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身中多刀排除他殺 法醫:不稀奇

02-28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陶維洲)最近,江蘇金壇一名男性律師在傢中身亡,據傳其身中 30 多刀。當地警方介入調查後排除他殺,此論一出迅速引發熱議。2 月 27 日深夜,警方再次發佈復勘結果,並詳細披露瞭身亡律師身上的傷痕情況,維持 " 排除他殺 " 的結論。江蘇公安系統一資深法醫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輕生者身上發現多處傷痕並不罕見,金壇警方通報中對死者損傷情況進行瞭詳細說明,確實符合 " 試切創 " 特征,而這正是自殺的特征之一。

△微博截圖

身中多刀排除他殺案例並不罕見

金壇律師身中多刀死在傢中,當地警方介入調查後作出排除他殺結論。此消息一出,迅速依法熱議。而事實上,身中多刀而排除他殺的案例並不罕見。

2011 年,湖北省公安縣一紀委幹部身中 11 刀死亡,警方介入調查後認定系自殺;2015 年,山東高密一年輕媽媽身中 7 刀,警方同樣認定為自殺;2016 年 8 月 22 日,江蘇淮安一男子倒在某學校門外死亡,同樣有多處刀傷,警方最終認定為割腕自殺 ……" 其實,早在 2014 年,我就在相關科普貼中介紹過多刀自殺的情況。" 網絡知名大 V、南京江寧公安分局官方微博 "@江寧公安在線 " 管理員 "@江寧婆婆 " 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微博截圖

2014 年,"@江寧公安在線 " 發佈科普貼《非他殺,沒你想的那麼簡單》,其中專門講瞭一些匪夷所思的自殺。" 在使用刀具自殺的案件中,多刀自殺是並不少見,法醫學界甚至因此還有一個專用名詞:試切創 ",帖文中寫道,一個瑞典官方的統計,斯德哥爾摩 1972-1984 年 89 例自殺裡有 80% 出現試切創;在比較誇張的一起案例中,則是一名美軍士兵用 26 刀結束自己的生命。

法醫詳解:有一種刀傷叫 " 試切創 "

" 根據我的工作經驗,在自殺案件中,出現多處傷痕並不少見。" 江蘇公安系統一資深法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特別是在割腕輕生中。" 很多人有個誤區,以為割腕就是在手腕上劃一道,然後等著失血過多致死,這其實都是影視作品中演的,並不符合實際。" 法醫表示,一方面作為非專業人員,很難一次找準動脈並割開;另一方面,血液中的血小板有止血作用,如果隻是一般的毛細血管出血,兩三分鐘就會停止。" 應該說,金壇警方發佈的通報非常詳細,也讓我們看到死者身上的傷口確實符合自殺的特征。"

根據金壇警方通報,死者右手旁有一把菜刀,死者損傷位於額部、枕部、頸前部、項部、左腕前側、腹部,均為密集平行排列、深淺不一的砍、切傷,創口均位於其右手可及部位,有試切創。" 這裡涉及到一個法醫學的專用名詞,‘試切創’,這是一種自殺的特征。" 法醫介紹,試切創是指在致命性的切創附近,常見大批數條長短不一,深淺不等的平行創口。根據金壇警方的通報,死者身上的傷口符合這一特征。

法醫還表示,金壇警方在通報中還寫道," 無中毒征象,無捆綁約束痕跡,無掙紮抵抗傷,損傷對應部位衣服無破損 "," 菜刀上未檢出死者以外人員的痕跡物證,毒物檢驗未見異常,也未檢出乙醇成份 "。" 沒有中毒、沒有被束縛、沒有掙紮、衣服沒有破損,這些因素說明死者的死亡不存在外來力量。如果是他殺,一般都會有反抗,而且衣服沒破損,也說明死者是自己解開瞭衣服,所以自殺的可能性很大。" 法醫說。

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再離奇也是真相

"@江寧婆婆 " 則表示,除瞭法醫對屍體的檢驗,金壇警方通報中一些現場勘查的內容,同樣為排除他殺提供支撐。" ‘現場門窗完好,無外來人員足跡,無明顯打鬥痕跡’,這些勘查的結果都在排除有外來力量介入。""@江寧婆婆 " 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警方在處理非正常死亡事件時都會十分謹慎,需要進行縝密的調查取證。

在金壇律師自殺事件中,金壇警方第一次作出 " 排除他殺 " 結論,是綜合現場勘查、屍體檢驗、調查走訪等情況分析,認定死者吳某某體表損傷符合自己形成,排除他殺。而此後常州市公安局的復勘,則重點對現場進行瞭復勘,並對屍體進行瞭解剖檢驗,確定吳某某的具體死因——系失血性休克死亡。然後結合前期現場勘查、屍體檢驗、物證檢驗、毒物檢驗和調查走訪,維持 " 排除他殺 " 的結論。當然,對於吳某某為何自殺,警方通報中也表示," 自殺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

"@江寧婆婆 " 表示,非正常死亡事件是警方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必須經過細致調查,結合各種證據,排除各種可能性。正如他在科普貼《非他殺,沒你想的那麼簡單》中最後寫道的," 請記住福爾摩斯的那句名言: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那個即便再離奇,也是真相。"

同時,江蘇警方也提醒廣大網友,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此前報道

常州警方通報 " 律師身中多刀身亡 " 事件:排除他殺

常州一律師身中多刀死在傢中,警方排除他殺

(編輯 張愛紅)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