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向傢長表達憤怒時,最渴望聽到的三句話

11-10

        在一次人際關系取向的團體輔導中,一位中年的女性成員,在哭泣中表達著對帶領者的憤怒。如同火山爆發般,那憤怒的力量迸湧而出。

之所以會有如此強烈的憤怒,因為團體中,帶領者無意的忽略,讓她體驗到瞭在原生傢庭中被父母所忽略的痛苦與絕望。

面對此情此景,帶領者說瞭三句話,僅僅是三句話,便融化瞭她的憤怒,讓她真切地體驗到瞭在原生傢庭中所缺乏的包容、理解、愛與溫暖。

這三句話是:" 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憤怒。對不起,我無心中傷害瞭你。我的本意不是這樣的。"

按照美國心理學傢歐文 · 亞隆的觀點,在團體中,這樣的互動屬於原生傢庭的矯正性重現。當扮演權威的父母角色的帶領者,以全新的模式與成員互動時,矯正性的體驗將能修復成員在原生傢庭中的創傷。

這也給瞭我們極大的啟示,在親子互動中,應該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那麼問題來瞭,當孩子向傢長表達憤怒時,孩子內心最渴望聽到的是什麼呢?其實,答案就是以上帶領者說的三句話。為什麼是以上三句話,這三句話為什麼有著神奇的效果?且聽下述詳解。

1、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憤怒。

在我看來,這句話是三句話中最重要的一句。

承認孩子的情緒,看到孩子的情緒,是高情商的父母必備的技能。

當孩子對父母親有情緒時,不管情緒的背後是什麼樣的動因,傢長首先都要允許孩子能夠自由地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其實是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有些傢庭,傢長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可能習慣性使用壓抑、否認、隔離等防禦機制處理,看似表面風平浪靜,實則可能埋下深層的心理問題和創傷。

事實上,當孩子在向傢長表達憤怒時,往往是在表達自己的權益受到瞭侵犯。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憤怒和恐懼經常是同時出現的。充滿力量的憤怒,伴隨著虛弱的恐懼,其背後隱藏的是對愛的渴望。

例如,當一個孩子沖著傢長怒吼:" 夠瞭!我再怎麼努力都是沒用的!你們永遠不可能滿意的!" 其憤怒的背後,是自己的努力沒有被父母所承認、肯定,父母還一直苛求自己,讓自己感到委屈,而更深次的原因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擔心父母因為自己不夠優秀而不愛自己。

試想當孩子如此表達憤怒時,傢長不能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反倒是對此情緒進行批判、壓制、說教,孩子的內心將受到多大的傷害。結果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之一:

(1)孩子覺得向傢長表達情緒是得不到理解的,以後不再這樣表達瞭,反正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獲得傢長的愛,於是破罐子破摔,幹脆不努力瞭;

(2)孩子覺得目前自己的狀態,是得不到傢長的愛的,於是為瞭引起傢長的重視,證明傢長是愛自己的,孩子可能會更加努力,以獲取成績來取悅傢長;又或者劍走偏鋒,通過各種破壞性行為,以引起傢長對自己的關註;

(3)孩子覺得自己受到瞭極大的委屈,對父母充滿瞭恨意,內心的憤怒正一點一滴地聚積著,可能在某個時刻以更激烈的狀態爆發。

回首自己作為孩子時,傢長對待我們憤怒情緒的處理方式,或許我們對此會有更多的反思。

看到並承認孩子的憤怒情緒,覺察其情緒背後的意義,隻有在此基礎上進行親子間的溝通與互動,才可能卓有成效。

2、對不起,我無心中傷害瞭你。

這句話的關鍵在於承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所帶來的傷害,並為自己的言行道歉。

也許在傢長看來,自己的言行,並不算傷害啊。此時傢長的認知,更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進行思考。而當傢長嘗試換位思考,可能會發現,孩子之所以會在沉默中爆發,以憤怒的情緒表達出來,其內心往往是恐懼而脆弱的。

承認傷害的本身,並非示弱或妥協,而是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受與理解。為自己的言行道歉,則是對孩子進一步的理解與關懷。

