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 留學美國到底陪不陪讀?陪讀過程中應該幫孩子做哪些準備?下文中,林媽媽站在過來人的角度,講述瞭在女兒留學過程中她是如何做的。陪讀不光是陪伴子女在海外的求學生活做出的犧牲,彼此依靠,彼此感謝,彼此尊重。孩子是否足夠堅強、勇敢、敞亮和懂得如何幸福,千山萬水之外傢庭教育也不會缺席。
編輯丨李臻
" 我是第一次當留學生。"
" 我也是第一次當留學生的媽媽(爸爸)啊。"
1
城市化進程讓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鄉土到水泥森林去打拼,村莊留下大批孩子與老人。而留學不也讓大量孩子和傢長分離," 降落傘兒童 " 被社會的聚光燈打亮,越來越多人開始註意到小小年紀就遠渡重洋的留學新手。
青春期誰沒有一點叛逆,那個時候好像全世界沒幾個人能懂自己,父母的關心成瞭 " 管制 " 與 " 約束 ",和父母聊天常以 " 說瞭你也不知道 "、" 別管我瞭!" 不歡而散,獨自一人抵美後和父母、親人的關系不同以前,父母成瞭一種遙遠的依靠,是留學生心中的一道情感防線。
低齡留學的趨勢日益明顯。國內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身份戶口與易變的政策,傢長越來越早就開始籌劃送孩子出國留學,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生理、心理成長中的不穩定階段,脆弱的青春期讓留學生易敏感、封閉與極端。
美國校園欺凌文化又給 17、18 歲的少男少女蒙上夢魘,近年來美國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欺凌不再停留於 " 種族區隔 ",常常是中國人欺負中國人,荷爾蒙溢出的青春期裡一點點小矛盾都可以成為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
章瑩穎失蹤事件令眾人驚覺不止是低齡留學生,整個留學生群體存在較高安全隱患,據瞭解,中國駐美國使領館教育組每年都會接到在美留學生的傢長從國內打來的求助電話,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聯系不上孩子。他們失聯的時間有長有短,長的有幾個月聯系不上,短的隻有 24 小時。到瞭美國與傢的距離不再是幾十分鐘的車程,而是整整 16 個小時的航行。傢長們時刻都牽掛遠方的孩子,一旦聯系不上就焦心。
傢長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當傢境可以支持孩子出國深造,很多傢長都願意投入精力、財力,讓孩子在更小的年齡就有機會接觸到更大的世界,然而,留學新手、留學生傢長們已做好準備面對成長風險瞭嗎?把孩子送出國才不是什麼萬事大吉,出國是萬事開頭第一步。
2
" 到底陪不陪孩子出國讀書?" 成為林媽媽考慮最久的事情之一,傢長選擇陪讀著實需要很大決心與勇氣,陪讀意味著要放棄在國內的工作和生活,年齡更長的傢長到瞭美國需要花更多努力來適應環境,往往爸媽中派一名去陪讀,夫妻兩人分居不管留國內的去國外的都飽嘗孤獨。
然而林媽媽深知傢庭是陶冶孩子性格和情操的土壤,傢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三者合力下的教育才完整。面對全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成長中的留學生自我調節固然是題中之義,傢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思考。留學生教育中,傢庭是無法缺位的。
同時,初出國門面對語言問題和文化鴻溝,留學新手容易對生活感到百無聊賴,看不到前路也沒有動力去看前路。在學校孤孤單單做個啞巴,久而久之,厭倦美國也厭倦生活,除瞭各式負面情緒襲來再也找不到別的情緒出口。
當年輕人處於迥然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時,他們一方面背負著沉重的學習和社交壓力,另一方面又無法像成年人一樣積極、主動地融入外國人的學習和生活圈子,如若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引發疏離感、孤僻感和被邊緣化的感覺,進而可能會使其選擇極端的方式來發泄和對抗。
