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賣豬肉的北大畢業生 51 歲瞭,他完成自己的理想瞭嗎?
1
北大老校長許智宏說過 " 北大學生可以做國傢主席,可以做科學傢,也可以賣豬肉 "。
1985 年,陸步軒以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畢業後的陸步軒在柴油機場幹過,下海經過商,破產後,前妻離開,一步錯,步步錯,陸步軒被柴米油鹽的現實逼上瞭屠夫之路。
他並沒有被生活打倒,也沒有被 " 北大光環 " 捧得太高。文弱書生拿起切肉刀,操持起瞭自己的 " 眼鏡肉鋪 ",從起早貪黑的慘到經營,到生意越來越好,陸步軒用自己的勞動換來瞭回報和外界的關註。
成名後,他回到自己最初向往的事業單位幹瞭 12 年,又覺得太過安穩,賺不到錢,於是又一次經營起瞭生意,直到他和合夥人創辦的 " 壹號豬肉 " 銷售額破 10 億,16 年將肉鋪開上瞭天貓商城。
現今,陸步軒在全國已經有瞭 1000 多傢連鎖專賣店,建立瞭從育種、養殖、屠宰、配送到銷售的全產業鏈管理體系。
陸步軒還曾出過自述的 20 萬字紀實文學《屠夫看世界》,也為致力於培養高素質屠夫的屠夫學校編寫過《豬肉營銷學》教材。
年過 50 的陸步軒,實現瞭從北大才子到豬肉企業傢的大轉型。
雖然在外界看來,這個北大豬肉佬成功瞭,但是陸步軒曾在 2013 年以成功企業傢校友的身份,回到母校北大發表演講,卻說到 " 我給母校丟瞭臉、抹瞭黑,我是反面教材 ",說完後一度哽咽。
有記者問他:" 如果你的人生可以重來一次,你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陸步軒不喜歡回答假設類的問題,因為他覺得生活不是自己選擇的,隻要把自己在做的事情做到善始善終、盡善盡美就不錯瞭。
現今的陸步軒已經跟 " 北大 " 和解,不再覺得 " 北大 " 和 " 豬肉 " 放在一起是不光彩的事情,他隻希望真真實實地做自己。
陸步軒沒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做自己喜歡的語言研究,成為一名 " 詞典編輯者 ",卻成為瞭一位豬肉企業傢。
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或許陸步軒的故事定義瞭他自己的成功。
但是,仍有些許疑問值得我們探討,能考上北大的才子,必定智商超群,為什麼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完成理想?
2
是什麼阻止天才完成自己的夢想?
加拿大作傢馬爾科姆在《異類》中給出瞭他的答案。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劉易斯 · 特曼曾做過一項《天才基因的研究》的調查報告,他挑選出 1470 個智商介於 140-200 之間的孩子,跟蹤,測量,記錄他們的人生經歷。
特曼認為那些智商高的人領導瞭科學,藝術,教育,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全面進步,他們註定是美國未來各個行業的中流砥柱。這一觀點也被大眾主流所接受。
但是,作者認為特曼錯瞭,智商並非與一個人的成功成正比,作者提到一個概念 " 門檻效應 ",意思是,智商 170 與智商 70 的人有顯著的差異,這個時候成功跟智商成正比。但是當智商相差不大的時候,比如 130 和 180,兩個人的智商都超過瞭 120,他們兩個就都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下面兩個故事裡,一個智商高達 190,一個曾被指控謀殺導師並成功為自己辯護,後者成功瞭:
A.
蘭根是一個智商超群的人,在智商測試中,一般普通人隻有 100,愛因斯坦是 150,而智商 200 左右的人全世界隻有十幾個,蘭根的 IQ 測試結果竟達到 190。
然而,蘭根的現狀卻出乎人們意料," 蘭根有一顆萬裡挑一的腦袋,但他至今沒有對這個世界產生什麼重要的影響。他沒有參加過學術研討,也不曾在著名學府引領學術研究,他僅僅是生活在密蘇裡北部的一個木馬農場,整天穿著 T 恤、牛仔褲,悠閑的坐在自傢後院的普通人 "。
蘭根說過 " 時至今日,我都從未遇到過比我們童年境遇更悲慘的人 "。蘭根的母親一共有 4 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是和不同的丈夫生的,蘭根是最年長的一個,他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失蹤瞭,他童年的記憶被繼父的酗酒、毆打,以及窮困潦倒的生活所占據。
高中畢業後蘭根進入瞭裡德學院讀大學,因為母親填寫助學金申請表的疏忽,蘭根錯失瞭獎學金,學校的答復是獎學金已經分發完瞭,蘭根抱怨起瞭學校的做事方式——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輟學後,他邊工作邊考試進入瞭蒙大拿州立大學,因為住的遠,蘭根向學校申請將自己上午的課調到下午上,卻遭到學校的拒絕。
30 年後接受采訪的蘭根說" 我竭盡全力賺錢回到校園,時值冬季,我甘願每天不辭勞苦搭車進城,付出一切努力就是為瞭重返校園,但是他們不願為我做任何事情,簡直太糟瞭,從那一刻我下定決心,我要離開高等教育體系,我要自學。"
就這樣,蘭根離開瞭教育體制,現在是農場的一個普通人。
B.
