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新學一項技能時都會有突然 " 開竅 " 的時機。閱讀也是如此。可能孩子讀瞭很多書,但恍然大悟的 " 開竅 ",都在那個 " 決定性瞬間 "。但這樣的瞬間不是靠刷書單,或者老師教能喂出來的。閱讀要奔著 " 素質 "" 博雅 " 這個方向努力。通過閱讀來培養語感,讓母語文化沁入孩子的基因,他才會逐漸具備自我成長、自我糾錯、自我拯救的能力。
文丨讀庫 編輯丨李臻
" 決定性瞬間 " 這個詞,是攝影大師佈列松提出來的。意思是一個攝影師拍一張照片的時候,遇到瞭一種情景:哪兒哪兒都對,光線也對,構圖也對,他按下快門的時機也對,拍攝對象的狀態更是無比之對,就會產生一張空前絕後、再也沒有辦法拍到的照片。
我想," 決定性瞬間 " 也適用於很多地方,比如說我們的創業之路,比如說我們的愛情,可能閱讀也是這樣。很多爸爸媽媽感興趣的,對兒童閱讀的期望,可能就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中,有這種 " 決定性瞬間 " 的降臨。
很多傢長對孩子的閱讀毫不吝嗇,非常熱切地問:有什麼推薦書目可以幫助小朋友實現這種 " 決定性瞬間 "?我認為:幾乎沒有。
神槍手是用子彈喂出來的,閱讀的 " 決定性瞬間 " 也是用很多很多的書喂出來的,這個走不瞭捷徑。也不可能出一本書叫《如何實現閱讀的 " 決定性瞬間 "》,如果真有這樣的書,相信大傢也不會去買。
我對 " 決定性瞬間 " 的理解是,它不是設計出來的,也不是說到瞭某個年齡段自然就有的。它充滿瞭隨機性,可遇不可求。
可能突然在某一天,就像我們小時候學騎自行車一樣。生命中會有若幹次,可能是書裡的一句話,甚至是跟書沒關,也許正在看電視,或者和人爭論,或者在公交車、地鐵上,突然此前很多讀過的東西、經歷過的事情,一下融會貫通,把那層紙捅破瞭," 決定性瞬間 " 也許在那個時候降臨。
" 決定性瞬間 " 靠一個東西觸發,這種觸發甚至跟閱讀無關,甚至跟正面閱讀無關——也許他在讀一本反面教材時倒有可能觸發。然後自己的大腦會有鏈接,打通很多東西。既然有鏈接、要打通,就需要在觸發之前自己做好準備,積累足夠多的東西,在專註與廣博之間,等待 " 決定性瞬間 " 的來臨。
很多父母都喜歡強調兩點。第一是對孩子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我認為沒有必要。好像有一種說法,你如果每天告訴小孩說:不許去摸電門。他早晚有一天會把手指頭伸進去。
閱讀也是這樣。不用跟小孩強調你必須要讀多少書,讀書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你不讀就對不起誰誰誰。第二是對周圍的環境強調:我的小孩能讀什麼書,今年讀瞭多少多少本書,是多麼愛書。也沒有必要。這樣的話,會把閱讀的功利心、裝飾性凸顯出來。
把閱讀當成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我們不會強調空氣和水一樣。還有就是閱讀氣場的營造。陳百強有一首歌叫《念親恩》,其實大人也應該對小朋友充滿感恩。我見過很多人當瞭父母之後,說孩子讓他變瞭,變得更好瞭。包括因為小孩,要營造閱讀氛圍,自己也會讀很多書。
如果隻是讓小孩去讀書,大人整天想的都是怎麼貪污受賄、吃喝嫖賭,小孩讀多少本書,最後都要被你的一個行為或者某一句話擊得粉碎。
我們希望通過讓小孩就像銀行培訓職員一樣,每天不斷、大量地摸真幣,當真幣接觸得足夠多之後,再拿到假幣,手感自然會不舒服,會有抗拒感。
書有很多種,當然你眼裡的好書,在另外一個人看來不是並不好,但是對書還是有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我
的建議是,第一、不要阻止小朋友去看假幣,因為你阻止不瞭,並且你心目中不好的書也許對他另外有一種意義,有時候反面教材的刺激作用、提醒作用會更強大。第二、讓小孩盡量多地接觸好書,這樣會培養出他對書的感知,等有一本讓他不舒服的書出現時,他自己會有反應。
京劇大師裴艷玲的父母都是戲班子裡的,她幾歲就上臺。父母讓她練藝的時候,不要去看那些 " 臟戲 ",說臟戲會把人的眼睛弄臟,會把人的耳朵弄臟。就像人混過黑社會一樣,後來還得拿出相當大的成本把自己洗白。
雖然我們強調讀書無禁區,更不要對什麼是好書、什麼是不好的書做武斷的判斷,擁有太深的成見,但還是要註意小朋友閱讀量裡的配比。
另一個感受是:要留出冗餘。這個冗餘就是,小朋友每天的時間,你不能讓他都用來閱讀,給他得留一點空檔,留一點空閑。不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填得滿滿當當的。
據說在英國有一所學校。一般的小學都是上午九點半上課,上午上三節課,下午上兩節課。這個小學一直堅持讓小朋友上午十點來,一天就上兩節課。傢長一開始不同意,同行也對此不理解,但是幾年下來,這個學校的小朋友並不比其他的小孩成績差。我覺得給他一點自由的時間,讓他自己去發揮,可能會比讓他固定地接受某些東西,會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看到一種說法:2013 年的十大高需求工作,在 2004 年時都尚未出現。我們現在,同樣是在為還不存在的工作教育我們的學生,他們將使用目前還沒有發明的技術,去解決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的問題。
這世界變化如此之快,就像人體細胞一樣,幾天時間就要被徹底更新一次。在這樣的時代,更需要有底層數據來支撐。
我覺得,閱讀就是鋪設、積累這些底層數據的最好手段。
我們去年翻譯出版瞭一本書,英文原名裡有一個詞 "liberal education",也叫 "liberal arts"。liberal 這個詞的意思是 " 自由的 ",兩千多年前由古羅馬人專門發明。"liberal arts",就被人稱為 " 從奴隸到自由的康莊大道 "。
"liberal arts" 有多種譯法,如人文教育、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文科教育、素質教育等等,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 " 博雅教育 "、" 通才教育 " 和 " 素質教育 "。
閱讀也是奔著 " 素質 "、" 通才 "、" 博雅 " 這個方向努力的。通過閱讀來培養語感,讓母語文化沁入他的基因,成為他血脈中的一部分;在這個碎片化的閱讀時代,讓他有基本的、強大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他的表達能力,就像一句話所說:" 才華就是表達精準 ";培養他欣賞他人、享受他物的熱情和好奇心;讓他逐漸具備自我成長、自我糾錯、自我建設、自我拯救的能力。
這樣,也許就能與 " 決定性的瞬間 " 不期而遇。
註:文章獲授權轉載自 " 讀庫 "(ID:dukubook)
閱讀、寫作和批判性思維
是博雅教育的精髓
基於對博雅教育精神的理解
外灘教育聯合各界名師
開發瞭面向青少年的博雅教育系列課程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