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25 歲,放棄瞭 4 年的遊戲行業經驗,等待他的是 8 年制的臨床醫學專業。
可以想象,如果一切順利,33 歲的他會以一個新人出現在醫療行業的某個崗位上。
9 月 11 日上午,25 歲的張坤淇出現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本科新生開學典禮現場,與他身上一席白大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之前的身份——遊戲開發工程師。
張坤淇說 " 人走錯瞭路就要勇敢地跑回來 "。
選擇再次進入大學學醫,他堅定地表示 " 聽說學醫很累,當醫生很苦,但我覺得它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職業之一,可以救人於生死,這一選擇也是傢人支持的 "。
他第一次進入大學學習,是在華中科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習信息安全專業,因為大學期間對遊戲的迷戀,以及對遊戲領域的向往,大四的他一度放棄學業,進入瞭一傢遊戲開發公司開始實習,之後跳槽到上海的一傢遊戲公司擔任產品經理職位,月入過萬。
而對於現在做出如此巨大轉變的原因,他坦言 " 當時是腦袋一熱,想著去做就做瞭,現在想起來很後悔 ",作息不規律,生活質量不高都給他帶來瞭困擾 " 早上 9 點多起來,一天工作要做到凌晨 2 點,作息很亂 "。
除瞭工作對身體健康影響這方面的原因,另一個讓他放棄遊戲行業的重要原因是遊戲行業的現狀,功利化、浮躁、缺乏文化和教育元素等,都是遊戲行業從業者不得不面對的現狀。" 很少有遊戲會真的讓玩傢體會到世間的真善美,也很少有遊戲可以真正幫助別人。"
盡管像 " 王者榮耀 " 和 " 陰陽師 " 這樣的遊戲吸引瞭很多年輕人,但也隻是簡單地套用中國傳統人物的形象,更有內涵的歷史故事和詩詞歌賦則乏善可陳。
於是,在傢人的支持和內心意願的支撐下,他毅然決然地報瞭補習班,開始瞭自己的征程,最終獲得成功,跨過瞭進入醫學行業的門檻。
26 歲的王蒙同樣在人生的跑道上來瞭個急轉彎。
今年 26 歲的她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 美女翻譯官 " 的標簽沒能捕獲她的芳心。反而是生活中的偶然經歷,讓她對 " 醫生 " 這份職業產生瞭強烈的興趣,仿佛重新找到瞭人生的燃點。
最初,她萌生瞭想要考取醫學研究生的念頭,但是接二連三的咨詢結果卻告訴她 " 非醫學專業無法報考研究生 "。
她在失望的同時,心裡面也慢慢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 如果我重新高考,是不是還有機會?"
於是重拾高中課本,第一次高考失敗後,辭去瞭翻譯官職位,全身心地步入高考復習節奏,面對周圍各種各樣的聲音,她頂住瞭壓力,熬過瞭寒窗,換來瞭揚州大學醫學院臨床專業的錄取通知書。
在王蒙看來 " 為瞭自己喜歡的事努力,本來就是一種幸福,沒什麼值得不值得的,也沒有什麼苦不苦的 "。
她說到 "喜歡就會心甘情願,再苦再累,也感覺甜蜜。我不想在 36 歲的時候,後悔自己 26 歲想做什麼事情,卻沒做成"。
第三個故事裡的主人翁,也擁有一個他人眼中 " 戲劇性 " 的人生。
2011 年,一則 " 棄北大讀技校 " 的新聞讓人們瞪大瞭眼睛,本是天之驕子,進入到眾人夢寐以求的高校,卻自願放棄學業,去讀一所技校。
在 2008 年的夏天,被北大錄取的周浩頂著烈日踏上瞭去北京的火車,那一年的太陽非常烤人,而跟周浩日後內心的煎熬相比,這又算的瞭什麼呢?
後來得知,周浩從小動手能力很強,喜歡操作機械,因此當高考分數出來的時候,第一想法是報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操作性更強的課程,但是無奈傢長和學校的壓力巨大,都希望能成就 " 北大夢 ",不僅為自己臉上貼金,也能為校爭光。
因此,迫於外界的壓力,周浩最終選擇瞭北大的生命科學系。
這是悲劇的開始,他對微觀的理論分析怎麼也提不起興趣,而他更擅長的操作機械的特長也得不到施展,整日鬱鬱不得志。
於是人生如戲,他終於鼓足勇氣,決定丟掉這個沉重的包袱——外界眼中的北大光環。輕裝上陣,一個漂移,開上瞭自己喜歡的跑道。
事後的周浩坦言 " 自己不後悔,而且很開心,因為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看完 3 個不同尋常的故事,一邊我們為他們追求理想、不忘初心的勇氣所感動。
另一邊也不免產生疑惑,這種誇張,甚至極端的人生方向轉換方式,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缺失,古人雲,預則立,不預則廢。
我們的教育向來以考試成績為指標,而忽略瞭培養學生更重要的能力——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等到步入職場,忽然發現除瞭學歷、知識和專業技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也就出現瞭上面的故事。
美國之所以在各個行業引領世界潮流,除瞭其國傢文化背景,教育模式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無不滲透在美國中學生、大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有申請美國高中的學生和傢長可能有所瞭解,除瞭學習成績之外,美國高中要求學生在申請文書中展示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獨特的個人實踐經歷。
美國學校正是通過這些項目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對自己的定位是否清晰,是否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未來規劃。而進入瞭美國高中讀書之後,也有課程之外的體育活動、文藝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著學生去完成,以獲得學分,從而能順利地畢業。
這也大大鍛煉瞭學生們對自我的進一步認知,對興趣的實踐,以及對外界社會環境的瞭解。
正是這些文化課以外的活動,讓美國高中學生不斷認知自我、培養興趣,並逐漸產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
到瞭大學階段,意味著學生擁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並有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人員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目標相關內容的學習輔導,以便大學生能在畢業時找到更適合的工作。
到瞭工作階段,企業也會肩負一部分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的責任,繼續對員工進行職場的職業規劃培養,這一點從一些在中國的外企可以看出來。
從學校,到企業,形成瞭有效的良性循環。
反觀我們的現狀:
上大學之前,我們學會的最實用的技能是 " 如何考試 ";上瞭大學,除瞭考試,我們開始關註未來的去向。
出國,考研,找工作,就像打遊戲闖關一樣,一個個人生的 " 任務 " 等待我們去完成。
卻很少思索出國的目的是什麼,除瞭學歷,它能否與我未來的職業規劃結合起來,幫助自己完成理想。
考研也如此,是為瞭學歷,還是真正地源於對科研的熱愛而深造,亦或是為自己日後理想的職業目標打下基礎。
找工作的人群,除瞭薪資待遇和行業前景等,是否考慮自己的興趣所在,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崗位,喜歡什麼樣的企業文化,以及期待與什麼樣價值觀的人一起工作。
進入職場後,企業隻能給予一定的崗位方面的培訓指導,以及有限的職業發展建議,對於職場新人最根本的 " 個人職業規劃意識 " 問題也愛莫能助。
很多時候,當大傢完成瞭學校的就業率,匆匆走向社會,才發出感慨 " 到底是我們上瞭大學,還是大學上瞭我們 "。
故事裡,二十五六歲的他們,過不去心裡那道坎兒,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跟現實世界死磕一回。
故事外,還有更多正值風華的青年,他們關心房價車市,談論柴米油鹽,以開放的心態迎接眼下的生活。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