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
導演 : 亞歷克斯 · 加蘭
編劇 : 亞歷克斯 · 加蘭 / 傑夫 · 梵德米爾
主演 : 娜塔莉 · 波特曼 / 詹妮弗 · 傑森 · 李 / 奧斯卡 · 伊薩克 / 吉娜 · 羅德裡格茲 / 泰莎 · 湯普森 / 水野索諾婭 等
原著於 2016 年打敗《三體》得星雲獎。
娜塔莉 · 波特曼女神靠譜主演。
《機械姬》導演亞歷克斯 · 加蘭新作。
警告:深夜看可能影響睡眠質量。
北美新片《湮滅》2 月 23 號剛一上映,中文網絡上的口碑就開始默默發酵。
第一批看片的人是這麼說的——
" 相比《湮滅》,《降臨》的想象力都可以說是貧乏 "。
導演個人品味高超,劇情掌控極佳。
" 高級 "。
" 毫無抵抗力,一律十分 "。
條姐隱隱感到這屆科幻又有大事要發生。
一查資料,《湮滅》來頭果然不小。
原著《遺落的南境:湮滅》曾獲2015 年星雲獎最佳長篇獎,而當年備受矚目的《三體》隻獲得瞭提名。
當然,從科幻迷的角度講,《湮滅》這樣帶有克蘇魯神話內核的新怪譚作品,與技術型硬科幻《三體》並不具備可比性。但星雲獎的認可,無疑還是給影版《湮滅》套上瞭一個巨大的光環。
《機械姬》導演和娜塔莉 · 波特曼女神的組合,也讓人沒法不期待。
然而,網飛放出中字熟肉資源後,隨著評分人數越來越多,《湮滅》的豆瓣評分已經從最開始 8.2,一路掉到現在的 7.4 分。
是影片不好嗎?條姐還記得一刷時腦花子被影片的腦洞和高級的趣味一路炸上天的感覺,誰說不好我第一份反對。
條姐仔細看瞭大傢的短評,發現 " 不懂 " 和 " 糊弄 ",是差評的高頻詞。
《湮滅》到底講瞭什麼?條姐請瞭 @陳匿 為我們帶來他的解讀。
文 | 陳匿
電影頭條特約專稿,轉載需授權
2018 年的進度條才走瞭四分之一," 年度科幻神作 " 已經被《湮滅》鎖定,這不是我的一面之詞,凡看過該片的都這麼說。
就有點像,每個讀者都無法反駁《尤利西斯》的偉大,那是一種建立在前所未有、視覺及意志的雙重沖擊之上的奇妙體驗。" 震驚、混亂、WTF" 是評論此片的高頻詞匯。
《湮滅》改編自《遺落的南境:湮滅》——一部在 2015 年擊敗《三體》榮膺星雲獎最佳長篇的科幻小說。
不過,就像科幻小說愛好者與科幻電影愛好者之間涇渭分明的考據癖,沒有人會隨便贊賞小說改編電影的成就。小到劉慈欣的短篇,大到《沙丘》、《海伯利安》這樣的史詩巨作。
即便如此,還是有人能非常巧妙地讓兩個陣營的熱情受眾無可指摘,交出不錯的答卷。就像兩年前的《降臨》,今年的《湮滅》。
它們不再側重恢弘的場景,不再追求宏大的主旨,著眼於世界觀的搭建和故事的完整敘述。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星球大戰》以後的所有取得成功的科幻電影,都應該是一種存在主義的 " 科幻境遇劇 "。
就像,《湮滅》裡,由娜塔莉 · 波特曼飾演的女主角在被丈夫的命運裹挾之前,隻是一個普通女子。雖然,為瞭劇情需要,她還是一個擁有 " 生物學傢 " 技能的高校教授。
在主要輿論看來,《湮滅》跟導演亞歷克斯 · 加蘭的口碑前作《機械姬》有一脈相承之處,繼續在更大的時空尺度上探討" 我是不是我 "," 究竟是我的肉身還是我的意志構成瞭我 "的命題——雖然這已經是《異形:契約》以及《銀翼殺手 2049》在去年問過的問題瞭。
在我看來,加蘭的追求和成長像極瞭尼爾 · 佈洛姆坎普,那個癡迷於觸手怪物、外星人的南非導演,有自己感興趣的科幻命題,也有詭異的審美。
相比之下,《湮滅》的故事線索更加讓人五味雜陳,幸好歷史上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科幻電影設定可以幫我們理解,否則觀感真的可能會被湮滅掉。
莉娜(娜塔莉 · 波特曼飾演)的丈夫凱恩(奧斯卡 · 伊薩克飾演,也是《機械姬》中那位變態的 " 人工智能之父 ")是一位軍人,他所在小隊為瞭調查一個被神秘能量團籠罩的區域而全部失蹤。這個能量團降臨地球後,人類發起瞭多次調查行動,出動瞭直升機、炮彈和自殺式調查小隊,但都以失敗告終,關於覆蓋區的秘密,依然沒有被正確揭示。
一年後,凱恩離奇地出現在瞭莉娜的面前。然而,讓莉娜困惑的是,再度歸來的凱恩性情大變,神情恍惚。於是,莉娜有瞭極大的熱情去調查凱恩這一年的遭遇,這個選擇讓莉娜的命運開始走向萬劫不復,而在一天前,她還隻是個守寡的高學歷怨婦而已。
