雖然這時唐、蕃兩國是暫時的蜜月期,但遠交近攻是古代外交的通則)。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帝國使者在吐蕃的幫助之下,攻擊瞭這個本該合縱連橫的對象。就唐王朝而言,這不一場戰略正當的戰爭。

唐帝國與鄰國

第二,其實在戒日王去世之後,印度的分裂已經不可避滅,王玄策的滅國之戰隻是加速瞭這一過程。王玄策也沒有在印度建立起統一的政權,因為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唐朝也不可能在印度建立起類似於安西都護府之類的統治機構,所以王玄策之戰對印度,以及唐朝的歷史進展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王玄策未能在青史留名的原因,除瞭以上幾點之外,還有一樁吊詭的事件。

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回到長安後,除瞭獻上戰俘和貢品,他還帶來瞭在瞭一們名叫那羅邇娑婆的印度和尚。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瞭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裡去成為仙人。

唐太宗年輕之時從來不信鬼神,如《貞觀政要》載道,對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迷信佛道導致國破傢亡,唐太宗認為應該牢牢記取這個教訓。

唐太宗李世民

直至貞觀十 年(公元 637 年)一月的一道詔書,唐太宗還說:

"

" 夫生者天地之人德.壽者脩短之常數,生有七尺之形,壽以百齡為限。"" 雖復回天轉日之力,盡妙窮神之智,生必有終,皆不能免。"

"

這番話說得何其精采!

可是從貞觀十七年(公元 643 年)開始,直至貞觀二十三年(公元 649 年)臨終的 6 年,唐太宗的健康狀況急速下降。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得瞭中風的疾病,癱瘓在床上。經禦醫診治,半年後病體才稍愈。

加之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被黜,建儲的失敗,讓太宗精神上鬱鬱寡歡,身體狀況日益衰頹。

晚年的唐太宗一改前期對方術的排斥,反而企望有方士高人能為他解除病痛,在這種心態下,他得到王玄策獻上的羅邇娑婆,居然喜出望外,立刻命他在 " 金飆門 " 配制仙丹 。


一年之後,李世民於長安含風殿突然崩逝,享年 52 歲。高宗李治知道父親其實死於羅邇娑婆所煉的 " 胡僧藥 ",於是嚴密封鎖消息,又為妨物議,僅將羅邇娑婆逐出內廷未做任何處置。

王玄策自然也受到連累,終老於散朝大夫位上,卒年不詳。

唐太宗是一代雄主,打造貞觀之治後,不免懷有吞四夷之志,所以東征朝鮮,遣使天竺,未能全功之後,又開始迷戀長生不老的邪術,這是所有雄主必不能免的心理歷程,是權威增高後貪欲膨脹所使然。

王玄策是雄主驅使的能臣,他出使印度,一人滅國,殺戮無邊,又獻異國君主於君王,這都是為瞭滿足雄主的欲望。最終他的命運和雄主一起共榮枯,這是求仁得仁的結果,他名字不能在青史上大放光彩,也沒有什麼好唏噓的。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