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學生拍『性少數者』電影,講述一個被絕大多數傢長忌憚的話題

07-25

當養育多年的兒子第一次以女裝出現在父母面前的時候,大多數傢長都不會接受自己孩子是個 " 跨性別者 " 這樣的事實。

長久以來,這是一個危險且邊緣的話題,而跨性別者也長期被社會邊緣化。

於是,有一位還在讀高中的中國姑娘就站出來,拍瞭一部片子,講述這個敏感而脆弱的人群的故事。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教育圓桌(jiaoyuyuanzhuo)

記者:林艷

PART1

昨晚,電影《逃離》在北京放映。

這是一部將鏡頭對準性少數人群(LGBTQ)的影片,主人公是這一群體裡的『跨性別者』。

更為特別的是,這是一部由北京中學生完成的電影作品,70% 取景於人大附中校園,由人大附中學生編劇、導演、出演。

  有性無別  

" 人的大腦的下丘腦有一個性別認識中樞,這個中樞和人身體的生理性別發育是兩條路,所以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當她們不一致的時候,就會導致有的人生理性別是女性,但覺得自己是一名男性,這一類人統稱為跨性別者,其人數統計大約是三十萬分之一。"

——中國跨性別紀錄片《有性無別》

空 ·

電影《逃離》的主角張望安,就是這三十萬分之一。張望安是一名高中男生,但他的心裡一直住著一個女生,而她隻敢在傢長不在傢的時候穿裙子、化妝、塗指甲油。

身為 " 直男 " 的成澤,熱心善良,曾在望安小時候被同學嘲笑 " 娘 " 時出手相助,但是因為一次打賭,他在微信上假扮女孩與張望安假扮的女生 " 安琪 " 發展出瞭面紗下的戀情。

然而成澤真實身份的暴露和女孩葉梓琪的愛慕讓張望安陷入瞭兩難的境地。同班同學顧筠將一切看在眼裡,她希望能幫助望安認清自我。她向望安坦誠瞭自己同性戀的身份,鼓勵她做最真實的自己。

深夜長椅聊天

經過在探索路上的掙紮,望安最終認識到自己是一位跨性別女生,喜歡男性……

facebook 上選定自己性別

這是《逃離》的劇情梗概和主要人物,一部題材特殊、人設特別的影片。也是迄今為止,圓桌小編見過的中學生自制電影裡,勇氣最佳、挑戰最大的一部。

視野超前、話題敏感、表達生動。

以下為電影片段。

PART2

歷時半年,從冬天拍到第二年的夏天。

沒有眾籌,經費為零。

所有器材、服飾、妝發,全部自供或借用。

劇組從 3 個人到 37 個人,從高一學生到高三學生……

這個敏感甚至冒險的題材,這群中學生用電影挑戰成功。正如一些已經看過整部影片的觀眾評價,無論是演技還是拍攝手法,都頗顯不成熟,甚至有幼稚之處,但是還是必須給予最大的掌聲,因為他們把最難以傳遞的中心思想,表達成功瞭。

導演胡然然,是一位女生,用瞭她整個高三時期完成整部電影。從劇本創作到制片、拍攝,到最後的剪輯,基本都由她來完成。從初二開始拍電影的她,參與過不下 20 部大大小小的電影,自導的都有 6、7 部。而畢業前的這部電影,是題材最大膽、最特別的一次,也是唯一一部學校電影節審片都沒有過的電影,但她說這是她覺得迄今為止,自己最拿得出手的一部電影。

胡然然

為瞭完成這部電影,她研究瞭許多同一題材的電影和記錄片,《有性無別》、《丹麥女孩》、《男孩別哭》……反反復復拉片拉瞭幾十遍。她找到跨性別中心,接觸跨性別者,參加中心的講座,和講師不斷交流、反復修改劇本。電影是她最大的熱愛。

" 每一次做電影都會有那麼幾個時刻會想要放棄,怕最後做出來不滿意,這種感覺早在初二第一次拍電影就有,但還是這樣一次次堅持下來瞭。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我很清楚我喜歡電影,我敬畏電影。"

主演張宇歌,是一位男生,電影中他飾演的是跨性別者張望安。片中張宇歌有很多女裝鏡頭,還必須表演出最能體現女性的一些細微動作。塗指甲油,把散下的頭發順到耳後,側著頭凝望窗外……

在拍攝過程中,張宇歌說他曾一度無所適從。" 我們的化妝是在學校教室裡完成的,踩著高跟鞋,穿上女裝,自己突然不會走路瞭。出教室之後迎面就碰到瞭學弟,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在劇組女同學的指導下,張宇歌慢慢找到感覺,甚至一路從學校走到地鐵再到商場,都沒有被人認出來他是一位男生

