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做好這件事,
娃才不會一做作業就各種拖沓
文 | 千尋
01.
說正事前,先給大傢掰個故事,故事叫 " 一個小學生的日常 ",吐槽者是我朋友,歡迎傢有小學生的爸媽們來找共鳴。
故事開始:
娃他媽出差,我這個爸爸新官上任,負責監督娃做作業。對戰況不熟的我剛開始信心滿滿,想著按這個作業量,最多兩小時就能搞定。
然鵝,一小時後,我去書房看兒子,發現他趴在桌上,偷偷在白紙上畫機器人,見我進來,還慌慌張張拿書掩住。我忍瞭,平心靜氣地跟他說,寫完作業再做別的,他也滿口答應。
又過瞭一小時,該吃晚飯瞭,我去叫他,發現桌子上除瞭畫滿機器人的紙,又多瞭幾個玩偶,他呢,正在指揮玩偶演戲,作業幾乎沒有進展。這次,我才意識到形式嚴峻,大聲警告他吃完飯後,必須在半小時內完成作業!
結果,到瞭晚上九點半,他還在書桌前坐著,除瞭英語做完瞭,數學、語文、科學實驗統統沒開始。被我一頓吼後,才一臉苦大仇深地趕作業。而這時候,已經快十點瞭,不睡覺不行瞭,我又隻好兵荒馬亂地催他去洗漱。
這一仗結束,感覺整個人都不好瞭。
一下子理解瞭娃他媽的感受,怪不得前幾天還跟我抱怨,說她的夢想就是有這樣一個孩子:說起床就起床、說睡覺就睡覺、說做作業就做作業、說玩就玩、說收心就收心。
而現實卻是:一到寫作業,娃就尿尿、喝水、腿疼……各種磨蹭拖延讓你分分鐘想揍人。
我真的無法理解,為什麼娃寧可挨罵,也不肯速戰速決搞定作業,再安安心心去玩?!
02.
寫這個月的系列文章前,我把大傢吐槽娃做作業的各種疑難癥狀梳理瞭一下,發現 " 作業困難戶 " 基本可以分為兩大款:
1、拖沓磨蹭款
2、錯誤百出款
如果你看前面的故事深有同感,說明你傢娃屬於第一款。這一款,在 " 作業困難戶 " 裡,占 70% 以上比例,也是傢長最頭疼的類型。
說到拖沓磨蹭,很容易聯想到一個詞—— " 拖延癥 ",很多大人都有這個毛病,我自己也時不時會犯,病因很簡單:沒做時間管理。
孩子也一樣,從小沒學過時間管理,長大後就發展成拖沓磨蹭款。相反,你觀察後會發現,一般學霸的時間管理都做得很好。
所以,想解決娃一做作業就磨蹭的毛病,歸根結底得先教會他們時間管理。
=== 這是一條準備上幹貨的分隔符 ===
時間管理的前提——規律生活
看標題,你們可能會想:一點不新鮮嘛,誰不知道要規律生活?連我傢婆婆都曉得,讓娃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才好適應小學生活。
的確," 規律生活 " 不是多創新的點子,但它難就難在,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少。
不信?讓我們采訪一下,從沒為 " 早睡早起 " 跟娃打過拉鋸戰的爸媽有多少?估計舉手的沒幾個。(歡迎文末留言區舉手,傳授經驗 ^_^)
所以,敲黑板瞭……我要介紹的,是如何做到規律生活。
每天,盡量讓孩子在固定時間吃睡玩,讓他每一天都可以預期、而不是亂七八糟的,是大傢都知道的方法。這裡,我們講個新方法,叫時間的整體劃片。
所謂整體劃片,就是把時間切割為幾大塊,每一大塊時間中隻做一件最主要的事情,以形成這塊時間的主題。
我用自己的實踐經驗來舉例。千尋每天幼稚園興趣班放學是 6 點半,入睡 9 點半。這中間有三小時,我將其劃為三大塊。第一塊是六點半到七點半,主題:玩耍。這一個小時裡,她可以徹底放松地玩(中間吃點東西補充能量);第二塊是七點半到八點半,主題:學習。這一個小時我們在繪本館度過,大量閱讀以及做一些英語、數學練習(" 和千尋一起讀繪本 " 欄目的所有音頻就是在這兒新鮮出爐的);第三塊是八點半到九點半,主題:內務整理。就是刷牙洗澡換睡衣。
整體劃片的好處是:每一塊時間,因為主題明確,很容易在孩子腦海中形成清晰的規律,然後內化為生活習慣。養成習慣後,孩子到小學階段,會傾向於一個時間段專心做一件事。
整體劃片另一個好處是把最好的時間留給瞭最重要的事。我知道很多沒有做時間劃片的傢庭,閱讀是通過睡前故事來完成的,但效果往往不好,稍微拖沓一下,就沒時間講睡前故事瞭,而且,一番洗漱拉鋸戰後,傢長和孩子都已筋疲力盡,你覺得這樣的閱讀會有效嗎?