3
林媽媽希望能利用好這次陪讀機會,保障孩子身心安全的同時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辭去瞭在國內雅思老師的工作,留出瞭充分的時間去瞭解美國的教育情況、政策,多方比較後決定還是等女兒完成高中學業後再赴美讀本科。
在選學校和專業上,夫婦二人並不設一言堂,他們給 Alice 充分自由度,希望女兒可以為自己的人生道路選擇方向,可以認識到自己所想學的才有更大決心堅持學下去。
難道陪讀就是束縛、保姆式的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導師般 ( mentor ) 的陪伴與引導,關心、理解但又不過度介入。在申請季來臨時,Alice 的焦慮一步步加深,林媽媽並不急著提要求或給建議,而是以同理心及聆聽的耳,讓孩子知道父母可以理解她的處境並與她站在同一陣線。
適時瞭解孩子需要父母如何幫助她,在恰當時候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議,最後仍尊重孩子的決定。考慮到備考時間和備考節奏,林媽為女兒制定瞭六個月雅思破七分學習計劃。
對於英語基礎紮實的 Alice 來說自然不是難事,但林媽更在意的是 Alice 能通過備考,在積累詞匯量的同時提前熟悉北美校園生活的各種場景,與教授對話,為課題研究,能夠實現無縫對接,這種長遠規劃的思路也處處體現在林媽的整個陪讀階段中。
4
林媽媽也確信自己可以處理好 mentor 的角色,她決心為陪讀正名。陪讀不是讓傢長喪失自我生活也不是綁住孩子飛向更遠天地的可能性,陪讀是相互督促與攜手成長。母親不僅教授孩子生存的基本技能,同時也在孩子那裡得到反饋,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成年人。
首先的問題是語言環境切換,林媽媽算得上 " 雅思通 ",多年的雅思教學經歷讓林媽媽對英語還是頗有信心的。到瞭美國後,林媽媽慶幸自己多年持續的語言學習,Alice 從小的英語教育也是跟著雅思訓練思路走的,遣詞造句註重日常對話和生活場景語言需求,接觸各國、地區的口音提前瞭解多樣化口音風格,人與人的對話和人機對話差異是巨大的,從小 Alice 在傢和媽媽英語對話也參加 English Corner 與留學生對話。
習慣於註重日常生活實景的雅思語言思維,讓母女兩人一到國外並沒遇見太多語言障礙。尤其林媽媽敢於開口和美國鄰居對話,遠親不如近鄰,對話交流是異國生活的第一步,翻越語言巴別塔後,新生活信心滿滿地展開。
林媽媽的陪讀生活並不以 Alice 的生活為唯一中心,樂交朋友的林媽媽沒有把自己封閉在幾坪大的房間。她走到街上去參加社區活動,去教會或者和街坊鄰居喝喝茶。林媽媽對 Alice 全力支持與陪伴,同時註意切勿因心急而苛責或積極介入,如此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孩子可能會更挫敗、沮喪、產生負面的自我認同。
有瞭自己生活的林媽媽不會對青春期的 Alice 有更多毫無距離的愛。林媽媽在美國教人寫毛筆字,也彈琴、烤面包、短途旅行、參加讀書會,積極地敞開心迎接生活,這一切都影響著 Alice 初到美國的心理變化,Alice 更好地度過瞭初到美國的不安、緊張,其實愛生活的人在哪兒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陪讀不光是單單陪伴子女在海外的求學生活做出的犧牲,父母自己積極融入海外生活,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生活是關鍵。彼此依靠,彼此感謝,彼此尊重。直到有天欣慰地笑著道 " 孩子長大瞭 ",孩子終究會長大會離開會告訴爸媽不要追,那天到來的時候,孩子是否足夠堅強、勇敢、敞亮和懂得如何幸福,千山萬水之外傢庭教育也不會缺席。
註:文章轉載自 " 北美留學生日報 "(ID:collegedaily)
網課推薦
☞ 點擊 藤校寫作導師《青少年敘述寫作課》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