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教做人!一出手就是年度國產最佳預定

01-26

你能想象,一檔央視出品的歷史文博類紀錄片裡,出現憤怒的小鳥畫面嗎?

沒有扯謊,圖和真相都在。

出自央視 2018 年開年紀錄片 ——《如果國寶會說話》。

一共一百集,每集五分鐘,一集一個文物。這個形式跟之前同樣由央視推出的《故宮 100》有點類似。

去年年底,《國傢寶藏》火的時候,最流行的評價是 —— “官方吐槽,最為致命”,到瞭《如果國寶會說話》這裡,應該要改成“官方賣萌,最為致命”瞭。

最難得的是,央視這個萌賣得一點也不“惡意”。絲毫不牽強附會,也沒有任何隔離之感。有理有據地用現代文化聯系史實,又不失紀錄片的風韻。

豆瓣目前 9.4.

之所以要強調這部紀錄片和流行文化結合得很適當,是因為近幾年,我們都有被春晚部分語言類節目支配的恐懼。能看得出來這些創作者在努力地試圖貼近年輕人,其實不過是搜集瞭一堆過期流行語硬塞進小品裡。

《如果國寶會說話》就完全不是這樣啦,該用的地方才用,而且都是對於文物本身的合理發散,輕松愉悅之中,又加深瞭對內容的記憶點。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憤怒的小鳥,出現在第二集中,講的是青銅鴞尊,鴞,音 xiao,第一聲,意為貓頭鷹。

它在某些文物裡是長這樣的 ↓

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會說它像憤怒的小鳥瞭。

最關鍵的是,這整集並不是突然來這麼一下。因為這一段的介紹風格比較俏皮,所以從一開始,配音就用瞭 1.5 倍速的語速和很活潑的語氣,音樂也非常輕松。

配音功力很強,播音腔的俏皮語氣,真的非常非常可愛啊。

戳 ↓

但是這集可不僅僅是可愛而已。

青銅鴞尊出土於商代著名的王後婦好的墓中,於是這集又講到瞭這位文武雙全的女將軍的生平,再講到有專傢認為,青銅鴞尊其實就是這位傳奇女性的代言人。然後又引申到,貓頭鷹在歷朝歷代的意義。

在商朝,商人對於貓頭鷹是極其崇拜的,有專傢認為,是商族族源神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中的“玄鳥”就是貓頭鷹,是神的化身;

而在周朝,貓頭鷹又成瞭“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裡醜惡的不祥之鳥。

在漢朝,貓頭鷹依然難以翻身,文案裡又引用瞭西漢文學傢賈誼的《吊屈原賦》:“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鴞翱翔”。

再到我們小時候的俗語: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片子用當代的文學作品把貓頭鷹在歷朝歷代的象征意義串聯起來做瞭一個縱向的對比,最後得出瞭一個又幽默又有哲理的結論: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從高貴,到不詳,再到呆萌,貓頭鷹就是那個貓頭鷹,但是人心,變瞭好多回瞭。

貓頭鷹就是那個貓頭鷹,但是人心,變瞭好多回瞭,真是超絕有道理!

短短五分鐘,從配音到音樂,再到有趣的形式之下填充的豐富內容,足見用心。至此,我們也明白這集的標題 —— “一隻貓頭鷹的待遇”,指的究竟是什麼。

第九集講瞭甲骨文,也很有趣。

這集裡最出彩的應該就是動畫的運用瞭。因為講的是甲骨文,所以運用瞭大量的動畫來講解文字的形成。

這集一開始,就是用甲骨文上出現次數最多的“王”字的形成來引入的。

最早的王字,像豎放的鉞,鉞是一種兵器,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征,王權最大依仗是軍權,王字由此而來。