另一位神童叫奧本海默,他是二戰時期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傢,人類第一顆原子彈項目 " 曼哈頓計劃 " 的學術帶頭人。這個天才在受教育階段遇到的麻煩一點也不壓於蘭根。
因為厭惡他的博士導師逼他在不喜歡的領域裡做研究,奧本海默曾試圖毒殺他的導師。這次謀殺最終敗露未遂,奧本海默被叫去接受校方詢問。
但結果令人吃驚,他振振有詞為自己辯護,積極和校方協商,為自己爭取到緩刑並接受心理治療的處理結果。
另外,這樣一個在求學階段有污點的人,去應聘 " 曼哈頓計劃 " 帶頭人這樣一個 20 世紀最重要的工作崗位之一,可以說沒有什麼勝算。
但是他卻在高手雲集的激烈競爭中,僅憑和 " 曼哈頓計劃 " 負責人萊斯利 · 格羅夫斯少將的面談,就贏得瞭青睞,最終獲得瞭學術帶頭人的崗位。
" 奧本海默得知,格羅夫斯少將在選擇曼哈頓計劃首席科學傢時慎之又慎,於是,他開始展開魅力攻勢,顯示自己的才幹與天分,這種攻勢勢不可擋。奧本海默對於原子彈項目的宏大構想使格羅夫斯產生瞭強力共鳴 "
我們不禁想象,如果奧本海默處在蘭根的處境中,會失去裡德學院的獎學金嗎?
是否也無法說服教授把課程從早上調到下午?
顯然不會,不是因為他比蘭根聰明,而是他懂得如何從社會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3
那麼,為什麼奧本海默僅僅通過語言交談——面試,就能獲得 20 世紀一份偉大的職業,並成就一生,而蘭根連說服教授調整授課時間的能力都沒有呢?
心理學傢羅伯特 · 斯滕伯格稱之為" 實踐智力 "(Practical Intelligence),包括 " 知道該向什麼人說什麼話,該在什麼時候說,怎麼說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
一個人很有可能具有很高的邏輯分析能力,卻缺乏實踐智力,也有可能相反,幸運的是,奧本海默這兩種能力都很強。
邏輯能力一部分來自於基因,智商測試所測量的也是天生的能力,而社交常識是門學問,是一系列可以習得的技能。我們獲得這類技能的場所是傢庭。
美國社會學傢拉裡奧把美國中產階級父母的教育風格稱為" 協同培養 "(concerted cultivation)模式,傾向於" 發掘孩子的天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技能 ",教給孩子積極應對發生的情況,聽取他人的意見和評價。
而低收入傢庭的教育風格為" 自然成長 "(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傢長" 把撫養子女視為己任,而把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看做孩子自己的事兒 "。
兩種模式各有優劣,傢境貧寒的孩子更守規矩,也有更好的創造力,和獨立性。
而協同培養帶來的好處則更多一些,富人傢的孩子的日程表被安排的滿滿的,穿梭於學校和各種活動之間,學會與他人協作完成任務,以及在復雜的組織中應對自如,與成年人打交道,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等。
拉裡奧說,中產階級的孩子最終形成瞭 " 權利 " 意識,即 " 這些孩子認為自己有權利提出特殊要求,有權參與互動,願意分享信息,希望贏得別人關註,通過互動來滿足自己的偏好,一個 4 年級的中產階級孩子,已經學會維護自己的利益,要求老師或醫生調整辦事程序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
書中蘭根和奧本海默的童年成長經歷,也印證瞭這一點。
陸步軒的故事也一樣,他擁有極高的天賦和智商,但是或許正是因為 " 實踐能力 " 的不足,令其無法按照心願完成夢想。
正如他親口所說," 有種現象,學校裡學習好的孩子,走上社會沒出息;調皮搗蛋的孩子,在社會上卻混得很好。孩子學習好,聽到的都是老師、傢長的贊美聲,走上社會臉皮薄、受不瞭挫折;不好好學習的孩子經常被罰站、挨罵,走上社會後,人傢罵一句,笑笑就沒事瞭,這種人反而百折不撓 "。
這也是他本人對自己經歷的總結。
當然,上帝是公平的,雖然沒有給他 " 實踐智力 " 的天賦,卻給瞭這個天才一個好的性格。
不像蘭根一樣消極厭世,將現實世界拒之門外,一直活在自己的理想生活中。他在遇到現實困難後,踏踏實實地面對眼下生活,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挑戰,這也成就瞭他後來的事業。
因此,天賦重要,實踐智力更重要。
但是,性格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