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傢長的朋友圈引發熱議,文中這位企業高管媽媽,稱自己月薪三萬,卻難以應付孩子一個暑假的花銷。
孩子的各種活動項目林林總總算下來一共 3.5 萬元,讓這位媽媽大跌眼鏡的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傢長面對教育迎來瞭前所未有的 " 焦慮 " 狀態,尤其是中產階級。
乍一看,這些花費似乎都是理所應當的,既讓孩子開拓眼界,學習興趣愛好,又讓孩子保持鍛煉,補課加強文化課,好像沒有哪一項是多餘的。
結果是,孩子受不瞭,傢長吃不消,大傢都表示心累。
另外一位傢長網友也在網上焦慮發問:
" 身邊好多人為瞭孩子花錢辦戶籍,買學區房,報各種輔導班,送出去留學,給孩子提前買好房子……孩子很累,大人很苦,都為瞭 " 將來的美好 "。
聽瞭很多諸如 " 給孩子健康身體陽光心態比什麼都重要 " 的雞湯,但對照身邊蕓蕓眾生的務實做法,難免困惑。"
面對身邊傢長對孩子的大力投入的行為,這位傢長不知該如何是好,自己本想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給孩子以 " 健康陽光的心態 ",卻無奈於周圍環境的躁動,讓自己忐忑不已。
隨大流吧,覺得這樣的做法太功利,對孩子和傢長未必真的好。
做一個特立獨行的傢長吧,又怕耽誤瞭孩子,教育的試錯成本太高。
可謂左右為難。
更諷刺的是中產階級育兒五大鄙視鏈:
動畫片、旅遊、興趣愛好、幼兒園和早教學校等教育相關產業,都在傢長的瘋狂推崇下,自動站隊,先後成序。
學費 15-20w/ 年的國際幼兒園培養出來的學生,和學費 800/ 月並沒有門衛的幼兒園培養出來的學生對話:
前者問 " 你的英文名是什麼?"
後者答 " 我沒有英文名。"
於是前者跟另一個有英文名的同伴跑開玩耍瞭。
這並不是虛構,而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有英文名的孩子和沒有英文名的孩子分開玩耍;
看喜羊羊、熊大熊二的孩子,與看米奇妙妙屋、小豬佩奇的孩子各自為伍;
更有某些傢長為幼兒園把 6 萬 / 半年的學費降到 3 萬元的行為感到不滿,並表示 " 降低瞭學費就是降低瞭生源質量 ",交得起 6 萬學費的傢庭與交 3 萬學費的傢庭根本不在一個階層。
好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更能塑造一個人的綜合能力,這本無異議,但是身處這樣的教育資源鄙視鏈大環境中,接受這種氛圍的熏陶,以及傢長的行為的影響,是否讓孩子無意間丟失瞭某些更重要的內在品質,比如友好、包容、謙卑等。
這些正是中產階級傢長所面臨的困惑,是什麼原因讓中產階級如此焦慮呢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一種社會階層,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現代社會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
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學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老板,中學、小學、幼兒園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普遍心理
中國的中產階級,他們大多擁有中高水平的收入,受過良好的教育,通過艱苦的奮鬥生活,改善自己瞭的階級狀況,一步步站穩瞭腳跟,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走到瞭今天的 " 中產階級 "。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初步滿足瞭基本的物質需求、尊重和社交需求之後,為瞭穩固這種狀態並滿足更高層的自我實現等需求,他們還想爬到更高的階層,不甘於隻做中產,因為中產隨時面臨下跌的風險。
也正是因為如此,面對社會階級得不斷固化,他們對個人及傢庭的前途充滿擔憂,相比上層階級對 " 中國教育體制 " 的失望並選擇送讓孩子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和下層階級對孩子教育的不重視,教育資源對中產階級來說是跨入精英階層的重要通道之一。
因此,他們希望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從而讓孩子獲得他們眼中的 " 成功 "。
導致現狀
不約而同地,中產階級父母將自己 " 成功 " 的心路歷程、經驗教訓,以及人生價值觀寄托到下一代的身上,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設定的最佳路線發展: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以犧牲自由的生活時間為代價,趕場於各種各樣的特長班、培訓班,甚至從幼兒園時期就抹殺瞭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隻關註於孩子學瞭多少知識,記瞭幾個英語單詞等。
殊不知對於孩子培養來說,最重要的是創造力和想象力,和對生活、對世界的好奇心。
藝術特長不能沒有
微信朋友圈已經淪為傢長炫耀的最佳領地,鋼琴十級,聲樂十級,小提琴,美術,書法……
孩子接受藝術的熏陶固然是好事,取得成績更值得表揚,但是部分傢長已經忘記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孩子通過學習藝術而修煉出對生活的感知力、理解力,還是那張十級證書呢?
