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優秀的學生靠的是什麼?並非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智商高"。
時間的管理、責任感、條理性、自控力,這些都是對學習有關鍵作用的軟因素。美國小學的成績單關於"行為、學習技能"等軟因素的內容占到每學期考核標準的40%左右,還有校區把標題直接換成"成功的習慣",其重視不無道理。
本文作者在美國加州從事學校心理學工作,主要負責教育心理的測評、診斷和咨詢工作。在工作17年中的1000多案例裡面,大於85%的都是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造成的學習問題,其中大部分原因都與先天智商無關,而與後天教育相關。
本文來源:謝剛(心橋)博士《我在美國做學校心理學傢》一書(版權歸北師大出版社所有),已獲得小多童書(ID:xiaoduoui)授權。
........................................
一、智商高並不幫助學習的結果
我們做學校心理學工作的,第一步都是做測評。當孩子在學習上有任何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工具是智商測試。
所以,當初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以為找到瞭預測學習的最簡潔的途徑。因為通過兩個小時的智商測試,我可以把孩子的能力,哪個地方弱,哪個地方強,全部清晰的給傢長列出來。可是,很快我就發現,很多孩子在智力上沒有任何問題,在班裡卻有各種學習的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2001年我業餘時間幫一傢心理公司做智商的研究,碰到一個七歲的聰慧過人的小姑娘,一對一的智商測試結果高達140以上,也就是說一百個同齡孩子裡面不到一個孩子會出現這麼高的分數。父母提到她在二年級的班上常被老師批評不專心。
我立刻斷言:"她肯定什麼都懂,老師講的東西對她沒有吸引力。智商這麼高,跳級啊!"
結果,父母興奮地找到學校時碰瞭一鼻子灰:"跳什麼跳?二年級要做的功課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不成呢,轉到三年級肯定跟不上!"現在想想當時對智商的盲目崇拜真的很慚愧。
後來就越來越發現,智力會幫助學習,但對學習的結果,隻是一個方面。學習的硬件,比如記憶力,理解力,詞匯量,推理能力,信息處理速度等,其效果容易看得到;但無形的軟件,影響著硬件能發揮到什麼程度。
近五六十年,教育心理學界的研究,特別是很多關於雙胞胎的研究發現,智商大概75%左右是由基因決定的。
美國的特殊教育法規定:每三年要對所有有特殊教育的孩子進行復測。我在工作中有機會每三年重測同一個孩子,這17年中有200多例是復測,6歲、9歲、12歲、15歲智商的測試結果確實非常一致,差距上下浮動不超過25%。
可是,孩子在同樣的智力下,最後學習成績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差別太遠瞭,這個就是後天的軟因素決定的。也許,這些軟因素最終對成績能夠起到的左右可能隻占10分中的3分,但這3分決定著這75%的由基因決定的智商能發揮到什麼程度。
後來,在工作中慢慢發現,美國小學的成績單關於"行為、學習技能"等軟因素的內容占到每學期考核標準的40%左右,還有校區把標題直接換成"成功的習慣",其重視不無道理。
成功的習慣
美國學前班(Kindergarten)的成績單中包括:
>>>>專心聽講
Listens attentively
>>>>做事獨立
Works independently
>>>>遵守指令
Follows directions
>>>>做事時註意力集中
Stays on task/attention is focused
>>>>按時完成並交上作業
Completes and returns homework
>>>>有效利用時間,努力做好作業
Displays effort and uses time effectively to produce quality work
>>>>遇到困難嘗試不同方法去解決
Approaches challenges using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到六年級又加上:
>>>>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Actively engages and contributes to learning
>>>>需要時會尋找幫助
Asks for help when needed
>>>>做事有條理, 作業質量高
Organizes self and uses time effective to produce quality work
>>>>學習努力
Demonstrates effort in academic work
>>>>顯示獨立、恒心和主動性
Demonstrates independence, perseverance and initiate
其實,這些和國內中小學要求非常相似。
二、對成人以後的成功影響力最強的因素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而品質又對生活的道路起決定性的作用。學習不是到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高中畢業,甚至大學畢業就結束瞭的,它是一個一生的旅途。
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作瞭好的解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教育,是學校裡教過的知識都忘掉後,自己還保留的東西。"
我們都是成人瞭,可以回頭想想:我們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研究生期間學習的具體知識還能記住多少呢?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現在,對我們將來,在工作、生活中影響最大的、留下來的是什麼呢?
