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開始,這門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起

08-18

近日,教育部發佈通知指出,2017 年 9 月起,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也就是說,從今年 9 月份開始,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設科學課瞭。

通知要求小學一年級要單獨開設科學課,每周安排不小於 1 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也同時發佈。

新科學課程標準到底講瞭哪些內容呢?未來我國小學生如何學習科學這門課程呢?小編給您做全面梳理。

新科學課程標準有哪些變化?

1. 從今年起,小學 1-2 年級也有科學課啦!科學課將成為小學階段與語文、數學一樣重要的重點科目。

2. 明確新增瞭技術與工程內容。

3. 明確新增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在現實上的應用,還在新增瞭科學技術對倫理、環境、生活影響的思考。

新增:

1.明確新增技術與工程學,如果用現在 STEAM 的體系結構來看,明確瞭 T 和 E 即技術和工程的重要性。

2.明確新增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在現實上的應用,還在新增瞭科學技術對倫理、環境、生活影響的思考。

變化:

1.劃分瞭三個學段。劃分 1-2 年級、3-4 年級、5-6 年級三個學段。階段知識更細化。增加 1-2 年級的科學課。

2.學習評價方式更多元。從之前的行為表現評價、紙筆測試評價、綜合評價等轉變為課堂教學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以及終結性評價。其中終結性評價就包括紙筆測試評價、表現性評價、真實性評價以及檔案袋。

教育部有哪些要求?

1、充分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

科學教育是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傢的基礎。小學科學教育對從小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各地要高度重視,以課程為統領,切實加強小學科學教育。

2、全面加強學習培訓工作

各地要全面做好課程標準的宣傳和培訓工作,納入校長、教師培訓計劃,組織專題培訓,強化全員培訓。要結合地方教育實際特別是師資隊伍情況等,整體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培訓方式方法,註重理論培訓與實踐研修相結合,幫助校長、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3、確保落實規定課時

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我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原則上要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於 1 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4、突出強化教學實踐環節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準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註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大力加強課程實施的組織領導

各地要加強統籌規劃,精心組織實施。要結合實際合理配置小學科學教師,逐步建立專兼職結合的教研人員隊伍。要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儀器設施設備和耗材等需要。要優化課程資源建設,重視發揮傢庭、社區、校外青少年活動基地等作用,為保障課程實施創造有利條件。要加強課程實施的監測和督導,建立小學科學課程管理的反饋和改進機制,保證課程的全面落實。

新科學課程標準主要內容是什麼?

1、科學課程學什麼?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2、課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公平的學習機會。

2. 倡導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3.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課程目標

與其他學科融合的可能性?

1、與數學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中的數據處理模型建立都離不開數學。要盡可能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例如通過連續測量一杯 熱水的溫度繪制曲線圖。

2、與語文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課有很多聽、說、讀、寫的機會,教師應多提供這些機會,並設法使之帶有科學 色彩。例如,讓學生撰寫觀察日記,閱讀科普書籍,按科學探究的線索重組科學傢傳記中的信息,撰寫科學小論文,編寫與表演科普劇等。

3、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聯與互動

科學探究的許多課題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對這些課題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實性和時間的機動性而使學生獲益。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因科學與社會問題的交織而相得益彰,與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有關的議題較為容易實現兩者的互動與整合。

4、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

科學(science) 技術 ( technology ) 工程 ( engine ) 與 數學 ( math ) 即 STEM 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