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孤島(gu_dao2015),作者:juno,兵荒馬亂的 90 後,寫作成為一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不再徘徊迷茫的底氣。微博 @juno_2015。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
經驗
心理
觀點
技能
今年我二十四歲,畢業兩年,跳槽一次,每天從傢到公司兩點一線,在擁擠的地鐵裡五百米沖刺,在繁忙的公司如勇士般戰鬥,我匆忙的過著每一天,卻常常在安靜的夜裡輾轉難眠,質問自己這樣無休止的轉動究竟為瞭什麼。
我無數次的想要停下,但卻永遠在第二天睜開眼的瞬間,再次陷入死循環的生活中無法自拔。
和身邊的朋友聊起這種感受,發現大傢的狀態大都如此,仔細想想,突然覺得二十幾歲的我們似乎都正在被一種莫名的焦慮感綁架,它來自於我們希望自己工作順遂升職加薪,更加靠近年輕有為這個詞匯;
也來自於我們想要一段自由戀愛擺脫空虛,拒絕被迫的相親計劃;還來自於在各種社交軟件看到別人的生活圓滿而發現自己卻兩手空空一身狼狽。
曾經以為二十幾歲的生活應該是有酒有肉有朋友,而現實中的我們卻是隻有壓力焦慮和著急。於是我們隻顧馬不停蹄的想要讓自己快一點再快一點,仿佛這樣就可以對抗這些糾纏不清的情緒。
這是一個我們願意相信 " 出名要趁早 ",但更願意相信 " 一切要趁早 " 的時代。每天充斥在我們眼前的大到關於成功學的定義,小到如何實現從月薪兩千到兩萬的跨越。
我們浮躁又不安分的設置著一個個目標和終點,而事實上,相較於如何實現財務自由,如何擺脫財務危機似乎才是更讓我們頭疼的問題。
我們的身體隨波逐流走的很快,而靈魂卻被漸漸遺忘在來時的路上。偶爾短暫停下的瞬間,想想自己來時的方向,似乎都忘記瞭究竟為什麼出發。年輕的我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央,面對眼前湧動的車水馬龍,大腦一片迷茫。
很少有人會告訴我們這樣一句話,其實,二十幾歲的你,真的可以慢一點。
每天堆積在心裡的負面情緒,讓我們畫地為牢,將自己困在一個封閉的生活圈裡,你有沒有想過,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無法慢下來?
與周圍人過多的比較
我們每天活在一個潛在社交的狀態裡,不斷接受著各種外在的信息註入,你每天拿出手機停留在各種社交媒體的時間, 其實都是在默默關註他人的時間。
我們這一代人,感受著來自傢庭和父母的壓力,但與此同時,更多的卻是來自於我們身邊人的 " 同輩壓力 "。
我們每天在朋友圈曬著自己的心情,也點贊著別人的狀態,暗暗比較自己是否比別人慢瞭幾拍,看著別人的進步速度如飛一般,而自己卻還是不停在原地打轉,一種從心底油然而生的焦慮感充斥在我們的頭腦中。
就連每天運動的步數,都有瞭排行榜,我們當然無法慢下來。
患得患失的處世態度
" 人生之苦在於所求而不得 ",我們每天會為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付出,渴望自己所有的努力都能馬上看到成效。
我們的浮躁不止體現在對成功和物質的熱切期待上,更體現在永遠希望自己是不走彎路的那一個人,於是我們愈發計較付出與收獲的產出比。
這樣患得患失的心態無時無刻不擾亂著我們的步伐,總覺得隻有自己什麼都做一點才會更有安全感,於是我們將精力分散在各種事情上,說出來似乎什麼都參與瞭一些,但事實上卻什麼又都沒有專註做好。
想做的事情很多,但爛尾的事情更多,患得患失的結果更多是一無所獲。
消極悲觀的反芻思考
所謂 " 反芻思考 " 是指帶著負面的態度去思考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比如你之前沒有解決掉一個問題,或者你因為自己的疏忽犯下瞭一個錯誤,但在事情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你都依然無法擺脫這個事情的陰影,不斷的消極思考。
當我們有瞭這樣的想法之後,便會變得十分想要彌補之前的遺憾,但卻在這樣的情緒中接二連三的犯下更多錯誤,如此往復陷入一種 " 根本無法放過自己 " 的死循環中,久而久之無法停止。
習慣性的拖延癥作祟