張宇歌化妝 ing

" 當我穿上旗袍,套上絲襪,打理著松軟的卷發,我就會想象自己是老上海的女郎,在床邊凝望著夜色,想著自己心愛的人。電影裡這一段的背景音樂取自花樣年華,光是聽著就能回想起蘇麗珍婀娜的背影與線條…… "

因為身邊有同學和朋友屬於性少數人群(LGBTQ),張宇歌對飾演張望安這個角色並沒有任何排斥,他想要為他們發聲。但由於自己本身並不是跨性別者,他自己能否演好這個角色有一些擔心," 怕會因為自己演的不到位而給這個群體招來誤解 "。

完成這樣一部電影,張宇歌說自己也算圓瞭夢。

電影拍攝花絮

PART3

《逃離》在人大附中公映過一場,但並沒能入選今年學校的電影節。題材新銳,但涉及戀愛、性少數群體,特殊、敏感。

性少數者,是一個被多數人回避的話題,絕大多數傢長不能接受,也不願意和孩子談及此類話題。

昨晚,影片在北京同志中心放映時,現場坐滿瞭各個年齡層的觀眾。有傢長,有學生,有 80 後。影片放映後,在主創團隊的交流會上,場面一度很激烈,關於這一題材,關於中學生做這樣的表達。

現場互動

" 拍這樣片子的動機是什麼阿?"

" 你們自己是跨性別麼?"

" 你們中這樣的人多麼?"

" 你們真的瞭解這一群體麼?"

……

導演、主演表示,他們的傢長甚至有些同齡朋友,對於這樣的話題是有抵觸的," 為什麼要拍這樣的片?!" " 為什麼要關註非主流?!" 有位同學甚至在拍攝途中選擇瞭退出,因為不能接受這樣的題材。主演張宇歌的媽媽是名醫學博士,她的觀點是,跨性別和同性戀都屬於 " 不正經 "、" 需要被治療 "。

但是作為人大附中國際部的學生,國際部的教育環境還是為這部題材敏感的學生影片提供瞭很大的空間。影片中不少內容,就取材於他們真實的課堂,包括外教心理課上談及性少數群體、寫《霸王別姬》觀後感,以及部分學生生活和情感經歷……都是真實翻拍。

外教心理課

電影兩場公映下來,導演胡然然得到的觀眾反饋是,有些觀眾被感動,國際部的老師甚至還有看完落淚的,也有些同學像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吸入瞭一些新興世界的認知。但是,對於大多數的傢長,甚至老師而言,這一話題仍是大傢不太願意提及的," 談演技,談拍攝,但不想談話題本身。性少數者,依舊難以啟齒"。 

PART4

2016 年 " 國際不再恐同日 ",一份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委托北大社會系做的《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在中國隻有 5% 的性少數人群公開瞭他們的性身份,絕大多數 LGBTQ 人群在生活中受到歧視,尤其是在傢庭內部、工作單位和學校;超過 80% 的性少數人士曾因自己的不同感到困惑。

對於 LGBTQ 人群的接受情況是:35.3% 的 "60 後 " 及之前無法接受孩子是任一性少數群體,然而"90 後 " 卻僅有 8.9% 的人不能接受孩子是任一性少數

而對於影片《逃離》,對於中學生這樣一種自我探索,不同代際觀眾的聲音也略顯不同。

60 後

@T:我的孩子就是一名跨性別者,今天是陪她來看這部影片。我覺得拍得挺好的,之前不是很瞭解這個群體,現在慢慢瞭解瞭,也能從片子裡面看到我孩子可能經歷的一些事情。

70 後

@zmama: 我認為高中生無法描寫這群人的生活,還有這群人本身是心理扭曲的。影片本身過於壓抑,有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感覺。

@小每文:我覺得這部影片拍得還可以,也體現瞭這個群體的表現,我也尊重他們的選擇,但還是無法理解。

@Alice: 影片對女性細節的唯美探索得非常到位,但是沒有看出太多的目的性,可能就是在嘗試讓大傢理解。

80 後

@bingqie:時代越來越開放、越多元化的今天,高中生能關註到這個人群並付諸實踐拍成影片,值得欣賞和鼓勵,但同時需要思考的是,可能在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年齡段,人們過多的接觸到少數人群的話題,也許他們站在可少數可多數的路口,在這樣的外部 " 刺激 " 下,或許會有更多的人選擇瞭少數,這對他們而言,是好的嗎?

