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憑什麼說 30 年後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11-12

本文長度約為 1700 字,閱讀時長約 3 分鐘。

讓我們擔憂的,還不是未來我們的孩子能不能找到工作。而是,今天我們自己已經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瞭。而且在被機器消滅前,我們還沒有找到競爭的辦法——我們無法提高學習能力。

本期老川推薦一本加拿大學霸寫的《如何高效學習》。相比他介紹的學習方法,對於信息的分類更有趣:我們今天面對的爆炸信息,遠遠說不上是知識。

《如何高效學習》

所以,不要浪費瞭你的求知熱情。

01

可怕的不是失業

是失去學習能力

不管馬爸爸愛不愛放炮,他都是站在人工智能這艘航船最高桅桿上,拿著望遠鏡的那個人。

所以,他說人工智能要卷走我們的工作,這就是泰坦尼克半夜十二點發出的信號彈。

早幾年,風靡全球的《未來簡史》就已斷言,未來十多年大部分工作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面對步步逼近的人工智能,非富非貴,沒錢沒權的人,從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到剛擠進中產階層的人,倘若你不改變,就隻能被社會淘汰。該怎麼辦?

我們說要學習。但問題來瞭,我們的學習能力到底還行不行?我們讀瞭大學,上課隨便聽聽、考前通宵背背,畢業拿個本本,然後呢,學習能力還在線嗎?

也正是因此,貴州大數據峰會上,馬雲才要指陳當今的教育理念原地踏步: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保證三十年找不到工作。

他說,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智慧是一種體驗,人類和機器的競爭,是體驗的競爭。

也就是說,靠記憶背誦計算這些功夫,在去年以前,還能應付社會競爭,而今年以後,這些學習能力本身都失效瞭。

會背唐詩三百首圓周率,記得小學寫的情書,會算最復雜的函數,這也要被社會淘汰瞭?

這樣的時代就要來瞭,就問你驚喜不驚喜?

02

學習最重要的

是學什麼

面對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下瞭好多 APP,每天都在網上扒呀扒,越來越暈圈:到底學個啥?

舉個 " 中午吃啥 " 這個哲學級的例子:下班時間到瞭,肚子早餓癟瞭,但到底該去哪裡吃呢?吃啥呢?如果沒有好的選擇,往往隻能吃個 " 隨便 "。

有人說,我天天都看到好多微信文章,開頭都寫著幹貨。看到好多微博知乎分享,都是技能 get 起來,我都收藏起來瞭,讀完不就是學習嗎?

對不起,絕大多數都是標題黨而已。到底哪些信息是有用的?

這本書將信息分為五類:隨意信息,觀點信息,過程信息,具體信息和抽象信息。

在這個分類中,比較專業系統的知識,比如醫學、編程、數學等,都是後兩種信息。

我們離開校園後日常所接觸的資訊信息,面臨要不要學的,大概都是前三類。

第一類信息,比如人有 206 塊骨頭,雨點應該是上頭大下頭小,一圖看懂上市公司財報等,這些必須靠記憶,但沒什麼好炫的;第二類的就是各種論證,比如隔夜茶能不能喝,什麼時候才能跳槽,百萬年薪如何煉成等,這些需要邏輯思維,但通常我們隻能記得結果。

絕大部分新聞和資訊都是隨意和觀點信息,都是碎片化信息,太多反倒擠占大腦空間。

比較實用的是第三種。過程信息是教導人如何行動的信息,比如急救手冊、PPT 制作技能等。不一定要懂多少概念,但必須是不斷練習和復習的,否則就談不上知識。

記住一點,今天有用明天沒用的東西,還是少看。

03

聰明不是 IQ

是信息獲取能力

一個人聰明,當然重要。但聰明人最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其他。

盡管 IQ 測試等試圖量化一個人的智商,但還是很難判斷究竟什麼使人更加聰明。事實上,聰明是指,一個人能很快使用快捷高效的方法,學得更快,信息的組織理解和使用能力更強。

所以,聰明是一種學習能力。

學習好的同學,總是尋找知識之間的關聯,而學得慢的往往隻是死記硬背。康德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的論證時,聯系和類比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

事實上,記憶確實隻是知識的很小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聯想能力。

比如要招語文老師,叫這個人背誦《道德經》就是一種迂腐。這種技能在十五年前也許還值得一炫,但當農村老太太都會百度時,背誦根本就不是個事。這個學生雖然不能背誦,但講起來能旁征博引,這就是一個學習能力更強的人。

這本書推薦的是整體學習法,簡單說就是廣泛運用聯系能力,將信息進行組合融合,比如橫向拓展和深度拓展;還推薦瞭一些方法,比如指讀法,用食指指著讀更快;筆記流,用關鍵詞記筆記最大程度開發思考;比喻法,將難理解的知識做形象記憶,還有圖表法等等。

薦讀:

作者斯科特•揚是麻省理工大學歷史上最快畢業的人,並登上 TED 演講臺向全世界宣講自己的學習經驗,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學霸。

斯科特•揚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