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影史最賣座恐怖片

11-02

十年前,澳大利亞艾麗斯泉市的一傢書店裡,有位男子引起瞭經理註意。

他形跡可疑,明目張膽在幾本書上塗塗畫畫,看起來完全不知公德為何意。

經理快走兩步,湊上跟前,剛準備伸手阻止,卻愣在當場。

那個在書上簽名的男子,正是——

斯蒂芬 · 金

不論這種即興簽名的嗜好,對於一位作傢來說有何特殊意義,光是金本人出現在店裡,就當得起蓬蓽生輝。

從兒時在不透風的洗衣房,寫完處女作《魔女嘉莉》,到獲得美國國傢圖書終身成就獎。

數十年筆耕不輟,讓斯蒂芬 · 金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讀者群,也成為作品改編數量僅次於莎士比亞的傳奇作傢。

當然,除瞭耳熟能詳的《肖申克的救贖》,常年占據豆瓣 TOP1。

《閃靈》《綠裡奇跡》《危情十日》等一眾傑作,也是小十君心頭喜。

熟知金爺的觀眾,自然明白他非隻恐怖大師。斯蒂芬 · 金最擅長也最感興趣的, 是在異態環境下挖掘異化人性。

而恰逢萬聖節前夕,小十君日盼夜盼的《小醜回魂》終於應景地放出資源,趕緊看完,前來安利。

恐怖電影從誕生之初,就似乎帶著低人一等的烙印。觀眾視其為雞肋,影評人嗤其為笑柄,各大電影節都不待見這種小眾類型。

但今天,終於有人為它出瞭口氣。

豆瓣 7.6,IMDb7.8,這些評分對恐怖類型片來說,都算得上一種奇跡。

北美票房破 3 億,全球票房過 6 億。

時隔 44 年,打敗曾以 2.32 億美元,創造 R 級恐怖電影票房記錄的前輩《驅魔人》。

諸多成績,都讓《小醜回魂》成為今年最亮眼的電影話題。

更讓小十君感動的,卻是數字背後的意義,《小醜回魂》的票房成功,實有一層顛覆意義。

打破瞭 " 賣不出票房 ",這一常年加諸恐怖電影之上的魔咒。

電影改編自斯蒂芬 · 金原著《IT》,不過別以為這跟《IT 狂人》有什麼關系,IT 所指的,正是這非人代詞所能表達的最黑暗含義。

1986 年出版,不僅是當年銷量冠軍,金爺更坦言," 我不敢再寫這種類型的作品 ……"

更有甚者,說金爺曾對外表示,無論小說將來多受歡迎,他自己決然不會提筆寫續。

無論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對本人來說多不堪,《小醜回魂》所帶來的陰影,其實多年前就已揮之不去。

1990 年,《小醜回魂》第一次被搬上熒幕。

以上下兩集,電視電影形式與觀眾見面。片名更直白為《Stephen King ‘ s It》。

不過這部作品裡的小醜,乍看之下,還略顯滑稽。

如今各位在網上看到的所謂老版《小醜回魂》,正是這部的剪輯版本。

不過,因為沒有鋪開放映而口碑受限,但究其質量也是不俗。

而這 2017 新版《小醜回魂》,不僅更加忠實原著,在整體氣氛和驚嚇點營造上,更是全面超越。

雖然該片的成功,對於金爺來說隻是錦上添花一筆,但對於導演安德斯 · 穆斯切蒂來說,卻是一飛沖天的業績。

這個曾憑借《媽媽》,讓傑西卡 · 查斯坦獲得 MTV 電影獎最佳驚恐戲表演提名的西班牙導演。

第二部長篇就獲得如此成績,不由讓人聯想起當年導演《第六感》的沙馬蘭。

與同樣口碑不俗的《招魂》與《潛伏》系列不同。

《小醜回魂》中的氛圍塑造,雖然也是令人脊背發涼,但整部貫穿下來,更像是以人物描寫而出眾的恐怖 + 冒險電影。

故事發生在 1989 年,一處名為德裡的偏遠城鎮,早年間由一群伐木工人修建而成。

這座犯罪率與失蹤率高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小鎮,接二連三有兒童失蹤。

男主角比利的弟弟喬治,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場大雨中,他被窨井中的神秘聲音吸引,從此杳無蹤影。

