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中國留學生被美國教授「開除」到底冤不冤?

07-30

前幾天,一封美國教授寫給「被開除」中國留學生的信在朋友圈刷屏。在美國留學不好好學習,隻想著跟老師搞好關系就可以拿學位的話會有怎樣嚴重的後果?美國克瑞頓大學的袁勁梅教授在信中寫道 " 不但不能畢業,還可能被開除 ",美國搞學術真的這麼嚴格麼?跟著主頁君來看看吧。

文|馬洲洋

From 世界說

微信號:globusnews

在美國留學不好好學習,隻想著跟老師搞好關系就可以拿學位的話會有怎樣嚴重的後果?美國克瑞頓大學的袁勁梅教授最近給自己學生的公開信證明,不但不能畢業,還可能被開除。這位中國留學生被開除得冤不冤?在美國搞學術要求真的如此嚴格?本文作者馬洲洋在哈佛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聽聽他怎麼說。

近日,一位美國華裔教授寫給 " 被開除 " 中國留學生的一封信在網上引起廣泛關註。究其原因,是這裡的 " 美國 " 二字觸動瞭國內讀者的神經。 " 美國的高等教育有多嚴格?"、" 中國留學生出國需要改變那些觀念?"、 " 中國的教育差在哪裡?" 等等問題也被提出並討論。

△ 美國克瑞頓大學哲學系教授的袁勁梅

在我看來,這封信的內容與上述問題並沒太大關系。正如這位美國教授所說," 你的前途依然有無限多的選擇……如果你不想做學問瞭,下面的話,你根本不用看。" 在這位教授眼裡,這位學生的失敗,僅僅是作為一個學術研究者的失敗,並不是人生的失敗。而信中其他話語,也隻是對於一個有志於學術研究的人的教誨,並不是對於一切留美學生的告誡。

國內公眾對這封信的反應可以體現的,事實上是對於美國高等教育的多個認識誤區。

中國人習慣瞭將本科—碩士—博士看做是連續的、由低到高漸進的三個教育階段。這種階段就好比高中一、二、三年級,高三學生必然在各方面全面強過高一,而高一學生則必然不擁有高三的知識。這種類比在美國的本碩博概念中完全不適用。

△ 哈佛大學政治研究所的學生

美國的本科(Undergraduate)一般等同於學院教育(College Education)。這種教育的特點在於隻有 " 方向 ",沒有 " 專業 "。而所有的 " 方向 "(Concentration)都隻有基礎學科,而沒有應用學科。即你不會聽到一個美國本科生說自己的 " 專業 " 是金融、管理或者是法學 , 以數學、哲學、比較文學為方向的卻大有人在。

美國本科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基礎教育、能力培養和思維訓練。這就使得受到過美國本科教育的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因而能廣泛地適應各種各樣的工作,也能在更高層次的教育中迅速習得某種專業技能。在美國碩士階段學習金融的學生,不少來自於本科的數學甚至物理專業。

美國的研究生教育(Graduate Education)則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業技能教育,即我們所認為的 " 碩士 "(Master),另一種是研究性教育,即我們所認為的 " 博士 "(Ph.D)。美國的碩士和博士完全並列而無高低貴賤之分。其區別隻在於碩士的培養是針對某一方向,某種極為專業的技能而培養的。 具有很強吸金能力的美國 " 法律博士 "(Juris Doctor,俗稱 JD),事實上就是一種碩士學位,隻需 3 年左右的專業教育即可完成;而真正具有博士學位屬性(Ph.D equivalent)的 " 法學博士 "(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簡稱 SJD)卻要至少 5-6 年才能完成,畢業以後還往往面臨低薪、失業的困境。 因此,至少從畢業收入來看,美國的博士不僅不比碩士強,還常常比碩士差很多。而要申請美國的博士,也往往隻需要本科學位即可,並不必須碩士學位。所以可以說,美國的本碩博和中國人心中的概念,完全不同。

許多美國所謂的 " 成功人士 " 都僅僅擁有本科學位,如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就隻有理科學士(Bachelor of Science)學位;奧巴馬在步入法律界之前也僅僅憑借文科學士(Bachelor of Arts)學位工作瞭許多年。

假如博士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卻又在畢業後收入平平的差事,那為何還有人願意去做?這是因為博士指向的並不是功名利祿,而是學術理想。這裡說的 " 學術 ",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 " 學問 " 或者 " 知識 ",而是對某一學科領域最前端的突破性研究。

