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運用心理學五大效應,輕輕松松教育好孩子

08-17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傢庭教育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有時一言不和,雙方就陷入對峙甚至持久戰之中,從此不能好好地玩耍。這時,如果父母學習一些心理學規律,可以更有效,更和諧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心理學規律一:登門檻效應

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有個饑寒交迫的窮人,來到一富人傢門口,對看門的仆人說:" 您隻要讓我進去,在您的火爐旁烤幹衣服就行瞭!"

仆人以為這不算什麼,也耗費不瞭什麼東西,就讓他進來瞭。

這個可憐的人進瞭房門,烤一會火,又請求借他一個鍋,以便讓他煮點石頭湯喝。

" 石頭湯?" 仆人很驚訝," 我倒要看看你怎麼去做石頭湯?" 仆人借給瞭他一個鍋。

這時可憐的人又說道:" 既然煮湯就給我一點水吧!"

仆人認為一點水不算什麼,便給瞭他水。

窮人又到外面拾瞭一塊石頭,洗幹凈放入鍋裡煮。

" 可是你怎麼也得放點鹽吧。" 仆人邊說邊送些鹽給他。

窮人看到鍋臺旁的碎菜葉說:" 這些對你們來說也沒什麼用,送給我吧!"

仆人答應瞭,又把能夠拾到的碎肉都放到鍋裡。

最後,窮人撈出石頭,美美地喝瞭一鍋菜肉湯。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傢稱為 " 登門檻效應 "。是不是有些像中國一句俗話 " 蹬鼻子上臉 " 哈。

但是那窮人如果直接要一鍋菜肉湯喝,也許就喝不到。

在傢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運用 " 登門檻效應 "。

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瞭,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在孩子完成要求後獲得的成就感中,再提出較高的要求,這時孩子可能更樂意接受。

一個大的目標,分成幾個小的目標,分階段一步一步達成,同時還收獲瞭愉快的親子關系。

使用本規律註意把握好 " 度 ",適可而止,不然可能真成 " 蹬鼻子上臉 " 瞭哈。

心理學規律二:心理擺效應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做愛地巴的人,每次生氣和人起爭論的時候,他立即飛快地跑回傢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後來,愛地巴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廣,但他的習慣依然沒有改變,哪怕累得氣喘籲籲。

當愛地巴老瞭的時候,仍然保留瞭年輕時的習慣。有一次他生瞭氣,拄著拐杖艱難地繞著土地和房子行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瞭三圈,太陽都下山瞭。

他的孫子很不解,問道:" 阿公,您一生氣就圍著房子和土地跑,其中有什麼奧秘嗎?"

愛地巴說道:" 年輕時我跟人爭吵生氣後,就繞著房和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跟人傢生氣啊!想到這裡,我所有的怒氣都消瞭,就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勞作;老瞭生氣時,我也繞著房子和土地走三圈,邊走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我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氣就消瞭。"

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響下,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情緒。每一種情緒具有不同的等級,還有著與之相對立的情感狀態,像愛與恨、歡樂與憂愁等。

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感情的等級越高,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轉化。

比如,你此刻正感到無比興奮,可能在將來的某個時刻,你會因為某種突如其來的外界刺激,立即感到無比沮喪。這種心理現象便是 " 心理擺效應 "。

掌握一些克服 " 心理擺效應 " 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調節壞情緒。

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有意識地在情緒高漲時完成最為重要的學習內容;

情緒低落時,可以用健身運動或找親友師長聊天傾訴等方式緩解;

受到情緒困擾時,可以通過讓孩子調節自己的認知方式來調節情緒。

因為很多情緒的好壞不是源於事情本身,而是源於對事情的不同看法。父母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從而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緒。此時父母不能開口就直接否定孩子,而是先要和孩子共情,切實感同身受,然後再慢慢引導孩子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才會更容易發自內心地接受。

心理學規律三:貼標簽效應

在二戰期間,美國由於戰爭需要一批軍人,可本國兵力又的確不足,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

為此,美國政府特派瞭幾個心理學專傢對犯人進行戰前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傢們對他們並沒有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傢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

專傢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

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傢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後來,心理學傢就把這一現象稱為 " 貼標簽效應 ",心理學上也叫 " 暗示效應 "。

這一心理規律在傢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總是對著孩子說 " 笨蛋 "、" 豬頭 "、" 怎麼這麼笨 " 等,時間長瞭,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瞭父母所說的 " 笨蛋 "。所以,父母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給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簽。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在生活中仔細找出孩子在這方面做到的一點一滴,然後表揚得具體到位,讓孩子感受到這句表揚不是空話。然後父母關註什麼就會放大什麼,慢慢地孩子就成為你一直具體表揚的那個樣子瞭。

心理學規律四: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傢馬克 . 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

過瞭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隻捐一些零錢。

又過瞭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瞭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 · 吐溫不僅沒捐錢,還從盤子裡偷瞭兩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 " 超限效應 "。

在傢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有表揚,也會有批評。父母批評孩子的目的是教育,不是為瞭發泄個人的情緒。批評時不能超過限度,對孩子 " 犯一次錯,隻批評一次 "。沒完沒瞭地說教,往往讓對方產生聽覺疲勞,甚至讓人極度反感,反而達不到說服目的。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 " 揪住不放 ",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學規律五:德西效應

心理學傢德西曾講述瞭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傢門前嬉鬧,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瞭每個孩子 10 美分,對他們說:" 你們讓這裡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瞭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

第二天孩子們仍然來瞭,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瞭每個孩子 5 美分。5 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瞭。

第三天,老人隻給瞭每個孩子 2 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 這一天才給 2 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瞭!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 " 為自己快樂而玩 " 變成瞭外部動機 " 為得到美分而玩 "。這樣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因此也操縱瞭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傢庭教育過程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 " 要是你能考進前 5 名,就獎勵你一個…… " 等等。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削減瞭。

在學習方面,父母應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幫助孩子收獲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內在動機,最終引導孩子樹立自己的理想。父母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等,最好不要用與學習無關的物質去獎勵。

在社會上生存," 規矩 " 是比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規矩是非常重要,一個有規矩的孩子,並不是 " 乖 "," 聽話 " 就行,更重要的是要孩子懂得遵守規則才是最重要的。

幼兒教育網官網:www.zgyejy.net(長按可復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兒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請關註幼兒教育網官方微信號:youerjiaoyuwang,直接說出你的問題,將會有國內知名的幼教專傢幫您答疑解惑,讓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內容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