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 題:從 " 中國制造 " 到 " 中國創造 "
新華社記者薑琳、高亢、劉巍巍、張泉
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IFIClaims)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不到10年時間裡,中國企業在美國獲得專利數量已增至此前近10倍;特別是2017年較2016年增長28%,中國首次成為前五大美國專利獲得國。
從 " 貼牌 " 到 " 品牌 ",從 " 制造 " 到 " 創造 ",從 " 跟跑 " 到部分領域實現 " 並跑 "" 領跑 ",中國在科技創新發展一些方面與歐美間的差距正逐漸縮小,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和考驗。
中國首次進入擁有美國專利 " 前五強 "
像手帕一樣可折疊的柔性屏,照照指尖就能 " 驗血 " 的檢測儀,隻認 " 真人 " 的指紋芯片 …… 越來越多 " 炫酷 " 全球的產品,其中包含諸多屬於中國企業的自主專利。
據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統計,不含臺灣地區的中國企業在美國獲得專利數量正以令人矚目的速度快速增長,僅2017年,新授權專利總量就高達11241項。這使中國首次進入擁有美國專利前五大國。華為、京東方和深圳華星光電三傢中國企業進入擁有美國專利的前五十大企業。
" 這說明中國企業的市場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大幅增強。" 國傢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委員徐佳賓說。
近年來,中國大力倡導創新創造,不斷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一大批以代工為主的企業開始研發自有技術、培育自有品牌。
美國媒體評論說,很多中國公司現在專註於創造新的尖端產品和品牌,他們憑借的是富有創新性並越來越具有影響力的想法。
記者采訪瞭解到,目前中國在美國申請專利的,不僅有資深企業,也有初創企業;從行業分佈看,專利數最多的是數據處理和傳感、半導體、無線傳輸等高科技領域,特別是3D打印、機器學習和無人機,近幾年增長明顯。
徐佳賓說:" 美國專利申請要求非常嚴格,授予中國企業如此多的專利,本身就體現瞭對中國創新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事實上,中國企業不隻是在美專利量上升。國傢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在 " 一帶一路 " 沿線國傢專利申請量為5608件,同比增長16%。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不久前發佈的報告稱," 中國制造 " 在前沿領域創新持續加快,一大批成果填補瞭國際空白,並 " 重塑 " 全球價值鏈條和產業格局。
中國正改變世界創新版圖
專利,是一個國傢或企業創新能力的反映。
中國蘇州,好孩子集團。目前中國和歐、美三大市場,每2.9輛童車裡就有一輛來自這裡。其每年400多款創新產品的研發速度,讓德、美具有百年歷史的同行嘆為觀止。
隻需三步,約兩秒鐘,就可以折成雜志大小——這款集55項國內外專利於一體的小車,自上市以來即風靡世界,無數名人明星成為其粉絲。
人機交互和指紋識別的 " 獨角獸 " 企業匯頂科技,近年在美國申請專利約200件。CEO張帆說:" 全球化的競爭需要專利‘保駕護航’;我們的客戶主要是國際知名終端品牌,他們對供應商的自主知識產權也非常重視。"
本月初,代表全球最高水準的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4000名展商有1700名來自中國。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刊文說,如此眾多的中國參展商出現,以致一些代表戲稱這個展會如今成瞭 " 中國電子展 "。
中興通訊的折疊智能手機、華為的智能手表、阿裡巴巴的刷臉支付、京東方攜手海思等推出的全球首款75英寸8K超高清智能終端 …… 專利,不僅讓中國企業展示出令人驚艷的 " 黑科技 " 產品,更逐漸改變著世界的創新版圖。
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陳山枝說,大唐電信集團已累計申請境外專利數千件。即將到來的5G時代,將持續在全球開展專利佈局與關鍵技術保護,為中國把握移動通信發展主動權和話語權提供支撐。
" 中國創造 " 依然任重道遠
盡管中國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 科技大國 ",但無論企業傢還是專傢學者,對面臨的挑戰都保持相當清醒和理性。
" 我們的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傢相比,總體還有較大差距。"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方晉說。
2017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第一,高質量科技論文產出居世界第二,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
不過,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中,中國維持10年以上的發明專利擁有量,仍在29個領域少於國外。
" 專利數高,但不代表專利質量高,更不等於科技實力強。" 好孩子集團研發高級副總裁塗祖宏認為,中國專利的質量總體不高,高科技領域的重大發明還比較少。
國傢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胡文輝也坦言,中國部分領域專利佈局尚存不足,高價值核心專利仍需大力培育。
專傢普遍認為,中國應變 " 專利 " 為 " 動力 ",大力培育高價值核心專利,並利用後發優勢,縮小與領先者的差距。
"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數字商業市場,市場規模可以降低創新的門檻,有利於更多創新出現。同時,要堅持在開放中創新,及時學習和借鑒世界上的最新成果。" 方晉說。
徐佳賓則認為,未來的開放創新應該是雙向的。中國應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違法打擊力度,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環境,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和創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