美國的文科博士,往往需要先經歷 2-3 年的專業知識學習,通過一個 " 資格考試 "(Qualifying Examination),然後開始具有相當深度的專業研究,最後畢業時需寫成一本書長度(Book Length)的博士論文(約 300-600 頁)。這篇博士論文還不僅僅是要有新發現,更是要在某一專業領域提出某種體系化的理論,能支撐作者成為某一極狹窄專業領域的 " 權威 "。

另外,在博士學習的過程中,博士生還要承擔相當的科研和教學任務。

△ 為博士生制作的印花 T 恤 (我會為我的學位論文辯護到死,或者到我拿到學位那一天;不管這兩種可能哪一種先到來)

美國高校對博士的要求之高,使得許多人讀瞭 10 年以上還難以畢業。可以說,美國的博士是一種學術研究性的專門 " 職業 ",而早已脫離瞭中國人心目中對 3-4 年可以拿到的 " 最高學歷 " 的想象。

此外,中國的教育往往是越往上走越輕松,什麼 " 高考考完你就解放瞭 " 之類的說法屢見不鮮。美國的高等教育卻是完全相反。一個美國的高中生可以無憂無慮,還時常參加社區勞動、社團活動,但進入大學之後面臨的將是堆積如山的課程和作業。對於美國大學生來說,每天學習到午夜以後是傢常便飯,臨近考試更是常常通宵學習。

美國人認為一個人隻有在 18 歲之後身體和心智才完全成熟,具有最強大的學習和思考能力,因此將最嚴苛、最高強度的教育放在 18-24 歲之間的大學。

如果選擇瞭讀博士,這樣的學業壓力相比本科階段則更是有增無減。我初到美國時非常震驚的一點是許多美國文科研究生都具備 2-3 種以上的外語閱讀能力,許多東亞研究方向的美國人研究生漢語或日語說的比本國人還溜。我在國內的本科學校雖然也算得上 " 名校 ",但實話說來真正學習和閱讀的時間寥寥無幾。出國之後才發現美國的大學教育的嚴苛程度實在是比中國的高中教育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美國大學文科方向的博士,我一周內的閱讀量至少是 1000 頁英文書,還必須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和發言,否則便難以取得好成績。這與中國人對高等教育 " 一考定終生 " 和 " 混文憑 " 的想象實在是大為不同。

事實上 , 一旦將自己投入瞭學術的道路,成為學者,或許能衣食無愁、生活體面,但絕無可能成為金融大鱷、億萬富翁。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不僅許多中國留學生對 " 學者 " 身份保有錯誤的幻想,就連許多美國學生也照樣把 " 學者 " 看做是某種社會階級和地位的體現。許多人把學者身份所帶來的 " 附加品 " 當做瞭根本追求的目標。說是想成為 " 學者 ",不過實際是想成為 " 擁有學者生活那樣的人 " 。

△ 許多人隻是向往 " 學者的生活 "

有人說,做學術就是清貧的,就是艱苦的,就是要坐 " 冷板凳 "。但我認為,學術的這條 " 板凳 ",永遠都隻有對不是真正熱愛它的人來說才是 " 冷 " 的。任何追求在我看來都並沒有道德或價值上的高下之分,隻是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自己所追求的根本是什麼,而不是用外在的社會傳統、準則或習慣去構建自己的人生理想。

做一個學術的研究者也僅僅是社會諸多職業中的一種,本不凌駕於任何職業之上,也不屈從於任何職業之下。一旦選擇瞭學術的道路,就要以學術的真誠和熱情去對待這份職業。

在中國有 "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一說, 把學術擺在瞭社會中最為崇高的位置。而在美國人眼中,人生的可能性實在太多太多,每一種人都應該能在高等教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若想成為華爾街的操盤手,可以學習金融知識後考取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想成為體面多金的律師,可以進入法學院學習專業知識;想成為獨霸一方的商人,也可以通過商學院的教育實現。

可以說,美國的這種多元、多向的適應性教育才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精髓所在。在這種教育體系中,人們有更大的可能能夠在真正熱愛某種職業選擇的狀態下完成教育。 實際上,根據這位華裔教授在信中的描述,這位同學的許多表現,如重視社交,和老師同學搞好關系,都不是所謂 " 美國教育 " 必然排斥的特征。這位同學假如選擇瞭美國的商學院,這些行為不僅不算不道德,還反而是必須的訓練。歸根結底,這位同學還是在職業規劃和選擇時沒有真正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在美國教育系統下這樣紛繁復雜的教育門類中,中國人心目中的 " 最高學歷 " ——博士事實上成為瞭非常不起眼的一個小角落。隻有那些真正願意將自己奉獻給真理和真知的人才願意且能夠在這條道路上奮勇前進。

本文系授權發佈,By 馬洲洋,From 世界說,微信號:globusnews,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 CHINA 誠意推薦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