把鉞擬人瞭,這個鉞的眼珠子還會滴溜溜地轉。

然後又用兩個故事性很強的段落,為我們復原瞭一些商朝的歷史。

一個是由這集的主角 —— “殷墟嵌綠松石甲骨”引出的。還原瞭商王的一次狩獵。

流暢的文案,配上故事性的講述方式,輕松愉快又有點小激昂的背景音樂,音效還不時插入一兩聲牛的叫聲,引人入勝。

而另一個故事就更巧思瞭,因為甲骨文絕大多數都是象形文字,所以這集裡,就用一個一個的象形字,還原瞭四千年前,一個商人是如何度過一天的。

“丈夫”的“夫”字,束發的發髻,是可以擔起傢庭的證明。

“監”,鏡子。

“走”字這段,給有點誇張的晃臂和腳步配上瞭鼓點音效。

最可愛的就是打獵這段瞭,背景音樂居然給配瞭遊戲音效。

“月”上中天,妻子煮好瞭飯菜,是用圓腹,有足有耳的炊具“鼎”燒煮的飯菜。

從形式,到貫徹形式的動畫和音樂,無一不用心,無一不精良。任何一部分,錯過都很遺憾。

這集的後半段,也用同樣的動畫,給我們拆解瞭甲骨文裡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都是如何造字的。幾千年前商人造字的智慧,就通過這些動畫,傳到瞭幾千年後的我們面前。

最後就該央視紀錄片一向逆天的文案出場瞭。

甲骨文,是目前中國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有瞭甲骨文,中華文明就有瞭記錄和傳承的工具,經過演變傳承,從祖先的心裡,流傳到我們的指尖。

從此,從個體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識、思想、經驗,通過文字,一代代流傳下來,中華文明得以塑造和傳揚。

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劃地,刻在骨頭上。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成語的拆分,“刻骨”的雙關含義,整句話又美,又飽含深情。

這種精彩的文案出現在每一集裡,精準而恰到好處,能看得出來對文字極強的掌控力,又不是空洞的華麗辭藻或者刻意的舞文弄墨,是絕對為主題服務的。

比如第一集,講的是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於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的文物 —— “人頭壺”。

這集的主題是“最初的凝望”,取自“人頭壺”頭微微仰起的姿態,又發散開來,探尋瞭人類對於存在和意義的追思。

這一集的文案是這樣開頭的:

你來自泥土,頭微微揚起,仿佛仰望天空。

六千多年過去瞭,我們進食,生存,繁衍,不斷進化。而今凝望著你,我們依舊在思索這一切的意義。

是這樣結尾的:

那些古人參照自己捏塑出的形象,比他們的制作者擁有更漫長的生命,與大地同壽,至今容顏清晰。

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瞭國,符號成瞭詩,呼喚成瞭歌。

伴隨著這些串聯的文字,穿越六千年的,人類的進化,人類的迷惘和思考,就隨著這件文物呼嘯而過。

第二集的賈湖骨笛,在一整集描述完樂器樂聲樂法的進化、現代與古人之間的呼應之後,是這樣總結的: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

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聽到這句文案,我也很心動。

片子的各種亮點比比皆是。央視手握的資源是節目制作精良的資本。

而這部紀錄片吸引人的本質,其實是我們的文化。

我們的文化裡,有幾千年前就無比優越的創造力和技法。

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的曾侯乙尊盤,在科學技術無比發達的今天,工匠也花瞭整整二十年,失敗瞭好幾十次,才解開制作之謎。

也有如今會用好幾十年來推測出幾千年前武王伐紂日期的科研人員。

在第十三集所講的這件文物出土之前,牧野之戰發生的時間,各類結論竟然多達四十四種。直到這件的出土,牧野之戰的時間謎團,輝煌偉大的周王朝的建立時間,才被真正揭開。

青銅利簋。

考古人員先是將利簋底部的三十餘字銘文翻譯成現代文:武王征商,惟甲子朝,歲鼎,意思是武王伐紂戰役發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當天“歲”星,也就是“木”星,正當中天。

然後,包括天文學傢在內的各界專傢都出馬瞭,什麼碳十四測年法啊,各種典籍啊,最後精準得出瞭武王伐紂的日期。

我們有文化,也應該多有一些配得上這些文化的,優秀的節目。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