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用來奮鬥的。
隻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
電子科大 90 後 " 女神老師 "、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劉明偵教授用自己的經歷來詮釋瞭這兩句話。
3 月 2 日,中央電視臺報道瞭劉明偵教授回國後的成長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
" 光鮮 " 源於努力,用心感染學生
近年來,越來越多擁有理工科背景、高學歷的優秀青年海歸紛紛登上學術科研舞臺,成為領軍力量。在電子科技大學,青年學者劉明偵不到 28 歲就成為瞭學校材料與能源學院的副院長。這位 90 後有什麼過人之處,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劉明偵教授說:
當時選擇太陽能電池的時候,也是把國傢的一些國情結合起來的,所以自己確實也想在太陽能電池或是新能源方向上有一個質的突破。
國內實施瞭非常多的對青年人才的政策,這會保障我們回國以後能夠迅速地開展工作,而且給瞭我們強有力的支持。現在非常多的海外學者把回國當成瞭自己首要的選擇。
我們青年人這一代,當我們享受瞭足夠多的傢庭資源、社會資源和國傢資源的時候,我們不僅是單單的個體瞭。我們應該對這個社會和國傢多做一些事情。我們是對社會和國傢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責任的。
除瞭央視的聚焦,3 月 1 日,光明日報也報道瞭劉明偵教授的成長故事:
光明日報:
90 後 " 女神老師 " 學術成長記
2018 年 1 月,未滿 28 歲的劉明偵正式成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成為該學院最年輕的副院長。22 歲獲得劍橋碩士,23 歲在《自然》正刊發表論文,25 歲拿下牛津博士,26 歲入選國傢 " 千人計劃 " 青年項目,這看上去一路 " 開掛 " 人生的背後卻離不開劉明偵對理想的堅持、對創新的執著和對責任的擔當。
心懷夢想 勇於作為
在 2017 年 9 月電子科技大學開學典禮中,作為教師代表發言的劉明偵和同學們分享瞭自己高中時的夢想:" 在準備這次報告時,我就在回想,當我像你們一般大的時候,在想什麼?翻箱倒櫃,我在當初一本英語詞匯書的扉頁上,發現自己竟寫著:‘努力奮鬥上劍橋!’我沒想到,自己居然在 10 年前就立志要考劍橋——要知道‘讀劍橋’這三個字對於當時還在一所國內普通高中的我而言,不能稱為理想,簡直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所以說,如果連想都不敢想,那夢就更不會實現瞭。"
△劉明偵教授在開學典禮上的致辭視頻
2008 年,懵懂的劉明偵第一次走出國門,踏上瞭英國留學的旅程。像大多數第一次開始獨立生活的年輕人一樣,剛去英國的她內心也經歷過失落和沮喪,偶爾會在宿舍偷偷地抹眼淚,也曾經會在日歷上劃叉來計算距離回傢的時間。但堅強又執著的她沒有被困難所嚇倒," 讀劍橋 " 的夢想始終激勵她前行。課上,她積極地與教授互動,課下,她經常泡在圖書館,用實際行動來將自己的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 年她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成功進入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實現瞭自己兒時的夢想。
在劍橋的短短一年裡,劉明偵同樣以刻苦的學習和優異的表現贏得瞭教授們的高度認可,也順利地申請到瞭牛津大學的博士。在讀博期間,劉明偵所在的團隊主攻以鹵化物鈣鈦礦材料為核心的太陽電池器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2013 年 9 月,年僅 23 歲的劉明偵在《自然》正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論文闡述瞭利用真空氣相沉積的方法制備瞭高效的平面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為該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瞭全新的認識。之後,她又以該篇文章為基礎,探索出瞭更多的科研成果。如今,效率更高、制備成本更低的鈣鈦礦太陽電池已成為瞭新能源開發的新寵,並逐步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市場。" 我們實驗室今年的努力方向之一就是突破鈣鈦礦太陽電池穩定性的問題,希望能通過新技術的推進讓太陽能技術得到更多地普及應用。" 劉明偵說。
不忘初心 歸國育人
2015 年博士畢業後,心系祖國的劉明偵並沒有留在海外,而是選擇瞭回國發展,進入電子科技大學工作。" 深厚的川渝傢鄉情結和電子科大給予的信任是我選擇回國的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對於生態文明、新能源和青年發展的重視,讓我想要嘗試更多的可能性,不斷迎接挑戰、挖掘自身潛力。" 她說。
回國兩年多的時間,劉明偵克服重重困難,高效地組建瞭自己的團隊,積極地突破新型太陽能電池現有的科研問題,努力推動新材料在光電器件中的應用,促進產業化發展。2016 年 3 月,她入選瞭第十二批國傢 " 千人計劃 " 青年項目,7 月牽頭成立瞭電子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研究中心。2017 年 10 月,她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的 " 高效大晶體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研究 " 項目獲批立項,為電子科大申請獲得瞭首個國傢重點研發計劃青年項目。
" 我在做重大決定前都會比較慎重,但一旦做出決定,就會非常執著,堅定地做下去。" 劉明偵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回國後,她事事親力親為,秉持勤奮拼搏的精神,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甚至有幾次都被鎖在樓裡,求助保衛處才得以出去。她在專註於科學研究的同時,還傾力投入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第一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多門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
在學術研究上,她嚴格要求學生,而在生活方面,她又始終和學生們一起辦公,一同吃飯,以鄰傢姐姐的身份去瞭解和幫助他們,還一直鼓勵學生勞逸結合、多做運動。博士生趙海峰說:" 劉老師和我們有很多共同語言,會以平等的方式和我們交流,經常關心我們的生活情況,非常平易近人。在學習中,她不僅每天都會詢問我們的實驗情況,給出指導性的意見,還經常比我們更晚離開實驗室,時刻以榜樣的力量影響著我們。"
就像劉明偵在開學典禮上與同學們分享的:" 一件事,隻要我們認清它是正確的,不管多難多坎坷,都應該堅持,因為堅持做對的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實現,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不忘初心,恰恰正是我們黨,我們國傢最寶貴的一種精神,一種堅持,也正是從不忘初心的的年輕人身上,我們看見瞭青年一代的決心和擔當,看見瞭我們國傢的前途,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