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歲飚英語,“雜交水稻之父”有一位特別的英語老師

07-14

撰文丨邢穎 編輯丨鄒春霞

這兩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流利英語完成 20 分鐘演講的視頻在網上刷屏。沒看過的先感受下 ↓↓↓

△袁隆平的英語演講

有網友直言“原來他還會說英語?對不起,沒有不敬的意思,可我一直以為,他隻是一位農民伯伯 …… ”帶著類似的疑問,政知圈(微信 ID:wepolitics)去采訪瞭袁隆平的秘書。原來,袁隆平的英語從小就很好,經常在國外的學術會議上用英文演講。

袁隆平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他曾獲得習近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多位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和高度評價。2001 年 2 月 19 日,袁隆平獲得首屆國傢最高科學技術獎,江澤民親自為袁隆平頒發瞭證書和獎金,並同他握手合影留念。

其實,除瞭英語很好以外,今年 87 歲高齡的袁隆平在音樂、體育領域也有擅長的地方。

“袁式英語”贏得全場掌聲

袁隆平的這次英文演講發生在 7 月 11 日的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

為什麼選擇用英文演講?袁隆平的秘書楊耀松告訴政知圈(微信 ID:wepolitics),會議並沒有要求用英語還是中文演講,“因為這次來的外國院士比較多,翻譯可能把原來的意思變得不準確,尤其是一些專業術語,所以直接用英語溝通更加順暢”。他還說,袁隆平一直都可以用英語演講,“不存在準備的問題”。

雖然在開場時,袁隆平謙虛地表示,“ I speak broken English ”(我的英語不好)。然而演講全程流暢,幾乎未見停頓或錯誤。要知道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演講,為瞭準確地介紹雜交水稻的情況,袁隆平得引用數據和專業術語。

△袁隆平

比如,他在演講中提到:

It is expected that 60% more rice should be produced in 2030 than that in 1995. Currently, 1 ha. for rice production provides food for 27 people. By 2050,1 ha. Will have to support 43 people.

據估計,2030 年全球水稻產量應比 1995 年增加 60% 以上才能基本滿足人類需求。目前每公頃所產稻谷能養活 27 人,但到 2050 年,每公頃所產稻谷必須要養活 43 人才行。

If 50% of the conventional rice is replaced by hybrid rice, and estimating on a 2t/ha yield advantage of hybrid rice,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total rice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will be increased by another 150 million tons,which can feed 400 million more people each year.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 2 噸稻谷估算,則全球可增產 1.5 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 4 億人。

顯然,表達方式很地道,視頻中的發音也很地道,絕不是 chinenglish(中國式英語)。

母親曾是英語老師

袁隆平是怎麼學英語的?楊耀松告訴政知圈(微信 ID:wepolitcs),“他英語基礎很好的,他的母親在解放前就是南京一所教會學校的英語老師,因此他從小就開始學英語,他讀的中學武漢四中原來也是教會中學,有些課是用英語上的。”

母親的言傳身教對袁隆平的影響不言而喻。2010 年,袁隆平曾撰文懷念母親,他動情寫道: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無法想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著和鼓勵,我怎麼能夠獲得系統的現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膽識?

此外,他在接受采訪時講過,自己在小學一年級時看過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英語教學可以說是“從娃娃抓起”。

而他對英語的重視是一如既往的。據楊耀松介紹,國際學術會議他一般都會用英語。“論文都是自己把中文的譯成英文的然後傳播的。對於別人譯的,很多專業詞匯最後都是他自己校準的。我們水稻所、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每年有很多培訓班,很多外國學員來長沙參加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他都會給這些外國學員講授專業課的,用英語講授的。”

事實上,袁隆平早就在國際上展示過一流的英語水平。1979 年 4 月是他第一次出席國際性會議。在位於菲律賓的 Los BAnos(西班牙語)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國際水稻科研會議,他提前用英文寫好題目為《中國雜交水稻》的論文。按照會議安排,每組有兩名專傢發言,一人宣讀論文,一人即席答辯。他以準確流利的英語答辯,震動全場。

再比如,“ 2012 年發展中國傢糧食安全與種業發展高峰論壇” 上,袁隆平也用英文演講,向來賓介紹瞭我國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的進展及成果,同樣博得瞭中外專傢的掌聲。

俄語也非常不錯

英文水平極佳的袁隆平,其實俄語也非常不錯,上世紀 50 年代初,他曾在安江農校做過一兩年的初級俄語教師,還在那時認識瞭自己的妻子,當時的學生鄧哲。

“頭腦發達”的袁隆平四肢並不簡單。遊泳、排球無不在行,象棋更是每天都要對陣一兩個小時。他曾回憶:

上大學時,我始終喜歡運動,遊泳技術是一流的,可說在西南農學院也是首屈一指的,沒有哪個能遊得贏我。不吹牛,在遊泳方面我讀高中時就有段”光榮史”,拿過武漢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但打球隻是三流候補隊員的水平。

袁隆平還喜愛音樂,不僅會拉小提琴,而且早在西南農學院讀書時期,他便是學校合唱團的一員。

大學期間我有幾個玩得很好的同學,梁元岡、張本、陳雲鐸、孫昌璜等。梁元岡會拉小提琴,我們就跟他學著拉。我喜歡古典的小提琴曲,它能把你帶到一個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我不是書呆子氣十足的人,什麼都想學一點,什麼都會一點。

當時,由於我唱歌聲音較低而且共鳴很好,同學們給我取外號叫“ ‘ 大 Bass(大貝司)”。我在大學裡面是合唱團的成員,就是唱低音的。我喜歡比較經典的音樂,唱《喀秋莎》、《紅梅花兒開》等等;我也會唱英文歌。每到課餘時間,我和梁元岡、陳雲鐸、孫昌璜等愛唱歌的同學常常聚集到一個宿舍裡一起唱歌。

1953 年,袁隆平在領取瞭人生的第一筆工資 42 元之後,當即去商店買瞭把 27 元的小提琴。“夜晚時分,月光滿地,蛙聲不絕,琴聲能消除一天的疲勞”,袁隆平曾在安江農校附近拉琴。而他的工作地點幾乎都是田間地頭,時常滿身泥土,在制種育種階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是他調整身心的方式。

難怪有人說:原來袁隆平不隻是一個科學傢,還是個全能、全才的“鋼鐵戰士”!

資料 | 中國青年網 半月談網 南都周刊 袁隆平口述自傳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