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臨時工”為何銷聲匿跡?

09-02

十三屆全運會正在天津舉行,幾天前是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宣佈開幕。

從 8 月 27 日起,政知見就一直盯在全運會現場。本屆全運會改革舉措頗多,最引人矚目的一條是:在部分 2 人至 4 人參賽的項目上,運動員可以跨省跨單位聯合組隊。

8 月 31 日,全運會首個遊泳比賽日,最後一項決賽女子 4x100 米自由泳接力就首現聯隊奪冠。這項改革舉措帶來的結果是,各省沒有必要像前幾屆全運會那樣處心積慮地去挖其他隊伍的人才,甚至雇傭選手臨時加盟,從而也避免瞭在這個環節中產生的負面交易。

全運 " 臨時工 " 逐漸銷聲匿跡或將成為今後的一種趨勢。

五屆全運誰舉辦誰金牌第一

在上屆遼寧全運會上,代表遼寧花樣遊泳隊出場的黃雪辰 / 吳怡文組合奪得瞭花遊女子雙人項目的金牌。

熟悉花遊的人都知道,就在那屆全運會前兩個月,代表中國參加巴塞羅那遊泳世錦賽的黃雪辰和吳怡文,資料中的選拔地、籍貫還標註為上海。全運會前,實力並不強大的東道主遼寧花遊隊從上海以 " 交流 " 的名義引進瞭黃雪辰和吳怡文,把奪得花遊金牌的唯一希望放在雙人項目中。最終黃雪辰 / 吳怡文奪冠,遼寧如願以償。

這還不是最典型的。

全運會最著名的運動員跨省、市 " 交流 " 的例子,是籃球名將巴特爾,他曾在三屆全運會上分別代表三地參賽。在 2005 年江蘇、2009 年山東、2013 年遼寧全運會中,巴特爾分別代表北京、山東、遼寧出戰,幫助各代表隊打出瞭不錯的成績。

這些 " 交流 ",大多與全運會東道主有關。從 1997 年上海八運會起,全運會開始實行運動員註冊制,八運會通過協議、轉會流動的運動員有 800 名之多。之後的廣東、江蘇、山東、遼寧全運會,人才交流更為頻繁,尤其是東道主為確保金牌第一,更大面積地請來 " 臨時工 " 運動員助陣。

於是從上海八運會至本屆全運會之前的五屆全運會上,東道主都排在瞭金牌榜的首位,給人們的感覺是全運會 " 誰主辦誰第一 "。

所以民間有說法," 七運會之前才是真正的全運會 ",因為基本上各代表團都依仗的是出自本地的人才,而並非 " 臨時工 "。

新規出臺遏制 " 臨時工 " 現象

時間一長,註冊制的漏洞和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

針對這種通過人才 " 臨時加盟 " 來幫助一些單位在全運會上取得佳績而導致的亂象,國傢體育總局在本屆全運會之前頒佈瞭《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運動員註冊和代表資格確定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於運動員的代表資格進行詳盡的規定。

這個在 2014 年出臺的《辦法》的第六條明確,"2015 年至 2017 年首次註冊,且在 2017 年 1 月 31 日前連續年度確認註冊未改變單位的,可以參加十三運會。"

第四條則指出," 在 2014 年度註冊期內,註冊單位對處在代表資格協議有效期內的運動員應進行確認註冊但未確認的,則該運動員有權利提出申請,在 2015 年 1 月 31 日前選擇其它單位註冊參加十三運會(繼續代表本單位也需 2015 年 1 月 31 日註冊)。"

從上述條款可以看出,運動員至少需要提前兩年成為某單位的註冊選手,才有可能代表這一單位參加第十三屆全運會。

類似的規定從上屆全運會前已經開始實施。這次為北京代表團奪得天津全運會賽艇女子 4 人單槳無舵手的安徽姑娘巨蕊就是因為這樣的規定而沒能參加遼寧全運會,她是在 2012 年註冊為北京選手的,遺憾錯過瞭在 2013 年遼寧全運會上為北京效力的機會。

辦法出臺有效遏制瞭 " 臨時工 " 現象。因為全運會涉及到各省、市四年一個全運周期的全局,制定連續兩個賽季註冊參賽的資格限制,杜絕瞭各地盲目操作和單純追求成績。

" 跨單位 " 組合成為公開行為

說回開頭的聯合組隊。

天津全運會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就是不設金牌榜,不再分別公佈各省區市的金牌、獎牌和總分排名。正是因為有瞭這樣的政策出臺,才有瞭 " 跨省跨單位 " 組隊的基礎,因為全運會各參賽單位可以不必糾結獎牌的具體分配方法,參賽隊員經過 " 跨單位 " 組合之後獲得的獎牌,可以自行計算和進行獎勵。

對於各地方隊來說," 跨省跨單位 " 組合可以在一些隻有個別尖子運動員的雙人、四人項目上為隊伍拿到成績上的實惠。

8 月 31 日奪得女子 4x100 米自由泳接力冠軍的是浙江和江蘇聯隊,四位隊員分別是江蘇的張雨霏以及浙江隊的吳卿風、吳越、朱夢惠。

政知見采訪瞭張雨霏,她曾經獲得過喀山世錦賽女子 200 米蝶泳決賽銅牌。小姑娘顯得非常開心,她說:" 我覺得這種形式挺好的,也很有意思。本來按照各省單獨組隊的傳統,恐怕我沒有機會奪得這枚金牌,但跨單位組合讓我奪得瞭這個集體賽事的冠軍。"

從國傢隊的戰略角度上來講,也是利大於弊。有體育界人士認為,這樣的新規可以讓隊伍、隊員之間公開進行一些交流、尋覓合作夥伴,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瞭以往不同省、市單位間私下進行的不太能上得瞭臺面的行為,讓臨時租用隊員成為瞭多此一舉," 臨時工 " 也就沒有瞭市場。歸根結底,這還是抑制金牌至上政績觀的積極結果。

華人華僑不再以 " 臨時工 " 參賽

這次全運會還有一個全運歷史上的 " 第一次 ",那就是國傢體育總局、第十三屆全運會組委會向世界華人華僑的高水平運動員發出邀請,邀請他們與國內運動員在全運會賽場上同場競技、切磋技藝、交流提高。

這個邀請發出後,來自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等多國的海外華人華僑運動員進行瞭報名。通過成績審核、獲參賽資格的華人華僑選手人數最終定為 8 人。這其中最受媒體關註的一位是朱美美,她是參加全運會馬術場地障礙個人賽 39 名選手中的兩名女將之一。

25 歲的朱美美生長在美國,五六歲就開始接觸馬術,後成為中國國傢隊該項目名單中第一位 " 海歸 " 選手。這樣出色的運動員自然也是參加全運會各單位隊伍關註和極力 " 拉攏 " 的對象,4 年前,朱美美就代表北京馬術隊前往遼寧出現在瞭全運會賽場上,成瞭一名 " 臨時工 "。

這次天津全運會,因為有瞭新政,朱美美選擇瞭以個人名義參賽,不用再為某些運動隊充當 " 臨時工 " 的角色。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