@小萌:很意外,影片的主創都是中學生,卻能關註到這類人,並且試圖用自己的同理心去深入挖掘。同性戀本身就是少數,而跨性別者則是少數中的少數。雖然談不上演技,但我看到瞭學生們的真誠。作為觀眾,我也希望告訴大傢,身邊有一類人,可能與我們不同,但是,他們也真實地活著,並且,需要真實地活在我們中間。

@Carain:這樣的題材,以一群中學生的電影來表達,實屬不易。雖然題材很特殊,但我從影片裡看到瞭教育所傳達的仁人和情懷。

90 後

@依一:很高興自己的同齡人可以把視角對準性少數群體中的高中生。身邊很多朋友都是 LGBTQ 群體中的一員,而他們在自我探索道路上的掙紮和痛苦可能還不那麼為人所知。這樣的影片對於正處於學生階段的他們來說是一種鼓勵,至少有人告訴他們他們不是 " 變態 ",不是 " 怪物 ",而且不是一個人。

@加菲貓貓:我覺得題材很好,他們很勇敢。尤其是在高中階段正是我們自我性別意識覺醒的關鍵時期,這部影片的公映會給一些同齡人信心。

@LZW:我認為拍這個電影是很好的,因為在中國 LGBTQ 權利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情況下,中學生的這種行為可以說是承擔起瞭原本應當由成年人承擔的社會責任。

@Eric:有束縛就有逃離,當同性相吸被束縛時,逃離便在所難免;面對強大的 " 敵人 ",似乎隻有逃離才能長久自由。又有言曰:" 自由即奴役。" 愚以為,同性之逃離,應得理解,但追求自由卻不應以此方式,而應遵循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的法則,適應瞭所處的社會大環境後,再做選擇。

PART5

圓桌小編也從頭看瞭這部影片,作為一名 80 後,感受到瞭誠意、震撼、感動,和可愛。雖然拍攝條件簡陋、學生演技也略顯稚拙,但思想傳遞到位,有勇氣、不簡單。

小編最感動的一個鏡頭是,主角張望安在教室裡用微信幫同學悉心解答物理題,滿屏的解題步驟。很簡單、清淡的一個畫面,但是畫面背後似乎有一股暖流。這群人和多數人並不一樣,甚至不被多數人所理解,但他們和大傢一樣,那麼熱愛生活。作為學生,同樣熱愛學習。甚至,這種熱愛更加深切。

以下是圓桌與導演胡然然的對話。或許,看完這個簡短的對話,你也能多一些瞭解,和理解。(小道:熱愛電影的她,已經考上瞭好萊塢邊上的 UCLA,將來準備從事導演行業)

Q1

很多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想拍這樣一部片子?

胡然然:其實有很多同學問過我這個問題,說你又不屬於這個群體,為啥要替這個群體發聲。雖然我們得益於學校國際部的教育環境,但其實現實中很多很多人,不隻是傢長,還有我們這一代,都並不瞭解這世上還有這樣一群人存在。漠然和無視,這是我覺得最可怕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所有人在不同方面都可能成為少數群體,所以你不必感到自卑,你應該感到自豪,為你的獨特性感到自豪。

Q2

拍攝過程中,什麼最困難?

胡然然:沒有經費,我們也沒發起眾籌。所有拍攝器材、服裝,都是我們自己的,也到處借瞭很多東西,張望安的好多套裙子是我的。最難的一個環節是,前期的劇本創作,怎麼更符合實情。在這個上面有很大的歧義,包括一些細節的商量。所以為瞭劇本更合理,我也咨詢瞭很多真正的跨性別者。七月初去瞭趟廣州跨性別中心總部,和他們的創始人也有過交流。

Q3

從小到大的教育中,有接受過什麼樣的性教育?課堂上會談到這樣的少數群體麼?

胡然然:我印象中,我們初中的心理咨詢師把男生和女生分開,給男生做過一次教育課,女生做瞭一次,就沒有瞭。對於女生的教育,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記得,就是那個老師不斷強調,結婚之前不能做愛。(主演張宇歌說他印象最深的是,初中思想品德課上老師曾談到同性戀者,說這是屬於青春期的一個小插曲,需要矯正。並希望這樣的人一定要挺過難關。)

到瞭高中,人大附中國際部的生物課,有不少性的知識,我們外教課上也會談論到關於性少數者的話題。所以,高中我的變化挺大的,也成長瞭很多。這部片子也可以算是我們對高中生活的一個紀念吧。

最後一個電影片段,送給大傢。

正如影片所說,

獻給每一個在自我探索道路上掙紮的人。

最近熱門文章   

講真,中國留學生們已經快交不起美國大學瘋漲的學費瞭

留學生在美國能持槍嗎? 這篇你一定要看

留學生在美國麥當勞被人噴 " 外來狗 ",出國後你遇到的種族主義者和歧視

章瑩穎案再度開庭,嫌疑人依舊不認罪,同時 " 美國司法漏網之魚 " 即將出獄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

教育圓桌

瞭解更多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