拖延癥對我們來講,幾乎已經可以算是一種人人都有的時代病瞭。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裡,我們似乎總是想要抓緊一切時間偷個小懶,拖一拖再做,趕一趕就好,我們這樣勸慰著自己直到 deadline 來臨之前,再手忙腳亂的敷衍著完成手頭欠下的每一件事情。
拖延癥的習慣,讓我們喪失瞭做一件事的真正意義,總是想著 " 不如明天再做吧 ",它的結果是,所有事情堆積到一起的忙碌,實際上隻會是無意義的消耗,看似你走得很快,實際上你卻還在原地沒有真正前進一步。
一直很喜歡一個詞語叫做 " 厚積而薄發 ",我們所謂的 " 慢一點 ",不是不努力進步和成長,而是要走出的每一步都穩紮穩打。那麼,我們要怎麼放慢自己的腳步呢?
拒絕無意義的比較
比較本身並沒有太多問題,甚至還是一種可以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的方式,但無意義的比較對我們來說,正是很多不明壓力的來源。
我們都覺得 " 同輩壓力 " 讓我們十分抗拒,這就如同我們上學時傢長口中 " 別人傢的孩子 "。
每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個體差異化,就是理解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既然所處的維度不同,那麼試圖做比較本身就是一種不科學的行為。
更何況,這種比較對我們來說,也並沒有產生什麼積極作用,我們當然應該拒絕這種無意義的比較。
給自己一個間隔期
當我們在同一個環境中生活的太久時,就容易將自己的想法和目光局限在眼前,身邊很多朋友都期望每年有一段時間,可長可短,能夠暫時逃離目前的城市和工作,將整個人徹底放空,進行一次對脆弱神經和亞健康身體的修復。
還有很多年輕人會發現,畢業幾年後的自己反而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生活,想要從事什麼職業瞭,在不斷工作的過程中,我們接受著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
很多熱愛漸漸磨滅,與其這樣強撐著委屈,倒不如選擇給自己來個間隔期,當你真正放下一切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真正想要的才會出現在你心裡。
嘗試積極的歸因方式
情緒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很難擺脫的問題,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在一件已經過去的事情裡面留下瞭無法彌補的遺憾時,要盡量嘗試全面的看待這個問題,而非僅僅糾結在沮喪和懊悔的情緒中。
積極的歸因方式,讓你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並花費時間去彌補不足,而消極的反芻思考,隻會讓你的自信不斷流逝,花費更多的力氣去對抗情緒。
自律給你自由
如果我們能夠自律的按照時間安排完成每一項任務,你就會發現,那種被 deadline 追在身後跑的感覺再也不復存在瞭。不僅如此,你還可以享受更多的有效時間。自律給我們更多自由,其實並非我們真的步伐變慢瞭,而是我們不再 " 瞎忙 " 瞭。
最近一首小詩治愈瞭很多人,它說 "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所以,放輕松,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所以,二十幾歲的你,真的可以慢一點。那些屬於你的一切獎賞,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等著,你要做的,隻是腳踏實地的走好眼下的每一步,去遇見和收獲它。
" 現在的你,在 " 瞎忙 " 哪些事?"
精品課程推薦
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推薦閱讀
關註「職場實用心理學」,回復數字 112,查看 7 月 3 篇熱門文章
1、《我為什麼要拼命爬出底層社會?》
2、《公司絕不會告訴你的 20 個秘密》
3、《哪份工作,沒有 100 次想辭職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