莉娜加入瞭一個配比極為合理的科研調查小組,這是自能量團降臨地球後的第十二次調查行動。她本人以前也從過軍,現在是生物學傢,隊伍裡還有心理學傢、物理學傢和人類學傢等。不同於任何時候,她們的專業知識將派上最大的用場,甚至,將被以最快的速度推翻。
在能量團覆蓋的區域內怪事連連。有長著鯊魚牙齒的鱷魚,有長著骷髏面容的會發出人類哀嚎的熊,有長著藤條角的鹿,人形生長的植物。而這些怪異的反應也出現在幾位探險者的身上,就像是進入瞭幻境,她們開始走向癲狂、不斷的記憶重塑。
故事以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莉娜進入能量團之後的正敘,一條是以莉娜被營救後面對提問者的回憶。回憶中,莉娜在能量團待瞭四個月,而且是小組裡唯一的幸存者。或許,你可以將這個講故事的方式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來對照。提問者代表鏡頭外的觀眾發起質疑,並串起所有時間線。他就像主持人一樣,聚焦 " 湮滅 " 的話題,擴大內容的主旨。
莉娜不但活到瞭最後,還和整個能量團進行瞭正面的對決,非常幸運地走到瞭能量團降落的中心地帶,進入瞭明喻般的燈塔,並非常不幸地看到瞭凱恩在臨死前的錄像,非常不幸地和擬人化的能量團進行瞭正面對決。
能量團如果僅僅是一個對怪異事物的生長具有操縱能力的存在的話,那麼本片隻會落入神秘主義的圈套,就隻是一個幻境,就失去瞭隱喻,也沒有真正的所指。因此,直到片尾對決之前,我們依然沒有非常清晰地搞明白,能量團究竟是怎麼來到地球的,他們的物質含義是什麼,他們的動機是什麼。
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非常適合問每個淹沒在時間洪流裡的個體生物,因為你沒有答案,如本片的女主角,即使你參與瞭調查(質疑),卻隻會越來越含糊。
能量團的擬人化其實並無新意可言,就像那些會變成人形的旋風怪物一樣,它在對決中將自己復制為莉娜的形象,並模擬瞭這個可憐的人類的步態、神情和面容。累贅般的故事講到這裡就逾漸清晰瞭,莉娜現在的處境正是凱恩的遭遇,復制瞭凱恩面容、繼承瞭他的記憶的怪物回到瞭莉娜的身邊,他像一個新生兒一樣,非常謹慎地探測著人類的底線,並考慮著下一步的計劃。
莉娜經歷瞭同樣的死亡,也被怪物復制。
莉娜視角下的故事到此為止,復制瞭莉娜面貌的怪物和莉娜進行瞭一番決鬥,然後燈塔被毀,一個死,一個生。導演將辨別莉娜視角的真實性這件事交給瞭那個提問者,活下來的究竟是哪個莉娜?
影片的最後,莉娜和凱恩重逢。這對勞碌的戀人相擁在一起,凱恩問道,你是不是真的莉娜,然後鏡頭拉向莉娜的眼睛,那不可能是人類的眼睛。這個所謂的開放式結局基本算是有瞭個唯一的答案,她不可能是 " 真 " 莉娜。
這就是所謂的湮滅。
其實,湮滅(Annihilation)是一個物理學術語,指的是當物質和反物質相遇時,會發生完全的物質 - 能量轉換,轉為能量(如以光子的形式)的過程,又稱為互毀、相消、対消滅。
這個公式套在電影裡,就是地球物質與來自外星的能量團相遇,發生的一次轉換。其結果就是能量團內所有生物的 DNA 紊亂,新事物相繼誕生。電影結尾,但是湮滅才剛剛開始,鬼知道這兩位通過轉化而來的人形怪物會在地球上造出什麼新的么蛾子。
我們跳出電影繼續探討一個問題,人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什麼?
是前日不斷積累的記憶還是一團意志?好像都不是,又好像都是。哲學地看,沒有答案。
然而,當意識存儲、上傳和下載這件事即將發生在我們的真實世界時,這可能是一件需要法律或者最基本的共識來約束的事情瞭。如果早人工智能幾年問世,這部電影都不可能獲得比現在更加令人著迷、困惑的待遇。
《湮滅》所揭示的主題可能不僅僅局限於此,我們甚至很難分清這是在講人類的起源還是人類的最終宿命。但是客觀地看,它好像又永遠不會發生,它隻是非常謹慎地將主題圈定在人類將被互毀的可能性裡。
惟其如此,這部光怪陸離的所謂 " 新怪誕 " 故事才存在被多維度解讀的可能,《湮滅》才沒有成為下一部《異形》,而娜塔莉 · 波特曼也不是簡單地復制西格妮 · 韋弗的命運。
◎責任編輯: 電影頭條影視組 條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