最後,做到 " 整體劃片 ",還有一個因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是父母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
我曾帶二十多個傢長一起做整體劃片,最終堅持下來的隻有五個。沒能執行下去的,都是忍受不瞭全時段陪娃的傢長。
整體劃片,最好在孩子入學前就做。對傢長來說,這是一個 " 先苦後甜 " 的方法,我知道,對上瞭一天班很辛苦的爸媽們來說,下班還要堅持全程陪娃真的好累,可一旦養成習慣,便能嘗到孩子更高效、知識儲備更大的甜頭。
時間管理的技巧——順勢而為
創建規律生活,做好準備工作後,我們再來講講時間管理中實用的技巧。
讓生活規律起來,是大方向上可為的事兒。可就像伏爾泰說的," 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裡的一粒沙子 ",把傢長搞崩潰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早晨賴床、晚上不肯按時睡覺等等。
小事不小,它們切實關系到時間管理執行的可行性。經我反復實踐,發現最有效可行地方法是:順勢而為。
所謂順勢而為,就是用孩子喜歡的方式解決他深陷的拖延癥。
比如,之前最讓我頭疼就是娃的洗漱問題,感覺自己都快整成奪命連環 Call 瞭,她還窩在沙發上像隻賴皮狗,一動不動。吼?吼多瞭就不怕,講道理?形同空氣。。。
學瞭符合人性的 " 順勢而為法 " 後,我就在衛生間搞瞭個播放器,把娃喜歡的嘰裡呱啦放起,不用催,自個蹦蹦跳跳就過來瞭。如果動作快,她還能在洗澡時看個動畫小短片。從此以後,洗漱變成瞭一件快樂的事。
又比如,一入冬娃早上就起不來,各種賴床,我就先開空調把房間溫度調高,讓她感覺穿衣服沒那麼痛苦,效率也就提起來瞭。
這個技巧的精髓在於:轉換思維。
從 " 你必須按我說的來做 " 轉換為 " 我做點什麼你才願意 ",實現 " 對抗 " 到 " 雙贏 " 的戰略升級。
沒辦法,娃的智商一直在漲,現在的 10 後比當年的我們精多瞭," 道理管人 " 的時代早已遠去,聰明如你,還是加入到鬥智鬥勇的隊伍來吧!
時間管理的內化——利誘與代價
前提是基礎,執行是過程,但最後我們要達成的結果一定是讓孩子自己學會時間管理,也就是時間管理的內化。
如何內化?讓孩子享受做好時間管理的利益,同時,承擔沒有做好時間管理帶來的代價,是最便捷也是最具實效的方法。
我一朋友學瞭這方法,最近正樂此不疲地用,我給大傢分享一下他們傢的實戰效果。
有天放學,他跟兒子說," 你要是一小時把作業搞定,接下來的時間就全部由你來安排,你說玩啥就玩啥,爸爸都陪著!" 他兒子在確認瞭老爸不是騙人後,那效率,前所未有的高啊,還真在一個小時內把作業完成瞭。不過,他也兌現瞭自己的承諾,之後,傻乎乎趴地毯上陪兒子玩瞭好久樂高。
如此反復幾次後,他兒子嘗到瞭高效的好處,做事情越來越麻利,到後面不用他利誘瞭,自己就開始安排:" 我得做作業瞭,做完之後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敞開玩!"
不過,友情提醒大傢:這個方法,最忌諱是傢長說話不算數。有些爸媽,給娃保證搞完作業就可以玩,結果人傢好不容易做完,又好言相勸," 乖寶貝,你看,時間還多,我們再做一套練習題吧。" 試想,如果你高效工作的結果,就是老板給你安排更多的事,收入又沒提高,你還會不會堅持高效?同理心,同理心啊!
我再用自傢例子來掰一下 " 代價 "。
千尋跟小夥伴約好周六去玩,周五晚上我提醒她," 明天你要早起出門,今晚最好早點睡哦。" 但她左耳進右耳出,放飛自我去瞭,瘋到晚上十點半才終於睡著。第二天起床後,知道小夥伴早走瞭,氣急敗壞地質問我怎麼不叫醒她!我心想,不切身感受 " 後果 ",下次你怎麼會註意到時間安排?果然,不爽歸不爽,後來遇到同樣狀況,她就靠譜多瞭。
如果說利誘最忌諱是傢長說話不算數,承擔代價最忌諱的則是傢長心太軟。有個媽媽跟我抱怨,她女兒天天上學都要遲到,她隻好讓幼兒園老師幫忙留早飯。我心想,有這麼體貼入微的媽媽,什麼後果都不用承擔,女兒不遲到才怪呢!
感覺自己又囉囉嗦嗦講瞭好多。每次掰完,都很擔心你們會不會覺得我越來越像老媽子。但我想,一個問題如果不掰細、掰透,傢長也很難有真正的收獲。
這篇文章提供的方法,越早使用,效果越好。像 " 時間整體劃片 ",我們傢已堅持兩年,現在才看到明顯成效。
教育就是這樣," 播什麼種得什麼瓜 "。也許,有些傢長會說:" 談時間管理,還不如上點直接讓孩子馬上做作業的方法!" 很遺憾,如果你從未教孩子做時間管理,已經養成拖沓的習慣,這世界上還真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直接起效。
所以,如果你真心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變得更好,就需要接受教育的內涵:前期大量投入,中間耐心等待。想改造拖沓懶散的娃,還得回到第一步:時間管理,從這裡,沉下心來做起!
本月專題上一篇:《今天,我們來掰掰 " 陪娃做作業狂躁癥 " 背後的真相……》
本月專題下一篇:《一起聊聊如何搞定 " 錯誤百出款 " 娃》,和我約吧?
作者千尋,童書作傢。千尋是我女兒的名字,我在這裡分享我們共同成長的點滴。沒有大道理,隻有科學育兒指導下真實的實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