在這裡,我稍微總結一下,教育心理學在過去五六十年研究到底對成人以後的成功、成就影響力最強的因素在哪裡,除瞭我們在媒體中常常看到的堅毅、自控力、熱忱等以外,還有樂觀(Optimism)、好奇心/求知欲(Curiosity)等等軟因素。
我們今天對學習影響力最強的求知欲,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方法、恒心,還有行為的習慣來做一個介紹。
哪些因素影響學習
有許多潛在因素影響到學習,我根據自己的觀察,跟大傢分享以下三點。
第一個是孩子的個性特點;
第二個是學習態度;
第三個就是時間管理等行為的習慣。
這三個方面是影響到學習的關鍵因素。
三、找到個性特點和養成專註力
習慣和品格的形成確實受孩子天生氣質(temperament)的影響,其中包括喜靜還是好動、適應性、挫折承受力、註意力長短、能否堅持等。還有孩子學習的能力特點,這些都需要我們去瞭解,接納,並因材引導。
確實有孩子天生責任心強、做事有恒心、遇到困難心態更積極樂觀。但品格的可塑性,比起記憶力、理解力等認知能力因素強得多,這些習慣的可塑性很大。
比如說,像智力這些硬件的因素上下浮動不超過25%,但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品格和習慣的養成有50%是可以在後天提高的。
有些傢長告訴我,孩子在六七歲時就已經開始出現厭學的現象瞭,這是非常不正常的。這個階段是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最強的時候,怎麼能厭學呢?那一定是學習的內容跟孩子的學習能力特點有很大的差距。
1. 尋找孩子自身的特點:聽力學習還是視覺學習
傳統教育模式比較強調聽力理解和處理能力,但很多孩子需要其他的學習方式。
美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擅長用聽力來學習的人(Auditory Learners)大概占整個人口的30%。65%左右的人天生需要一些視覺的幫助。比如說,學地理需要畫個圖像,才能記得更清楚,學歷史時需要畫一個time line,通過視覺來幫助記憶。還有大約5%的人需要通過觸覺來學習,需要動手做才能學習的效果最好。
這17年的觀察發現孩子確實各有恩賜,能力特點和傳統教育的要求以及父母的期待常常不吻合,那就需要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多觀察和接納孩子。教育是要以長取勝而不是以短取敗,花很大心力去教,不如用心去觀察,先找到孩子的特點在哪裡。
可以在孩子六七歲上學以後,試著給孩子一個兩步的指令:請把這本書給爸爸,然後幫爸爸倒一杯水。你可以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在不重復的情況下做到,這是一個正常的聽力理解的發展過程。如果,在孩子六七歲的時候遵守這兩步的指令有困難的話,那他在學校裡、在課堂上的理解就有困難。
很多傢長可能看過下面這個學習的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告訴大傢,Lecture就是講座這種形式的學習,不到10%的孩子會吸收的比較快,50%以上的孩子會在與別人討論的過程中吸收理解的比較快,90%的孩子在重復教給別人的過程中他會吸收理解的最好。
剛上學的孩子,可以在傢裡準備一塊白板,鼓勵他們當老師,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教給傢人,不但提高學習的樂趣,同時還加強瞭理解。
據我的觀察,學習上多少有困難的孩子,每個班都會有20%左右,真正達到學習障礙診斷標準的學齡兒童有5%左右,而且提供特殊教育服務,並沒有辦法改變有學習障礙這種現象。
學習障礙是在智力正常的情況下,在某一個信息處理的途徑出現瞭問題,大部分孩子都是聽力理解或記憶出瞭問題,另外有的孩子是圖像分析/視覺記憶、或者手眼互動問題,比如說,抄寫非常困難。
提供特教服務給這些孩子,並不能改變他們的認知能力,隻是換一種方式去教。比如說,你閱讀理解有障礙的話,聽力理解也許很強,那傢長就把課文在傢裡讀給孩子聽,在學校考試時,就把試題讀給孩子聽。有書寫障礙的時候,作業可以用口頭回答,用書寫軟件記錄下來,或者是老師在學校裡,提供課堂筆記的復印件。
這些都可以緩解對學習的影響,會幫助孩子不會對學習有負面的態度,不會有厭學的現象,如果是因為學習的方式或是教學的方法與孩子的特性不一致而造成瞭孩子厭學的現象,那影響就是一生。
大傢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的特點:有的孩子開車出去,對地圖、路線記憶特別好,這些孩子的空間智能發展好;有的孩子聽一下曲調,就會記下來,那他的音樂智能就發展的特別好;有的孩子詞匯量特別大,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強,那他的聽力處理能力就特別好。
哈佛心理系教授加德納博士(Dr. 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瞭多元智能理論,指出除瞭廣為智力測試和學校教育認同的語言(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數理邏輯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還有多種其它智能的存在。比如:
