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音樂起 ~"
不知道大傢在電影院有沒有見過這種觀眾:
看著明明是個正常人,電影進行到一半卻開始小腿抽搐,脖子扭曲,臉上還帶著神秘的微笑。
別擔心,這八成是跟 bgm 合上拍瞭。
比如前幾年跟基友去看《超凡蜘蛛俠》的小十君,小蜘蛛大戰光電人那段根本顧不上欣賞炫目的特效,滿腦子就兩個字:蹦迪!
▲自帶電音的光電人
當然,bgm 的作用絕不是(或不僅僅是)把影院變成迪廳。它能烘托氛圍,表達情感,甚至推動劇情發展。可以說,一部優秀的電影,往往也離不開優秀的配樂。
比如斯皮爾伯格的驚悚名作《大白鯊》一開場,就是人們在水中嬉戲玩樂,海濱一派祥和的景象。
▲光看畫面,誰能想到海面下藏著什麼呢?
但觀眾能聽到的是,陰沉的、漸強的管樂合奏,越發急促緊張的拍子。間或插入小段鋼琴和輕快的打擊樂,仿佛是在嘲笑這些快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災難即將來臨。
在這一幕中,配樂既渲染瞭氣氛,又預示瞭劇情,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創意瞭。
在我們今天要說的紀錄片《電影配樂傳奇》中,這個例子也被作為作曲傢約翰 · 威廉姆斯的代表作品介紹給觀眾。
說是《電影配樂傳奇》,本片更像是作曲傢們的 " 傳奇 "。
好萊塢的配樂大師們,如霍華德 · 肖(《指環王》系列,《霍比特人》系列)、漢斯 · 季默(《盜夢空間》《加勒比海盜》),托馬斯 · 紐曼(《海底總動員》《玩具總動員》)都競相登場。
▲全明星
最讓小十君驚喜的是," 九寸釘(nine inch nails)" 樂隊的主唱特倫特 · 雷諾也有出場。
雖然大眾對他的認識多停留在搖滾歌手,但他也是《社交網絡》的配樂作曲之一。
▲特倫特 · 雷諾
" 電影配樂 " 是怎麼來的?
最早創造這一概念的人是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也是他們最早改良瞭愛迪生發明的放映機,實現瞭電影公開放映技術。
不過他們最初的目的並非是要更好地表現電影內容。隻是那時的電影放映機噪聲太大,很影響觀影體驗,他們隻能讓人用劇院的管風琴來演奏一些音樂,好蓋過這些噪聲。
▲隨著劇情發展,用管風琴配上合適的音樂
即使後來電影放映技術大大進步,產生的噪聲幾乎不影響觀影,為電影配上音樂的傳統還是保留瞭下來。
隻是早期的電影配樂還多停留在渲染氛圍的作用上,對人物心理的表現很粗略,也不太影響劇情。
打破瞭這一現狀的是作曲傢馬克思 · 斯坦納(《金剛》、《亂世佳人》、《卡薩佈蘭卡》)。他不僅是第一個將交響樂引入電影配樂的人,還是第一個為電影人物創造 " 主導動機 " 的人。
▲馬克思 · 斯坦納
《金剛》中雄壯的交響樂拯救瞭這部劇情簡單,畫面粗糙的電影。
金剛急促而有力的 " 動機 " 曲比簡陋的畫面更能使這個巨大、強壯的猩猩形象造成沖擊。
這一手法也被日本作曲傢伊福部昭在《哥斯拉》系列的配樂中借鑒。
啥叫 " 主導動機 "?
比如說《星球大戰》中的名曲《帝國進行曲》就是維達的 " 動機 ",可以理解為他的個人 bgm(英語中稱為 theme,主題)。
▲維達胸前正在播放音樂(不是)
關於 " 自帶 bgm" 的維達,坊間流傳著這麼一個段子:
盧克:維達要來瞭!
歐比旺:你咋知道?
盧克:我聽到他的 bgm 瞭!