別人傢的孩子
中國孩子從小生活在 " 別人傢的孩子 " 的對比之下,相傳別人傢的孩子是一個 " 聰明懂事,性格開朗,功課好,人緣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考得瞭名牌大學,找得到體面工作 " 的孩子。
習慣於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攀比,或許更是傢長與傢長之間的攀比心理。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成功瞭,或者說我們對我們的成功從心底裡不那麼喜悅和充實,就會不自然地想通過其他方式來證明一些東西。
費裡德裡希 · 尼采
—— 1872 年
這些我們眼前正在上演的故事,別人也曾經歷。早在 19 世紀,就有先哲對所謂 " 功利化教育 " 作出瞭思辨。
普及教育是最受歡迎的現代國民經濟教條之一。
" 盡量多的知識和教育→盡量多的生產和消費→盡量多的幸福 ",這差不多成瞭一個響亮的公式。
在這裡," 利益 ",更確切的說 " 收入,盡量多賺錢 " 成瞭教育的目的和目標。
按照這一傾向,教育似乎被定義成瞭一種眼力,一個人憑借它可以出人頭地,可以識別一切容易賺到錢的捷徑,可以掌握人際交往和國民間交往的一切手段。
每個人必須學會給自己精確估價,必須知道他可以向生活索取多少。按照這種觀點,人們主張 " 智識與財產結盟 ",它完全被視為一個道德要求。
在這裡,任何一種教育,倘若耗時太多,便是可恨的。按照這裡通行的道德觀念,所要求的當然是相反的東西,即一種速成教育,以求能夠成為一個掙錢的生物,以及一種所謂的深造教育,以求能夠成為一個掙許多錢的生物。
一個人所允許的文化僅限於賺錢的需要,而所要求他的也隻有這麼多。
簡言之,人類具有對塵世幸福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但也僅僅因為此,你們不要混淆兩類事情。
為瞭生存,為瞭進行生存鬥爭,人必須多多學習;可是,他作為個體為這個目的所學所做的一切仍與教育毫不相幹。
相反,唯有在一個超越於窘迫、必需、生存鬥爭世界的大氣層裡,教育才開始。真正的教育是一個纖足的仙女,而這種以謀生為目的的所謂 " 教育 " 隻是 " 一個可供使喚的丫鬟 "," 一個有智識的女仆,生計、收益、需求方面的女管傢 "。
任何一種學校教育,隻要在其歷程的終點把一個職位或一種謀生方式樹為前景,就絕不是真正的教育,而隻是一份指導人們進行生存鬥爭的 " 說明書 "。
遺憾的是,參照這份備受推崇的 " 說明書 ",我們仍在不遺餘力地執行著既定方案,孩子的人生從此步入和別人一樣的正軌,並逐漸長大成人完成父母的期望,繼續為瞭 " 更高的階級 " 而奮鬥終生。
有一句話這麼說,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它將一個我們不曾意識到的現實活生生地擺在面前,當中產階級的孩子為瞭階級晉升而努力追求 " 成功 " 之時,精英階級的孩子可能已經開始探尋人生的意義,實踐自己的夢想,走上瞭 " 自我實現 " 的另一條 " 成功 " 之路。
是否真的對於中產階級來說這是一條必經之路,隻有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堆疊來跨越到上層階級,才有權利去體驗充滿生命力的人生?這是一個問題。
或許我們將用整個人生來解答這個問題。
又或許,有些人早已看透階級晉升的終點和人生的意義,真正的 " 成功 " 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說 " 不 " 的權利,過自己認為有趣的人生。
因此他們在 " 階級晉升 " 和 " 自我實現 " 之間為孩子努力尋找一種平衡的狀態,雖然很難。
面對種種 " 成功 " 的定義,誰又能說哪一種才是真正的 " 成功 "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