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我們的大學應該賦予學生什麼樣的教育?一位北大畢業生,在下文中談到對創新性教育代表 Minerva(密涅瓦大學)的瞭解,以及它的教育形式:小班教育,學生主體性課堂,貫穿 " 思維習慣 " 和 " 基礎概念 " 課程設計。也由此總結瞭自己這幾年來關於教育的反省和思考。
文 | 荔枝味 編輯 | 李臻
Minevra 是什麼?
偶然看到一篇介紹 Minerva(密涅瓦)這個學校的文章(《Minerva 所有關於學術的東西都在這裡》),一見鐘情。隻是因為這麼一段話:
我們第一年的 " 基石課程 " 包括四門課。每門都有一個聽起來很厲害但是很難懂的名字……
Formal Analyses:
形式分析。包括數學,邏輯,計算機,數據分析,統計概率,建模等等這些註重純邏輯推理和計算的東西。
Empirical Analyses:
實證分析。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氣候學等等這些需要反復的試驗和收集證據來支持或者推翻一個假設的學科。
Complex Systems:
復雜系統。指的是人在社會(甚至也可以包括一些群居動物的社會)之中的互動產生的復雜系統,涉及到很多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內容。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多模式交流。包括各種與表達交流相關的技能——寫作,演講,辯論以及說服,音樂表達,視覺藝術表達,歌劇電影等等。
你也可以把他們依次看成計算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雖說這樣不是很準確,因為它們之間沒有這麼清晰的界限,比如復雜系統也涉及到很多自然科學和計算機模型的內容)。
Minerva 亞太區負責人 Kenn Ross
這段話簡直如夢似幻!於是立即聯系瞭 Minerva 在亞太區負責人 Kenn Ross,表達我想去 Minerva 工作來揮霍 gap year 的如火熱情。又恰逢 Minerva 的教學負責人之一 Kara Gardner,正要在五月中旬造訪上海,於是果斷在上海面會之,欲掏空關於這個神奇學校的所有秘密、幻想接受一場關於理想教育形態的風雨洗禮。
而幻想當然會遭遇失落瞭。
對 Minerva 的再認識
我的失落並非瞭解瞭更多後發現 Minerva 不好——事實上,得知瞭關於 Minerva 的更多技術內幕,我也更信服他們借助技術與組織解決困難的能力——但我更是覺得,Minerva 的所做所為沒那麼傳奇,而是相反,每個步驟都非常自然、非常合乎邏輯。
比如 Minerva 一個非常有名的賣點:小班教學、學生主體性課堂。Minerva 的一個課程班人數上限隻有 20 人左右,每節課都需要學生的高度參與,以教授引領的討論為主要課堂形式。
然而,在實踐中當然會發現很多問題:如何保證所有學生都在參與,而不僅僅是少數人 " 爭奇鬥艷 "?如何保證學生都會在討論課前能夠做足準備、保證討論的質量?如何選擇討論的材料?
Minerva 的解決方案大概是治標又治本。
治本即理順整個的教學邏輯,和課堂在教學行為中的角色:在課堂討論之前,相關資料已經被同學們自學過瞭,這構成瞭討論生發的土壤;課堂討論則是一個開拓、沉淀的過程,既有基礎性質的答疑,也有各式各樣的當堂練習,而這些練習中的表現都會直接得到 " 分數 " 的反饋——也就是說,這使得課堂天然地激發學生積極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天然地成為瞭學習的認知過程中一個必備環節。
而治標則是指通過技術手段控制一些不利因素:比如陰影人兒們躲在角落不參與,這個問題即使老師意識到之後也很難解決——教師的註意力天然地會被那些耀眼者吸引走。
Minerva 有一個很絕的系統:由於他們的課程都是在網絡互動平臺上進行的(見下圖),軟件會在後臺自動統計每個人的發言次數,提示老師,這節課誰已經發言夠多該閉嘴瞭,誰特別需要被點到來發個言。於是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墻角邊的我被老師忽略瞭!
(Minerva 的網絡互動平臺截圖:發言的同學視頻畫面被放大;這裡貌似正在進行投票)
基石課程的意義
專業分工似乎使得這世界上的技能和信息之汪洋可以被分隔成幾十、幾百塊水域,並且水一定是會四處交流的,我們也都體會過知識 / 方法遷移、融會貫通的美妙時刻——往大瞭說,人類作為整體智慧的許多閃耀時刻,本質也是如此。
在汪洋大海中如何航行?這則是我在整個大學期間試圖解決的問題,而我自以為摸到瞭點兒門道。大概是上瞭物理課、學瞭心理學、做瞭建模的科研之後,我沾沾自喜地感覺,自己面對這世界上的一大部分問題都有瞭邁出第一步去討論和解決的能力。
這是因為,心理學幫我對用日常語言描述的復雜現象有瞭一定甄別能力,建模的思維是幫助理解動態關系的一大利器,物理學的訓練幫我儲備瞭一丁點兒邏輯、數學能力去攻克更艱深的問題。現在如果要我設計理想課程的話,我肯定會把我的這幾部分學習經歷綜合起來,尤其是其中的有效部分,即思維方法論的部分——因為我覺得它們是我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的關鍵。
因此還是那句話:Minerva 沒做什麼特別神奇新穎的東西,隻是把該做的東西真正做出來瞭。比如最初讓我一見傾心的 Minerva" 基石 " 課程的設計。
說一個名詞和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很容易。但把這些高度概括的方法論分解成百餘個 " 思維習慣 "(Habits of Mind)和 " 基礎概念 "(Foundational Concepts),然後把這些點貫穿到每天的課程設計中,包括課程材料的選擇、課程環節的架構(提問、演講、投票、解釋),從而落實某種抽象能力的掌握,這是毫無疑問的苦工、也是我認為 Minerva 最有價值的工作之一。
常見的老師們要設計一堂課,能把一個知識點講清楚就不錯瞭,若還能考慮下這知識點和課程前後有什麼邏輯關聯那就是很優秀的教學水平瞭,誰又能想到課程訓練背後究竟與何種認知能力、又能拓展到其它何種領域中?