可以說,主導動機手法就是 " 沒人能在我的 bgm 裡戰勝我 " 的科學依據(不過戰不戰勝還是導演說瞭算)。
後來這個概念逐漸擴大,從人物的專有旋律衍生出瞭變身專用 bgm、戰鬥專用 bgm、愛的鼓掌專用 bgm 等。
▲ " 我有四個 A,沒理由不跟。"
電影配樂也不局限於配合氣氛,而能夠開始表現人物特質和心理狀態瞭。
比斯坦納年輕一些的作曲傢伯納德 · 赫爾曼就是以音樂表現心理的大師。他與希區柯克合作瞭多部影片,包括《迷魂記》《驚魂記》和《西北偏北》。
▲赫爾曼
雖然兩人後來決裂,但希區柯克電影很大程度上還是受惠於赫爾曼的音樂。
比如《驚魂記》的這個謀殺場景,其實畫面上看起來不是很恐怖。那麼怎樣最能表現出人物越來越強的緊張和恐懼?擅長運用交響樂的赫爾曼在這裡隻用瞭幾把小提琴。
我們都知道,讓不會拉的人拉小提琴,會發出一種很毛骨悚然的聲音,民間稱為 " 殺雞 "。
赫爾曼正是利用這一點,讓尖銳的小提琴聲一下一下刺激著觀眾的耳膜,在謀殺發生之前神經就已經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
除瞭上面兩位,片中還介紹瞭許多活躍於這個時代大師們。
赫爾曼同時期的有阿列克斯 · 諾斯(《欲望號街車》),他首次將芭蕾與爵士樂帶進瞭電影配樂。
稍晚一點還有約翰 · 巴裡,他用有些戲謔的銅管樂器和架子鼓寫出瞭經典的 007 主題曲。
▲當當,當當當 ~
而說到當代電影配樂的最高峰,必須是約翰 · 威廉姆斯。
他算得上是斯皮爾伯格的禦用作曲傢,許多膾炙人口的影片如《肖申克的救贖》《侏羅紀公園》《E.T.》的配樂都出自他手。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星球大戰》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還有大傢經常聽到的,20 世紀福克斯的主題音樂。
▲噠噠,噠噠,噠——噠噠
如此多產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極高的質量,從奇幻片,到兒童片再到歷史片都能寫,讓人不得不贊嘆威廉姆斯驚人的創作力。
威廉姆斯總體來說還是擅長交響樂的。
《E.T.》中,主人公騎著自行車載著 ET 飛上天空時的配樂,管樂帶來史詩感,弦樂帶來童話感;清脆的三角鐵和木琴,配合畫面背景裡巨大的落日,增添瞭不少奇幻的色彩。
《超人》的主題音樂同樣是交響樂。這樣一部改編自漫畫的爆米花電影,先從音樂上擺脫瞭那種誇張的、膨脹式的審美。
斯皮爾伯格說:" 音樂是要重新引入觀眾的。"
配樂為劇情服務,為人物服務,同樣也為觀眾服務。
好的電影配樂首先是好的音樂。不能打動人的音樂,配合再動人的電影情節也是雞肋。
▲ " 我的音樂首先要讓我起雞皮疙瘩。"
音樂為什麼能打動人?
科學會告訴我們,這是大腦額葉受聲波影響產生瞭多巴胺的結果。
但是觀眾不在乎多巴胺。世界上那麼多聲波,為何隻有你讓我聽瞭就喜歡?音樂打動人,終究還是因為這是好音樂吧。
這部紀錄片也告訴瞭我們做出好音樂的一些小秘密:
有人幫助把作曲傢錄好的原樣(demo)寫成譜,有人負責控制樂團錄音時的設備;有作曲傢四處搜集稀奇的樂器甚至是其他物體,隻為瞭錄到合適的聲音;更有人為瞭創造出特別的聲音而大費周章改造樂器。
▲各種稀奇的樂器
但他們想的不止是怎麼做音樂。
影片的最後,漢斯 · 季默說道:" 音樂傢們有責任傳播交響樂。我們有責任保存人類的文化。"
▲ " 交響樂如果消失,是對全人類的損失。"
確實如此。沒有創新而僅僅靠吃老本,最終就會沒有人理睬。這對任何音樂體裁都是一樣的。多多創作優秀的音樂作品,就是對音樂最好的保護。
作曲傢們面對的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可貴的是,他們樂於承擔這份責任,他們樂於奉獻自己的力量來為人類的文化增添生機。
因為他們真的愛音樂。
嗯,我們也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