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財政部門披露 2017 年財政收入(即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情況。在財政收入增減背後,折射瞭過去一年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廣東連續 27 年居榜首
依然毫無懸念,廣東省 2017 年以 11315 億元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居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之首,這相當於排名倒數的 11 個省份收入總和。廣東也因此連續第 27 年坐上收入榜首把交椅,高出第二名的江蘇省近 3000 億元,這接近於深圳市去年財政收入。
廣東財政收入連年居前的背後是其經濟總量大,實體經濟持續向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發展較好,服務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帶動經濟和稅收增長。
2017 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近 9 萬億元,連續 29 年居全國首位,經濟增速與 2016 年持平為 7.5%。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2017 年廣東大部分主要指標增速高於或與全國水平持平,第一經濟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與江蘇的經濟總量優勢擴大,2017 年廣東的地區生產總值比江蘇多 3978.29 億元,經濟總量優勢比上年擴大約 512 億元。
這也反映在財政收入上。第一財經記者測算,與江蘇相比,2017 年廣東的財政收入優勢比上一年擴大約 881 億元。
盡管不敵廣東,但江蘇省 2017 年以約 8172 億元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穩居第二,但其收入增速(4.6%)低於全國地方收入的平均水平(7.7%),比排在第三位的上海多出 1530 億元。
近兩年江蘇省財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緩。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劉捍東在作 2018 年預算報告談及問題時指出,江蘇財政收入增長動力不強,區域收入走勢分化,收支矛盾較為突出。
江蘇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產業結構提升成為下一步經濟增長重要因素。江蘇 2018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未來五年目標之一,是實現產業結構由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邁向中高端。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 46% 和 3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 66%,主要創新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傢中等以上水平。
上海 2017 年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 6642 億元,比 2016 年增長 9.1%,明顯高於全國增速,與江蘇財政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
上海市財政局稱,上海財政收入繼續實現較快增長,主要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科技和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特別是,工業、商業財政收入貢獻全市收入增量超九成。財政收入對房地產業依賴度逐步降低。
有扭虧也有負增長
全國地方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 5000 億元的有浙江和北京,分列收入排行榜四五名。河南、湖北、河北三省收入超 3000 億元,安徽、福建、湖南、天津、重慶、江西、陜西七地收入超過 2000 億元,收入超 1000 億元的省份有雲南、山西、內蒙古、廣西、貴州、新疆、黑龍江、吉林八地。甘肅、海南、寧夏、西藏和青海收入不足千億元。
此前曾陷入負增長的山西省今年表現搶眼。2017 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 1866.79 億元,為預算的 119%,增長 20%,增速居全國第二,一舉扭轉瞭過去兩年收入持續下降的局面,僅次於增速最高但收入體量較小的西藏。
山西財政收入扭虧反映著過去一年經濟的增長。山西省統計局局長張曉東在介紹 2017 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時稱,2017 年山西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增長 7%,比全國快 0.1 個百分點,這是 2014 年以來首次步入合理區間。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市場供求關系不斷改善,主導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山西 2017 年 GDP 增量超過過去 5 年增量總和。另外山西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非煤產業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動力,傳統產業高端化步伐不斷加快,工業技改投資增速加快,工業投資增速回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
2017 年,內蒙古、天津、吉林三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陷入負增長。
2017 年,內蒙古自治區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1703.4 億元,比 2016 年下降 14.4%,不過剔除 2016 年虛增因素,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 14.6%。
天津 2017 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2310 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一年下降 10.4%。天津市財政局表示,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經濟發展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時期,堅決落實國傢減稅降費政策,嚴格規范非稅收入管理,積極調整財政結構,降低非稅收入占比,努力做實做優財政收入。
吉林省 2017 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 1211 億元,比上年同口徑下降 4.1%。吉林省財政廳解釋,收入下降主要是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稅費政策優惠力度較大,上年一次性收入數額較多,以及對收入質量進行核實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