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傢貧。
而最近微博上一個網友 po 出自己十歲侄子的自述:他們不配有我這麼好的兒子,
讓很多網友都瞬間爆炸瞭。
網友的評論自然是分為兩路,有人說這孩子智商雖高,但就是條白眼狼。
但更多網友覺得,話糙理不糙,小孩說的事實,傢長還沒有孩子清醒。
也有人對孩子太小年紀說出這樣的話,表示心疼。
都說世道變瞭,從前父母愛說別人傢的孩子,如今孩子是優秀瞭,結果父母卻被 " 嫌棄 " 瞭。
但蟬主說句不中聽的,如今很多的父母,確實 " 配不上 " 自己傢的孩子。
這也讓蟬主想起瞭英國一檔一直以來備受爭議的節目——
天才兒童
Child Genius
說白瞭,這就是一檔專門為神童定制的節目。
他們年齡雖小,但各個智商爆表,說是代表英國最聰明孩子真的不過分。
像是 10 歲就精通意大利語並自學日語的 Jonathan,在法語普通中等教育取得 A+。
小小年紀就加入瞭門薩俱樂部(全球頂級智商俱樂部)。
11 歲就基本掌握物理超弦理論知識點的 Rubaiyat....
11 歲智商 148 的 Jaxon,屬於同齡人智商最高的那 2%,同樣是門薩俱樂部會員。
被稱為 " 下一個愛因斯坦 " 的 Rhea,是同齡人中智商最高的 0.1%,去年的天才兒童冠軍。
還有智商雙高的姐弟 Clare 和 Stephen。
弟弟有自閉癥,但熱衷研究量子力學。姐姐 8 歲就熟知英國皇室歷代國王和歷史。
來到這個節目的天才兒童,要經歷一系列的知識角逐,在眾目睽睽之下答題,
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決賽隻有一人能獲得天才兒童的冠軍。
孩子不用說,肯定是出類拔萃,但是 " 擁有一手好牌 " 的父母們,才是戲最多的一群人。
我們可沒有在逼孩子
如果說父母愛炫耀孩子,那這些天才兒童,簡直就是父母手裡的籌碼。
第一季中的一個天才兒童選手,名叫 Ryan。
學習一直超綱,六年級學完九年級的課程,平日都在學習不說,還要抽空參加小提琴課程。
他的父親對著鏡頭,十分驕傲地說:
" 我經常告訴我的孩子們,
要做就做第一,因為沒人記得第二名是誰 "
而 Ryan 的母親確信,他其中一個兒子將來就是做總統的料。
當 Ryan 拉完一首曲子時,她的母親立馬問 ryan 的小提琴老師,
" 他拉得好不好,是不是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瞭,但我覺得他的姿勢還不夠專業,你覺得呢?"
緊接著轉過頭他又和 Ryan 說:" 你要不停不停不停地練習才行啊。"
在開始的比賽裡,Ryan 的成績不錯,采訪時,ryan 媽對著 ryan 說:
" 可能你今天隻是比較幸運,要知道還有很多人比你強,你要更加倍努力才行。"
為瞭贏得比賽,父母們更是給孩子加班加點 ...
" 別的孩子都在爭分奪秒,ryan 一直在浪費時間 "
都不知道,想參加比賽的,到底是誰。最後 Ryan 媽還強調,
我不是虎媽,我也不是在逼他,我隻是想讓他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化,讓他瞭解自己的潛力能到哪而已。
一個網友看到這裡都忍不住說:
父母的成功學
許多高智商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導和灌輸下,十分享受這種爭奪的感覺。
我經常和孩子說,你有兩種選擇:
A. 拼搏人生前 16 年,享受後 60 年。
B. 前 16 年你愛幹什麼幹什麼,然後掙紮過完後 60 年。
他們也許會恨我,但長大瞭他們一定會感謝我。
孩子真的會感謝父母的安排嗎,不一定。但是希望孩子過怎樣的人生,卻是很多天才傢長一貫的作風。
Francheska 和 Sofia 是一對姐妹,她們的母親在 21 歲懷孕,為此放棄瞭熱愛的事業。
她說,一定要孩子彌補自己的遺憾,成就一番事業。
讓孩子參加天才兒童,就是想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對的。
看到這裡,蟬主真的不太懂這位母親的邏輯。
當初既然沒有做好當媽的打算,為什麼要把不甘心的人生歸在孩子身上呢?
另外一個叫 Tudor 的孩子也不例外,同齡的孩子剛開始接觸化學,他已經在看專業級別的書瞭。
當然,神童嘛,智商使然,自然比同齡的孩子要超前得多。
在專業答題這一環節,他答對瞭 17 題,拿到瞭全場的最高分 17 分。
一些題目,甚至在出題者還沒說完時,他的答案幾乎就已經蹦瞭出來。
而他媽媽對此也感到相當自如和驕傲。
這題難不倒我孩子啊
Tudor 媽對鏡頭,坦誠為瞭孩子,落下瞭很多的工作沒做,以示自己的付出。
當主持人問她,你覺得這樣值得嗎。
Tudor 媽猶豫瞭幾秒,說
" 我們已經進決賽瞭啊。"
他們深刻的認為,自己的付出,理應獲得應有的回報,
具體的說,他們的眼裡,隻有贏。
但是,當 Tudor 答錯瞭一題時,母親看瞭一眼正確答案,父親則是露出瞭鄙夷的表情 ....
大概是迫於壓力,決賽中,Tudor 的表現一直不好,屢屢答錯。
父母也是一副," 你有沒有搞錯 " 的表情,絲毫沒有為兒子的情緒表示擔憂 ...
Tudor 最終獲得第二,大概是壓力太大,最後這一幕實在讓人心疼 ...
在父母功利心急迫的教育下, 這些天才兒童從小就特別渴望成功。
" 小因斯坦 "Rhea 的父親在她決賽臨上場時對她說,
" 你的最終目標是贏,社會就是這個樣子,隻有兩類人,贏傢和輸傢。"
蟬主不想評論對錯,但這麼早就建立這樣的世界滾,導致瞭孩子有著極為好勝的自尊心。
研究物理的 Rubaiya 在賽場上得瞭 16 分的好成績,在得知 Tudor17 分比自己高一分時,
覺得自己的自信心嚴重受到瞭打擊,忍不住掉眼淚。
反而是在一旁得瞭 9 分不得不出局的 Eleanor,雖然更難過,但還在一旁安慰著身旁這個成績不錯的天才。
其實不難看出,Eleanor 的父母,相比別的父母,更在意孩子是否開心。
Eleanor 媽:不一定要走到比賽的最後,她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這不是一個結束。
沒有一個比賽的人會不真正在乎輸贏,但是傢庭不同的教育卻能讓孩子在面對輸贏時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同樣是天才兒童,同樣超群的聰明才智,那決定他們不同對生活態度的,是什麼?
放風箏式的養孩子
一直以來父母總是在相反設法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卻從沒有想過,
引導孩子的自己,其實更需要學習成長,跟上孩子的腳步。
你希望我成為別人傢的孩子,那為什麼你不能也學學別人傢的父母?
當父母把孩子作為證明自己和炫耀的資本時,那麼孩子也會同樣用價值去衡量父母。
以至於孩子飛的足夠高遠時,父母猛然發現,自己手中的線早已用到盡頭,
而親情早已在追逐功利心的路上消磨殆盡,這樣培養出來的 " 天才 ",智商再高,也沒有心跳。
其實孩子和父母,誰都不容易。
可如果大傢都站在互相的對立面,即使有天贏瞭世界,也無法真正感受到快樂把。