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郭晶晶一傢參加瞭一場馬拉松親子跑比賽,賽後采訪霍啟剛爆兒子的料,跑步途中他勸兒子累瞭休息一下,霍中曦說:" 不行啊,我停下來就會輸。"
何猷君 ,澳門賭王的兒子。
他說," 我 17 歲到 22 歲期間,從未放過一天假。" 別人一學期修四門課,他就修 8 門。聖誕節,大傢忙著開轟趴,而何猷君卻一如往常,認真學習。考試前幾周,凌晨五點的圖書館永遠少不瞭他的身影。
他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當你在睡夢中時,我一直在工作,當你在工作時,我已經付出瞭雙倍於你的努力。"
豪門的貴子們,這麼拼,可是,寒門卻屢屢傳來因為父母的溺愛養出敗傢子的消息。
最極端的一個例子,近日發生在河南省羅山縣。
一名 23 歲小夥楊鎖,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傢裡……
他懶得洗衣服,穿臟瞭就扔掉,再換一件,到後來身上的衣服都散發惡臭。他懶得吃飯,村裡人給他的肉、菜,掛在屋簷上變臭瞭,也不燒來吃,除非餓到極點,他再出門要飯吃。
村民說,楊鎖不是餓死的,他是懶死的。他到底懶到什麼程度呢?他懶得工作,在建築隊、酒店幹活不到 1 天,就嫌苦嫌累不肯幹瞭,接著變賣瞭傢裡所有值錢的東西,靠乞討為生。
他懶得出門,甚至連大便也不去茅房,而是在堂屋裡跑個坑,用土一蓋就完事瞭。
除瞭吃喝拉撒,他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睡。有時候吃飽瞭一頓飯,他躺在地上能連睡兩天。
為什麼躺在地上?因為他為瞭取暖,把傢裡能燒的東西都順手燒瞭,連床也被他燒瞭。他寧願餓死、凍死,也不肯動一根手指頭。
終於,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裡,年僅 23 歲的楊鎖,就把自己活活餓死瞭。而害死他的,正是父母的嬌慣。
楊鎖從小長的清秀,而且聰明,父母對他十分疼愛,為瞭把獨子永遠留住,專門給他起名,叫楊鎖。他從來不走路,8 歲時出門都是父母用擔子挑著。
身為農民的父母從來不讓他幹農活," 你到一邊玩著吧,別累著瞭。" 楊鎖的父親因病去世後,母親仍然舍不得他幹活。
當疾病纏身的母親身體扛不住,不得不叫楊鎖去幹活時,反遭到兒子的暴打。楊鎖嫌學習累,退學在傢無所事事,還要身體有病的老母親伺候一日三餐。" 給他飯吃,他都想讓你直接喂到他的嘴裡 " 一個當地的村民說。
楊鎖 18 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5 年之後的一個雪天,懶惰成性的楊鎖活活餓死在傢中。從小到大,楊鎖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嬌慣裡,父母離世後,他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隻能在茍且的舒適區裡耗盡自己的生命。
— 1 —
寒門的孩子富養出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一位從教 20 年的資深教師說:二十年來,社會深刻巨變,學校裡的頂尖學霸們,也悄然地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最近幾年,升入頂尖名校的學生,大多是傢境好的孩子。
而班級裡,表現最爛的所謂 " 雙差生 ",往往不再是過去的 " 官二代 "" 富二代 " 子弟,而常是來自於低收入傢庭。
這幾年做老師的都有共同的體會,越是中等以下階層的傢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低,而越是較高社會階層的傢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高。
一位公司的創始人,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 以前我覺得窮人傢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傢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傢的富二代太多瞭!"
" 富二代 ",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傢裡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傢的孩子卻沾上瞭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 2 —
越是厲害的人越拼
越厲害的人越拼,因為他周圍都是這樣的人,深知實現精神自由的前提是財務自由和遷徙自由;越不上進的人越懶,因為當一個井底之蛙,大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差不多,就覺得日子過的蠻好的。
所以,這個世界的真相,有時候蠻殘酷卻也蠻勵志的:無論中外,原來那麼多比你有錢的人,一代一代的,都還比你努力啊。
在中國當下的社會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無憂,生活優越。但是許多的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的傢庭也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有個這樣的傢庭,一傢三口,父母經營著一傢小店,女兒在上大學。由於電商的發展,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倆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出不來,兩口子平時中午吃飯,連個葷菜都不敢點。
但是女兒上瞭大學之後,第一個假期回來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然後她父母硬生生地拖瞭一月的貨款,擠出來五千塊錢,給女兒買瞭手機。
在中國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瞭。不顧傢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傢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瞭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於是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穿著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 寒門再難出貴子," 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瞭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後塵, 繼續窮下去,寧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在孩子小時候,不讓孩子做傢務活,隻需專註讀書,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結果養出瞭白眼狼和啃老族。
— 3 —
越是傢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瞭孩子
有一個員工,單親傢庭,父母工作不穩定,他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傢裡也窮,但正因為窮,隻要有 10 塊錢,就把 10 塊錢全花在他身上。
寧肯窮瞭全傢,也不能窮瞭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瞭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離職前,老板找他談話,他表情遊離,忽然沒頭沒腦地說瞭一句:" 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
長大成人對他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瞭他。
— 4 —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10 年前,窮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傢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如今,各種創富神話沖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隻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瞭一個惡果:傢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並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在一個賽艇俱樂部,有個 14 歲的男孩,他每天早晨 6 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拼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傢給父母做飯。他媽媽隻會做西餐,他爸對吃沒什麼要求,他想吃什麼,就得做給全傢人吃。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你一定會把 " 窮人的孩子早當傢 " 安到他頭上。
但是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問他為什麼這麼舍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 怎麼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如果你身邊有誠實的創業者,而不是像馬爸爸一樣會演講的,你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 5 —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傢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隻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系。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瞭團隊裡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傢長。
富人穿 100 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傢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瞭孩子過剩的自尊。為瞭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幹脆不讓他們穿 100 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貝克漢姆的兒子曾經去咖啡館打工,時薪 20 元人民幣。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傢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 " 晚熟 "。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隻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
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瞭 10 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隻求成績,不求其它。
結果,富人傢的 " 窮二代 " 越來越富,而寒門傢的 " 富二代 " 越來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