>>>>音樂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運動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空間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人際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內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然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讓大傢理解到,孩子的天生特點非常不一樣,希望我們能夠完成做傢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點,找到一個最適合他們的學習道路,這個對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因為,他如果在個性的發展上,沒有得到充分的接納和適應的話,那他是不會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學習給他帶來的就是挫折感,那這個時候孩子能夠知難而進的非常非常少。
2. 專註力特別影響學習
下面要特別提一下對學習影響特別大的一個孩子天生的氣質特點,就是專註力。一般情況下,我們隻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精神、註意力等才會高度集中。正常情況下,年齡5-6歲隻能夠參加指定課堂活動5-10分鐘,特別是如果他們覺得無趣、或者很難讓他們在不具備成人指導的情況下完成的任務。
作為一個指導原則,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兒童的年齡作為一般起點分鐘,孩子可以參加到一個指定的任務數......所以5分鐘對應5歲,7分鐘對應7歲等。如果是新穎、有趣的遊戲活動,年齡6-7歲的兒童維持註意力長達30分鐘,已經是最佳狀態瞭。
註意力確實對孩子學習的影響非常大。美國4到17歲的孩子中,被診斷為註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 -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比例逐年上升,現在已經達到11%左右瞭。
註意力障礙對學業的影響隨年齡越來越明顯。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傢註意一下,電子產品對註意力的影響。在美國有一個研究,對2600個孩子進行跟蹤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在2歲的時候在電子產品上花費的時間,對7歲的時候的自控力、條理能力都有負面的影響。
那孩子如果天生能專註的時間就比較短該怎麼辦?在這裡提醒大傢七點:
第一、每天按時休息、保證有規律的睡眠,睡眠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專註力。在學校裡有很多老師會來找我說,謝老師你去看看這個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癥?我第一個要問的就是,您知道他頭一天晚上幾點睡的覺嗎?第二天早上有沒有按時吃早飯?這些都是影響到孩子註意力的生理的基礎,要把握好瞭,像學齡兒童一定要保證9-10個小時的睡覺。
第二、減少周圍分心的事物,保持一致的學習環境。比如說,在傢裡一定要有固定的學習桌子,每天做作業要在這個桌子上,桌子上盡量減少別的東西。
第三、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培養註意力還可以在日常的交流中給孩子提一些問題,關於觀察力方面的。你今天去姥姥傢有沒有發現姥姥傢的傢具有什麼不一樣嗎?你有沒有看到媽媽發型、衣服等,今天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提醒孩子觀察周圍的事情會無形中提高他的專註力。
第四、預習和復習,瞭解一些內容,更容易跟得上老師的講解。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幫助孩子提高專註力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預習。如果他在課堂上接觸到的內容是完全沒有聽過的,那他跟得上老師的講解、理解並且是專註的可能性就小很多。因為他本身的專註力就不是很強,再加上內容是自己不熟悉,甚至是要花很多力氣才能理解的內容,那他就更容易分心。
第五、教學方式多樣化,提高學生註意力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驗豐富的老師,他會把教學方式多樣化,一直讓孩子保持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這時候孩子的專註力是很高的。使用的方法,比如說,記筆記、圖像、講解、畫圖等等。
另外,我們傢長在傢裡幫助孩子預習復習時,能夠多加一些不同的方式,比如說,講解、畫圖,能夠動手做的去動手做一下,結合不同的途徑,孩子會理解的更快一些。
如果孩子坐不住的話,可以把作業分成幾個部分,比如說,今天有四頁作業,那我們就可以分成四個部分,我們先做一頁。剛剛入學的孩子,他看到四頁的話會失去信心的,他會覺得怎麼這麼多啊,就沒有信心馬上開始。
但是如果分成小的部分,他會覺得一頁我可以做得完,那我們講好瞭現在這15分鐘之內把這一頁做完,孩子看到能夠在短時間內能做完,那他就會專註的把這一部分先做完。這樣可以保證孩子在短時間內保持專註,總比坐在那裡三個小時,但都在走神兒好得多。