在與 Kara 的交流中,她表示 Minerva 暫時不能開放這些思維習慣和基礎概念的完整體系。雖然遺憾,還是很能理解的,因為這樣的工作確實艱難,一定需要多次研究迭代,倉促面世恐怕並非最佳選擇。
大學應該有些什麼
與同學聊天時我常發現一種心態,可稱之為對大學的 " 失望綜合癥 "。此癥多發於大學前兩年,在追問後則會出現 " 所以我並沒有成為我曾希望成為的那個我 " 這個因果認知。
相對高三時的我,現在的變化有兩個:第一,我能從對自己過去經歷的觀察,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第二,我還知道,大學不是塑造我的模子,它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套可以為我所用的資源。
所謂 " 你是你的大學 ",是來自 " 萬門大學 " 的口號。作為一個免費提供各種優質課程視頻資源的 " 網上 " 大學,我理解其真意在於,隨著信息流通的成本急劇降低,知識的傳遞不必再以學校、班級、課堂這樣的形式組織起來,而是每個人都可稱為自主選課、自主學習的行動單元。
而這種自主之自由,當然不限於某門課程的知識。
在與一些被 minerva 錄取的同學聊天時,我發現他們的一大特點是對自己上大學想要什麼非常明確。認識一位貫徹 " 任我取用 " 之理念的典范同學,在國內上完大三後,一邊跑去 minerva 重新上 " 大一 ",一邊繼續把國內的大四學業完成。為何多走一遭?就是想多多 " 認識世界 " 而已;還有 geek 同學也許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樣的軟件項目,但知道自己能在 minerva 如何學到知識(正常課程+MOOC 課)、能找到實習、找到什麼樣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事實上是,minerva 雖然已經有瞭設計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但仍有太多未完成:能不能有社團活動、同學在暑假沒有暑期課的情況下能幹什麼(各種神奇的實習、科研)...... 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活躍的同學們一手塑造完成,反而成為瞭 minerva 這個學校的宣傳點。
一個 " 初創大學 ",和初創公司頗為相似,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參與者都可以參與到塑造這個組織本身來,讓它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一頭栽進什麼大熔爐裡。但事實上,你,一個高中畢業後,終於得自由的幸運兒,也可以成為更廣義的 " 初創大學 "。
你說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答案已經在上文。
我眼中的未來
教育作為互聯網泡沫中相當大的一朵,林林總總、覆蓋各種年齡段、各種學校有的沒有的教育形式,出現瞭各式各樣的商品。市場上各種產品帶你做實驗、逛自然、組裝機器人。不少傢長會拉上自己的同事朋友傢同齡的孩子一起 " 攢班 ":定制老師、時間、課程內容。這是小初學習階段常看到的茂盛景象。
到瞭大學及以上層次,市場的供應端相對還是貧瘠很多,但新的產品仍是層出不窮。MOOC、萬門大學等等都在拆掉信息傳播的門檻,為大學中的知識層面提供解決方案;而更多新奇的大學整合方案也在被提出,比如 minerva,而這絕不應該是終點。
越來越多的人才也正在湧入:據說 minerva 的教師招聘淘汰率也堪比世界頂級名校,其中不乏在科研界已經功成名就,卻覺得可以在教學教育中做出更大事業的人。背後的大背景大概是信息技術的成熟,資本的熱情。
分析到這兒已經超過我能力范圍瞭,但我基本的判斷非常樂觀:即使到瞭大學這樣相對較高的層次,我們也將能看到越來越多有趣的、創新的教育產品,可供選擇。事實上,如果你把大學再拆解稱為 " 良師、益友、知識、練習、研究 " 等等元素的話,一不同組合獲取這些元素的方式就更多瞭(遊戲化學習?社交化學習?)。
因此,不要問學校能給你什麼,而要問你伸手想向學校要什麼。
註:本文轉載自 " 天使支教行動 "(ID:mc-angels)
相關閱讀
小紮投資的這所全球最火學校宣佈 " 關門 ",到底是個性化教育的失敗還是拐點?
培養出天才少女鋼琴傢,他說我們的教育欠孩子這 6 堂必修課
如果美國最厲害的創新教育都不能提高成績,你還有勇氣賭上孩子的未來嗎 ?
年度最火爆編程課
《Python 入門冬令營》報名開始啦!
外灘教育與
亞馬遜最受歡迎兒童編程書的作者——
佩恩教授聯合推出
通過學習 Python ——
將引領孩子
進入真實的編程世界!
面向 8-15 歲青少年
8 堂視頻錄播課 +8 天集訓小班
僅限 120 人,額滿即止!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