這一切隻是噩夢的插曲,小鎮中怪事頻發,居民卻都麻木不仁。

人們還是該吃吃,該樂樂,真相被雪藏在假裝視而不見的恐懼背後。

數年後,年紀稍長的比利一直沒有忘卻喬治的失蹤。

他結識瞭與自己一樣,都曾見過那個不可名狀的詭異存在的幾個小孩。

被稱之為—— " 它 " 的那個東西,靠吸取人類恐懼而活。

沒有確切形體,也沒有真名實姓,時而化身為小醜,時而變身為鮮血,時而又像僵屍如影隨形。

更讓人不能理解的事,隻有小孩子才能看見它,它會嚇破他們的膽,然後整個吞掉他們。

屬於成人世界的警察對此一無所知,所謂的宵禁也無濟於事。

比利為瞭找回失蹤的弟弟,也為瞭不再讓它為所欲為,隻得聯合朋友一同面對恐懼。

但問題是,比利跟他的朋友,既不人高馬大,也不受人歡迎,甚至被人稱為窩囊廢俱樂部。

比利口吃,本是個胖子,艾迪有哮喘,貝貝被人稱為婊子,麥克懦弱自卑,史丹拘謹又固執,而瑞奇油滑還臭嘴。

這群到哪都貼著失敗者標簽的孩子,不僅要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欺辱與排擠,還要直面步步逼近的它,直面那愈發洶湧的恐懼 ……

當然,除瞭電影核心內容外,《小醜回魂》也有諸多迷影梗可供玩味。

比如洗手間中一場戲,噴灑而出的血水,明顯向《閃靈》致敬。

不過,因為恐怖電影的精髓之一,就是驚嚇片段的設計。

為瞭維持新鮮感,小十君在這裡就不再多提,各位自己品味。

就像金爺自己經常提到的,恐怖題材之所以吸引人,在於通過移情來間接感受自身死亡的可能性。

初看這部影片,你可能覺得它並沒有那麼嚇人。

光影音效雖然出色,驚嚇點也恰到好處,但對經過海量恐怖片洗禮的觀眾來說,也談不上多出類拔萃。

鮮血,行屍,小醜等元素,也並非罕見,甚至多少有點復古意味。

但觀眾和小主角們要面對的,不僅是神秘怪物,還有來自生活中真實的壓力與恐懼。

換而言之,現實與想象的邊界,在電影中消融為一,小鎮即是成年世界的隱喻,而怪物正是無數心障的投影,這才是觀眾能如此共鳴的前提。

十來歲年紀,對成人世界懵懂未知,對幻想與現實的邊界剛開始洞悉,這些孩子就要面對如此可怖的噩夢,面對成人都不願意承認的黑暗秘密。

他們的世界,不像成人臆想中那樣純凈透明。

電影中,每個人都背負著不同的重量前行,或是疾病,或是傢庭,或是校園惡霸的欺凌。

那些看似單純的校園生活,也有鄙視鏈的無情壓力,也有更加露骨的種種惡意。

而這一切看似很殘忍,甚至不合理,但這正能突出斯蒂芬 · 金秉持的觀點,

" 孩子的噩夢與成人不同,孩子的力量雖然微弱,但足夠坦誠,坦誠到能夠承認自己恐懼。"

除瞭生活背景中無處不在的惡意,電影所呈現恐懼的形式,也有深意。

就像那些出其不意的驚嚇片段,比如小胖子本情書寫著寫著,就突然開始嚇人。

如果你觀影經驗不多,可能會暗暗埋怨導演故弄玄虛,一驚一乍太過老套。

但這些毫無道理,甚至有悖邏輯的噩夢,和孩子們可能隨時面對的排擠與欺凌一樣,都是一種現實。

突如其來,令人震驚,也是恐懼與死亡的真實特征。

而有人說比小醜更恐怖的,是故事中所折射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種族歧視、校園霸凌或子女教育問題 ……

但小十君不能茍同。以上種種,隻是故事所依托時代背景下的常態,是用以裝點門面及營造真實感的必要素材。

有它故事會更圓更滿,沒它也不至於講不下去。

而拋去細枝末節,我們能看到的,其實是一場——特殊的成年禮。

外表看似一群孩子對抗惡魔齊心協力,往裡卻是正視死亡這一必然的內在經歷。

就如另一部金改編作品《伴我同行》(小十君最喜愛電影之一),《小醜回魂》中的一切劇情,都指向瞭 " 成長 " 這一復雜主題。

無論何種形式出現,無論是否牢記,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迎來自己的成年禮。

也許沒有任何預兆,它悄然而至,給予一些,奪走一些,點燃一些,澆滅一些。

除瞭對成人世界的想象幻滅,成年禮最重要的環節,便是對死亡二字的理解。

死亡成就瞭故事的開頭,成為瞭驅動人物向前的動力,最終又為他們的成熟結彩賀喜。

與電影中對 " 它 " 視而不見的人不同,敢於赤手空拳對抗死亡的孩子們,以失去天真為代價,換得瞭更寶貴的東西:

意識到生活,還存在改變的可能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