第六、利用一些工具來幫助孩子,比如說,計時器、記事本。千萬不要說,5歲的孩子怎麼連30分鐘都坐不住呢?他現在能坐5分鐘就是5分鐘,我們不要害怕,隻要他坐下來的這5分鐘是在專心的做作業,總比他坐下來很長左看右看要好很多。
讓他養成的習慣就是能夠坐下來的時候知道自己一定要專心,要學習的效率特別高,哪怕這個時間比較短。如果孩子隻能坐下來5分鐘,那我們就定6分鐘的計時器,等計時器叮的一響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喝點水,休息一下再回來,慢慢來延長這個計時器的時間。
在美國,9歲以上的孩子就開始用記事本,記事本也是能夠幫助孩子減少易忘,比如說,作業記不下來,它能夠幫助孩子把這些都記下來,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他會覺得今天一二三四,這些作業我都做完瞭,這樣也是訓練條理的能力。
第七、最後一個影響孩子專註力的就是學習的內容。太容易或者太難都不利於專註力,都會影響學習,最佳的狀態就是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程度(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閱讀,能夠獨立閱讀的是100個字裡面有94個字孩子能夠準確的讀出來;老師教的文章,平均下來100個詞裡面有90-94個認識的,也就是說生詞不超過10個;有挫折感程度就是100個詞裡面有多於10個生詞。
所以,當孩子在學習上有困難的時候,我們的測評第一個就是要測一下孩子在閱讀、數學和寫作達到瞭什麼程度,那現在的作業要求是不是太難?很多時候這是造成孩子厭學、不良的學習習慣的原因。逃避、拖延都是孩子的學習內容和他的水平不相符所造成的,如果有這樣的現象,那就需要孩子在課後補一下缺失的基本內容。要不然上課聽不懂,作業做不出來,那長期的這樣下去,孩子厭學就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
四、最害怕孩子沒有求知欲
我們今天要重點講的就是學習的態度,也就是求知欲。在這些年工作中,我不害怕孩子專註力差一點,也不怕孩子暫時學習成績不太好,我最害怕孩子求知欲沒有瞭。你跟他說:"你鋼琴彈得不錯。""那是我媽讓我彈的。";"你棒球打的不錯。""那是我爸爸讓我學的。"
你可以看到孩子也許在小學期間暫時有一些成就,可是你問他你自己喜歡什麼呀?不知道。八九歲的孩子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這是最可怕的。學習的態度,強烈的求知欲是孩子的無價之寶。
不管學什麼,鋼琴也好,閱讀也好,數學也好。孩子越往上去,他經歷的困難就越多,越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前進。那經歷困難時是繼續還是放棄呢?學習習慣就是一個關鍵的因素,也是影響自己的智力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的一個軟因素。
美國社會心理學傢伯納德·韋納博士(Dr. Bernard Weiner)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現,人對學業成功和失敗的不同解釋對情緒和動機的影響,發展瞭成就歸因理論。一個人對他為什麼會成功或失敗的看法或歸因決定瞭他會為將來的活動付出多少努力。當過去的經歷帶來積極的情緒和對未來成功的期待時,這種歸因系統就讓人更願意去做類似的事。
孩子為什麼喜歡學習?我觀察瞭很多喜歡學習的孩子,都是因為學習的過程給她帶來瞭成就感,而且在學習中與傢長和老師的互動中,加強瞭健康的人際關系。也就是我常常在講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就是成就感和人際關系(Sense of Competence & Sense of Connection)。相反,如果這兩個心理需要達不到,孩子則會逃避學習。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凱蘿·杜艾克博士(Dr. Carol Dweck)研究瞭35年上進心(motivation),她提出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教給他們去熱愛挑戰,感興趣去找到失誤的原因,享受努力的過程,保持強烈的求知欲。
我特別希望孩子能夠在小學結束的時候達到這個狀態和心態。能達到這個目標,她給父母的建議是,註意觀察孩子被什麼所吸引,並及時表揚他們為之付出的努力。如果這個過程接收的隻有打擊,孩子很難有強烈的求知欲,看到學習就害怕。以後上學的時間長著呢,我特別難受就是聽到傢長說六七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厭學瞭。
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情緒和態度受什麼樣的"理念"左右?一方面有基因的影響,另一方面來自環境。美國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馬丁·塞利格曼博士(Dr. Martin Seligman)的研究表明,孩子的解釋方式在8歲左右開始形成。三個原因決定瞭孩子悲觀或樂觀的取向:
第一、孩子在成長中常聽到和看到的父母對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換句話說,如果父母對好事的歸因是長久的、概括化和個人化的,比如"你交流能力真好,我都被你說服瞭!"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樂觀的解釋方式。
第二、孩子失敗時父母批評的方式。換句話說,如果失敗常被歸因為長久的、概括化和個人化的,比如"你就是記性差!"、"女孩子數學都不好!"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悲觀的解釋方式。
第三、早期生活中有負面事件反復發生,如親近的傢庭如親近的傢庭成員在自己幼年時離世、父母又失業等。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適當地引導,孩子會覺得不論自己如何努力,壞的結果總會出現,個人努力不會有用,所以感到無助,將來在遇到困難時,則更容易選擇放棄。
杜艾克博士做過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她反復把這個實驗用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現最後的結論都是一樣的,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努力的過程常常被肯定,常常被鼓勵的話,那孩子在面對困難的任務的時候,就更願意去嘗試,願意去付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和她的傢庭
小多童書的創始人鳴鏑和我自己的孩子都下象棋,這個在象棋上也非常的明顯。因為象棋正式的比賽,一場棋賽是六個半小時,如果孩子隻是盯著要贏的結果去下的話,這六個半小時就會非常痛苦。可是孩子要是喜歡的是下棋思考過程的話,就會覺得這六個半小時很享受。
不管是鋼琴還是學習也都是一樣的,很少有孩子拿過一個曲子來馬上能彈的很好,也很少有孩子學習新的數學、閱讀理解或是科學就馬上能理解的很好。下棋上可以明顯地看得到,孩子在輸的那盤棋上學到的東西比贏的那盤棋上要強很多。所以,學習上也是一樣,學習上孩子犯的錯誤是暴露給我們他需要再繼續學習的部分。
但是,他努力的過程要常常被傢長所肯定,比如說,你這次成績不錯,你做的筆記很詳細;或者是,你昨天晚上花瞭很長時間把這章的內容都復習瞭一下,還做瞭一些提要,你看這個對今天的考試確實是很有幫助啊。如果這樣提醒一下孩子看到這個學習的過程對他最後結果的影響,孩子在將來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更願意去付出自己的努力,更加有上進心。這個是常常強調過程的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心態》(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是杜艾克博士的書,傢長檢查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有成長的心態。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檢測:
>>>>失敗、被批評時是否感覺羞恥或要反擊;
>>>>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時是否嫉妒並失去自己前進的動力;
>>>>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時是否有恐懼。
這些都幫助傢長來調整好我們自己成長的心態,才能夠幫助孩子擁有成長的心態。
剛才提到瞭對成人成功的預測力最強的一個因素是堅毅(Grit),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恒心。恒心加上熱情,對這個事情不光有熱情,而且有願意付出努力的習慣。
賓西法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安吉拉·達克沃思博士(Dr. Angela Duckworth)是研究堅毅的一個很有名的專傢。她說到現在為止,教育心理學界發現唯一一個可以培養人堅毅的方式就是是否具有成長的心態。
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多看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多誇他們付出的努力。不要用成績的高低來決定自己對孩子的態度,這樣會打擊他們前進的動力,對學習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對於培養的過程,Dr. Duckworth推薦不管是學什麼,孩子一定要根據興趣堅持一樣愛好,從小學一直堅持。
五、行為的習慣
最後一點影響學習的因素是,外表可以看到的行為習慣。其中,特別是時間的管理、責任感、條理性、自控力,這些都是對學習有關鍵作用的軟因素。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更有學習的動力呢?有四個不同的因素。
首先,學習的內容對孩子來說有興趣。其次,如果沒有興趣,他自己至少有這個信心,有這個成就感能夠學會,那他也會有動力。再次,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清楚地看到瞭自己做的事情、自己的行為,與成果有直接的關系,他看到我自己努力一下,自己的進步就比較快,這樣孩子也會有上進心。最後一個就是,比如說,他跟同學相處很好,那他的朋友們學習都很努力,那他也願意學習努力,因為這個對他來說在人際關系上是一個獎勵。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孩子的兩個基本需要,做事情能夠帶來成就感或是健康的人際關系,那他都會在學習上更有動力,在學習上能夠付出更多的努力。
