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蔡英文執政以來,可以觀察到臺灣對兩岸關系的民意出現一些新變化:統降 " 獨 " 升的勢頭有一定扭轉,蔡當局鼓吹的 " 南向 " 主張很難挑戰 " 西進 " 觀念,中國大陸對臺灣民眾持續擴大開放參與獲得積極反饋。顯然,一年多來民進黨拒絕承認 " 九二共識 " 加劇兩岸對抗,加上大陸剛柔並濟的政策組合拳,進一步加深臺灣社會對兩岸關系和臺灣前途的反思。
這種反思在臺各輿論場屢見不鮮。近日,臺前 " 文化部長 " 龍應臺接受德媒采訪時的一番話更是切中瞭島內民心深處的憂慮。這種憂慮可從三個層次看。首先其最大的背景是,國際秩序重塑加快,中國崛起趨勢確立," 陸強臺弱 " 格局將不斷鞏固。面對這一變局臺灣當權者卻 " 沒有遠見 ",陷於、忙於 " 四年一次的政治鬥爭遊戲中 ",把選舉利益和政黨權力凌駕於臺灣社會整體福祉之上。其次,臺灣的困境在加大,在 " 一強一弱 " 格局中如何 " 以小事大 " 成為存續發展的關鍵。但民進黨當局受意識形態禁錮,對大勢置若罔聞或心存僥幸,根本難以應對,使得島內民眾對臺灣前途憂心忡忡。這也就是龍應臺所說的," 如果要臺灣早一點自我消解掉的話,事實上北京根本不需要動手 "。其三,島內社會對大陸加強 " 反獨促統 " 的感知度增強,對 " 被統一 " 的焦慮感有所上升,在壓力下希望大陸 " 把臺灣看作一個寶貝,去看待它、爭取它 "。
長期以來,大陸十分瞭解臺灣民心脈動。大陸對臺政策根本目標、戰略思維和基本路徑是相當確定的,即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隨著硬、軟實力的增長,大陸對臺灣內部政經生態的影響力上升,大陸社會進步對臺灣產生的磁吸力在增強。臺灣民意雖是內生的,但可以被塑造。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兩岸關系及統 " 獨 " 的認知,一直受到不同力量的拉扯。民進黨和 " 臺獨 " 勢力極力把臺灣社會往 " 反中、謀獨 " 的方向推,利用公權力削弱兩岸的一中聯結。大陸則團結 " 反臺獨 " 和支持和平發展的力量,堅決掣肘、反制民進黨的 " 臺獨 " 施政。迄今大陸仍有信心,認為可以推動島內民眾在認識上,從兩岸交流初級階段 " 我和他不一樣 ",轉變為兩岸融合發展後的 " 我和他沒什麼不同 ",逐步改變其 " 我群 " 與 " 他群 " 的心理歸屬鴻溝。
在臺灣問題上,大陸的耐心不僅緣於戰略上的定力,也是對臺灣民意的理解與關照。大陸繼續維護一中原則與臺海和平穩定,堅定通過發展讓臺灣同胞有更大的獲得感和參與感,努力推動兩岸中國人共締統一。在這過程中,大陸會牢牢掌握兩岸關系主導權,積極引導島內民意朝有利於兩岸關系和平穩定及祖國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 ; 但決不會被臺灣所謂的一部分民意 " 套牢 ",對各種鼓噪 " 反中、謀獨 " 的民粹政治及其手段置之不管。
從格局與趨勢上看,臺灣當權者的選項十分有限,隻有擺正自身位置,才能以妥當務實的政策回應島內社會的焦慮。未來島內須憂心和正視的是,如果繼續放任民進黨一點點消磨大陸的耐心,最終臺灣社會能否承受其結果。 (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臺美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