一些傢長認為,自己在孩子面前,應該保持絕對的權威,不允許有任何的差錯,於是極力地掩蓋自己對待孩子時的錯誤行為或言語,而在這個過程中,傢長與孩子的距離是越來越遠,帶給孩子的傷害是越來越深。

試想傢長總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錯誤的一方在孩子,則其撫養模式勢必屬於 " 我好 - 你不好 " 的模式,在該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1)認同傢長,形成 " 我好 - 你不好 " 的處事風格,這種風格的個體常常持懷疑的心態,過高估計自己,妄自尊大,認為自己是最好的,總是對的,對別人的作為所為總是持懷疑、否定的態度,並且極力貶低。

(2)內化傢長的觀點,形成 " 我不好 - 你好 " 的處事風格,這種風格的個體常常持壓抑心態,人常陷入自卑自憐的心境,總認為自己樣樣不如人,在社交上不主動。

傢長對待自己與孩子的態度,可能不知覺中影響的是孩子的一生。在心理咨詢中,有的來訪者為瞭傢長的一個道歉,與傢長對峙瞭數十年,窮極一生為瞭得到一句 " 對不起 "。這樣的故事,聽起來讓人唏噓不已,卻又是屢見不鮮。

一句 " 對不起 ",融化的是兩代人之間的代溝與誤解,同時傢長也因此為孩子樹立瞭一個勇於負責與擔當的形象,其意義之深刻,遠勝於其所帶給傢長的個人權威或自戀上的折損。

3、我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我的本意是……

這句話有著畫龍點睛之妙,既是對道歉的進一步澄清說明,更是能促進孩子回歸理性思考、回到正常的溝通軌跡。

很多孩子都會說:" 我知道傢長是愛我的,隻是愛的方式是錯誤的。" 在孩子們看來,傢長常常以愛之名控制孩子、侵犯親子間的邊界。遺憾的是,大部分傢長沒有發現,或者發現瞭,敷衍瞭事。

面對孩子的憤怒,當傢長能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在無意中給孩子帶來瞭傷害時,應及時地進行道歉澄清,否則,這種誤解給親子關系帶來的影響及給孩子帶來的心理上的傷害,將會隨著時間及類似的事情而累積、泛化。

人們常說 " 理解萬歲 "。在親子關系中,尤為如此。澄清誤解是理解的前提。

蘇芮與潘瑋柏有一首合唱的歌曲叫《我想更懂你》,在這首歌曲裡他們扮演一對母子通過音樂進行對話,內容真實而感人。處於青春期的兒子認為母親總是管著自己,卻又不是真正關心自己,憤怒地摔門而去。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其實枚不勝數。作為傢長,想的無非是更懂孩子,更愛孩子,隻是經常用錯瞭方式,致使孩子所感受到或接收到的訊息往往變成瞭束縛、打壓、控制……於是有瞭歌曲中這樣一番母子間的對話:

—— " 每次我想更懂你,我們卻更有距離,是不是都用錯言語,也用錯瞭表情。其實我想更懂你,不是為瞭抓緊你,我隻是怕你會忘記,有人永遠愛著你。"

—— " …我其實沒那麼好戰,我也希望說話可以婉轉不讓你心煩,對你開口好難我想要無話不談。我的人生我的個性其實沒那麼爛,這就是我的內心請你仔細的剖,我好想回到過去看你微笑摸摸我的頭… "

對話如此真實、動人,經過澄清之後,誤解得以消除,溝通得以在真誠的環境下進行,母子間的愛與溫情真切地呈現瞭出來,讓人聽瞭不禁產生內心的觸動與共鳴。

當孩子能理解到傢長的本意並非不愛自己,隻是彼此在愛的表達方式上,存在著不恰當的情況,孩子的憤怒與恐懼等情緒,將能得到較妥善的處置,而親子關系將能因此而能得到顯著的改善。

面對孩子的憤怒表達,這三句話你能理解並運用瞭嗎?

幼兒教育網官網:www.zgyejy.net(長按可復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兒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請關註幼兒教育網官方微信號:youerjiaoyuwang,直接說出你的問題,將會有國內知名的幼教專傢幫您答疑解惑,讓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內容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