舉個例子來說,有的傢長問道:"孩子小學1年級,辦事情比較拖沓,尤其是寫作業,特別慢。感覺他心裡壓力很大,7歲的孩子,他一直在糾結不想寫,不願意寫,溜號,望天,手裡拿著玩具擺弄……10分鐘的作業,要寫一個多小時,對學習沒有興趣,該怎麼辦呢?而且孩子坐不住,總在動來動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心裡長草,靜不下來。"
後來我詢問傢長發現,有一樣事情他的專註力特別高,就是樂高,除瞭樂高,其他什麼事情都堅持不下去。你看一下就會發現,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對讀寫的要求就比較高,聽力理解也是傳統的教育方式比較強調的一個技能。可是當一個孩子最擅長的是動手的能力的話,剛才也提到瞭,大概是5%的孩子,他的學習方式是需要動手,他通過觸覺學習的最好。
學習本身對孩子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她在學習上總是拖拉寫作業,總是逃避,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讀寫的這種作業給他帶不來成就感,相反,給他帶來的是種挫折感,因為他學起來可能比較困難,那他寫作業也比較慢,他在學校裡也許因為寫得比較慢,完成不瞭作業,老師也許有一些不太積極的反饋,那孩子就更有挫折感瞭。學習本身變成瞭給他帶來挫折感的事情,那他肯定是對學習沒有興趣,總是走神。
那對於這個孩子來講,該怎麼辦?像我們講的,這個孩子的能力特點是什麼?我們要先看一下,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樂高,那我們就從他喜歡的事情上來調動他學習的興趣。比如說,閱讀上,我們可不可以去找一些關於樂高的書,說明書也好,其他的書也好,讓孩子看到後知道閱讀是我自己吸收有用知識的一個途徑,可以多看一些這樣的課外書。
他喜歡動手操作,是不是不符合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沒有可能有其他的教學方式。比如說,比較側重孩子的動手能力的教學方式。要鼓勵孩子去參加他擅長的活動。比如說,樂高,我們就告訴他,趕快把作業6點前做完,做完之後,我們好6點半去上樂高課。如果學習對他來說比較難,那就采取孩子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做作業。比如說,數學,能不能用樂高來擺計算題?
這些都是結合孩子的長處來幫助孩子對學習更有興趣的一個途徑。不然的話,一個七歲的孩子,這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學習習慣,長此下去,對學習會越來越逃避。
給孩子一些工具,讓孩子在學習的習慣上更加有效,孩子對學習也會更有成就感。比如說,記憶方面,學習理論曾經研究過,早上剛起床的半個小時,還有晚上睡覺前的半個小時,人的記憶力會比平時多大概30%,把需要記憶的東西移到這兩個時間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固定的時間來做作業
有的傢長告訴我,這個孩子9點以後才開始做作業,一做做到12點瞭,拖拖拉拉,影響瞭睡眠。那我的問題是,為什麼孩子放學的時候是3點,但9點才開始做作業呢?這就是行為的習慣沒有養成。寫作業一定要有固定的時間,特別是小學的時候。
養成一個習慣
放學回到傢後,先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不一樣的事情。因為在學校裡面,大部分的學習內容都是跟閱讀和數學邏輯相關的,那麼調整一下,也許就是聽聽音樂、打打球,也許是玩一下橡皮泥,轉移一下大腦活動的區域,降低疲勞。這之後我們就要養成,比如說,在吃飯以前也好,吃飯以後也好,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時間做作業。
學齡兒童的傢規要跟孩子一起商量著完成
你可以問一下孩子,你覺得我們吃飯以前是先做數學還是做閱讀呢,吃飯以後我們再做另外一部分。這樣就可以把作業分開,使孩子做的時間不至於特別長。
註意力不是特別專註,提供一個小的獎勵
比如說,喜歡跟爸爸出去打球,那我們就先來做數學,數學做完之後,我們先出去跟爸爸打十分鐘的球,然後回來吃飯,吃完飯我們再來做其他的作業,這個對孩子都是一個動力。
好習慣養成確實需要時間,壞習慣養成非常快
因為壞的習慣跟孩子的天性有關,大部分的孩子想要知難而進是比較困難的。比如說,睡前讀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建議大傢要從小養成,這就要求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陪著一起讀書,等孩子自己能讀書瞭,讓孩子讀給我們聽,這樣孩子也比較有成就感,也養成瞭一個閱讀的習慣。
傢長要以身作則
我們如果本身愛學習的話,常常讀書,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覺得書是一個很好的東西,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學習的習慣,也就水到渠成瞭。
行為的後果,被獎勵還是被懲罰,也是孩子是不是繼續發生這個行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如果孩子他的作業沒做好,父母替他做瞭。比如說,我自己的弟弟,就是一個反面的典型。小的時候,因為我的爸爸太寵愛他瞭,我的弟弟在學習上有任何困難,就開始抱怨自己頭疼,那我爸爸就讓我來替他做作業。其實這樣的話,孩子下次遇到困難,他一定會采取這樣的方式進行逃避,永遠都學不會學不好。所以,這個行為會反復出現,因為這個行為被獎勵瞭,他一抱怨頭疼,就有別人來給他做作業。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在學校接受教育?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培養出他優良的品質。小學裡教的具體的知識,我們可能會忘掉,可是在這個過程中養成的責任感會受益終生的。所以,一定要孩子養成習慣,自己的作業要自己來做,父母可以幫助,但是不可以代替他。
要在傢裡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時間管理的習慣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養成。小學的時候晚上10點一定要開始睡覺瞭,如果10點前沒做完作業的話,那我們要熄燈瞭,第二天你作業做不完,成績受影響,交不上去,要承擔這個後果。這個是個很好的學習的機會,到第二天的時候,孩子會更加用心,要把事情在10點之前做完。
所以,孩子在學習上,自律能力方面,自控能力方面,時間管理方面,犯錯誤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孩子自控力這部分大腦的發育是最晚的,要到25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孩子預測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我們如果能夠正確看待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犯的一些錯誤的話,那我們能夠更好的幫助他為將來的成長而學習,我們管教的目的就是為瞭起到一個教的作用,能讓孩子掌握這些優良的品格和習慣,千萬不要懲罰正常但是不正確的行為。比如說,他坐不住,自控能力差。
很多事和他的天性、年齡的發展階段也是有關系的。七八歲的孩子,讓他分心的事情非常多,坐不住,特別是男孩子,這非常正常,雖然是一個不正確的行為。
我們幫助孩子,是為瞭培養孩子的專註力,而絕對不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的感覺。所以,有的傢長告訴我,他按時做作業,有條理,那不是應該的嗎?我們為什麼要表揚或者鼓勵呢?
如果,他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你不去及時地表揚他努力的這個過程,他一旦做錯事情,馬上就給他很多負面的註意力的話,那他怎麼能夠重復發生好的行為呢?
孩子重復發生的行為,都是常常得到關註的行為,他付出瞭努力,傢長看到瞭,他坐在那裡努力學習,這個過程如果能夠常常被肯定,他才願意在下一次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更願意付出努力。所以及時地反饋好的行為,是孩子能夠繼續產生這個好行為的一個關鍵的因素。
其實,孩子跟我們在一起的18年的過程中,其中12年、13年都是在學校裡度過的。最終希望孩子學到什麼呢?我們真正影響孩子什麼呢?就是他言行的記憶。這個記憶,包括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解釋自己在學習中碰到的失誤失敗,這些都會內化成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
如果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幫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老師之間的親密的關系,感到自己受尊重,有歸屬感的話,孩子的上進心的基本心理需要就得到滿足瞭,他就更願意去實現自己的潛能。如果我們同時還給孩子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潛力,能夠根據他的能力特點去幫助他找到獲得成就感的活動,能夠在學習中帶來更多的成就感的話,那孩子對將來的學習就打下瞭一個很好的基礎。
瞭解孩子,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學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看到挫折和挑戰的時候不灰心,更願意在學習過程中付出努力,另外加上行為習慣,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造成瞭孩子到底學習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天生的能力和後天的培養,就像長方形的長和寬,一起決定著它的面積。
【藍橡樹傢長圈】傢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傢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傢長沙龍提前占座。
長按復制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